第62页 | 剑桥中华民国史 | 阅读 ‧ 电子书库

同步阅读进度,多语言翻译,过滤屏幕蓝光,评论分享,更多完整功能,更好读书体验,试试 阅读 ‧ 电子书库

第10章  1927年前的中国共产主义运动

 

最初由于感情原因而使自己信从一种政治学说,这没有任何根本性的错误。“巴黎数十百万参加革命的人民,都已学会了卢梭的学说吗?……圣彼得堡、莫斯科那数万参加革命的劳动者和兵卒,都已学会了马克思主义吗?……所以卢梭、马克思的思想,人人头脑中都有的,不过首先被他们两人道破罢了。”革命是一种群体现象,然而,只有通过领头的杰出人物的深思熟虑和计划,群体行动才能实现。当对记载加以学术性的考察时,过分强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迅速发展着的事件的领导人物的认识过程,往往会使人低估群体情绪和群体要求的作用。无论这些情绪和要求可能表达得多么不清楚,当时的革命领导者对其都有所体会,这些领导者自己就受到他们本身的情绪和理智、本身的一时冲动和意识的支配,列宁和托洛茨基在这方面都不是例外。情绪和理智的相互作用,使改信一种政治学说更为复杂,而不是简单了。就1917年与1921年间中国的情况而言,改信马克思主义涉及改变信仰者方面对中国现实的了解、他们个人的脾气和禀性,以及他们对该学说本身的理解。

 

 

陈独秀文,见《共产党》,2(1920年12月7日),第2—9页。(《共产党》杂志的主编是李达,而不是陈独秀。上述引文录自《社会革命底商榷》,署名“江春”〔李达的笔名〕——译者。)

到目前为止,关于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改信马克思主义的系统论述,可见许华茨的《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的崛起》,以及莫里斯·迈斯纳的《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

 

 

 

 

 

 

请支持我们,让我们可以支付服务器费用。
使用微信支付打赏


上一页 · 目录下一页


下载 · 书页 · 阅读 ‧ 电子书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