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阅读进度,多语言翻译,过滤屏幕蓝光,评论分享,更多完整功能,更好读书体验,试试 阅读 ‧ 电子书库
第4章 上市公司的成功秘诀
富人如何脱颖而出
每年《福布斯》都会发布一张全美排名前400位的富豪榜单,对于这张富豪榜单,商界认为意义重大,这就好比《体育画报》杂志的泳装评选对于体育界意义非凡。这张富豪榜还颇具可读性,因为它不仅告诉人们这些富人是谁,他们靠什么致富,还能揭示整个国家近期的发展变革趋势。
1982年,当《福布斯》发布第一张富豪榜的时候,排名第一的是船运大亨唐纳德·路德维希(Donald K.Ludwig),排名第二的是保罗·盖蒂(J.Paul Getty),他获得财富的方式是继承了大笔遗产,这种致富方式非常传统。前十名富豪中有五位都来自亨特(Hunt)家族,他们在得克萨斯凿地挖井,发现了好几口油田,这不由得使我们想起亿万富翁盖蒂说的一句话:“要想过得比别人好,就要早起挖石油。”
在这张20世纪80年代初的富豪榜单中,洛克菲勒家族、杜邦家族、弗里克、惠特尼、一两个梅隆(Mellon)就囊括了19世纪发家的所有有钱家族。“遗产”致富成就了65位富豪,除了这65个继承人外,还有至少12个继承人的子女在家族企业中担任要职:玛氏糖果集团的玛氏后裔、迪士尼后裔,以及来自布施啤酒的布施和强生集团的强生。
1993年的富豪榜单上的家族遗产继承人就不如20世纪80年代这么多了,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美国财富的以下几个规律:首先,要永葆财富殊为不易,哪怕是亿万富翁。财富从上一代传到下一代,通常就会损失一大笔遗产税,除非财产继承人能够谨慎精明地投资,否则,他们的百万资产流失的速度会和当年祖先赚取这笔财富的速度一样快。
其次,美国是创业的乐土,像微软创始者比尔·盖茨那样有头脑的年轻人可以后来居上跻身《福布斯》榜单,并领先洛克菲勒、梅隆、盖蒂和卡内基。
在1993年的富豪榜单上,排在盖茨前面的是巴菲特,他获得100亿元美金的方式就是人们津津乐道的选股(否则你不会一直把这本书读到现在)。巴菲特是历史上第一个通过选股投资从而成为首富的人。
巴菲特的选股策略很简单:没有窍门、不使花招、不炒作市场,只是购买业绩好的公司的股票,并不厌其烦地长期持有。其实,持有这些股票的结果一点也不烦:如果你让巴菲特40年前投资1万美元,现在已经值8000万美元。这些投资收益大部分来自你耳熟能详且本可以给自己买点儿的企业的股票,如可口可乐、吉列和《华盛顿邮报》。如果你曾经对长期持股是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而感到疑惑,那么就看看巴菲特的成功记录吧。
如果把杜邦家族看成一个人,那么,1993年《福布斯》榜上的400个富豪中只有43个人通过继承遗产登上富豪榜。我们看到榜单上的昔日大亨的子女逐渐减少,而像贺拉旭·阿尔杰(Horotio Algers)那样的后起之秀则越来越多,他们出身草根,靠着初生牛犊的冲劲、运气和智慧达到财富的巅峰。雷奥娜的丈夫亨利·赫尔姆斯利拥有多家宾馆,他的职业生涯始于在地产公司邮件收发室的小职员;大卫·格芬(David Geffen)这位音乐界的大亨曾经在威廉-莫里斯公司的邮件收发室工作;麦当劳的创始人雷·克洛克曾经游走各地,销售牛奶机;沃尔玛的创立人山姆·沃尔顿开始只是彭尼公司的实习生;罗斯·佩罗是IBM的销售员;优待券之王柯蒂斯·卡尔森(Curtis Leroy Carlson)是一个瑞典裔的杂货店老板的儿子,他靠把送报生意转包给他的兄弟获得的微薄利润、为宝洁售卖肥皂赚来的110美元以及50美元的贷款创立了金券优惠券公司(Gold Bond Trading Stamp)。
从比尔·盖茨开始,中途辍学创业致富跻身富豪行列的也屡见不鲜。创立微软的神童盖茨离开哈佛大学后研究软件,全球大多数个人电脑都安装着他发明的操作系统。
中途辍学的还有柯克·科克莱恩,他是一个移民到美国的果农的儿子,初中还没有毕业就辍学;拉斯·韦克斯纳是利米特商店(Limited stores)的创立人,他是一个从法学院退学的学生;之前提及的大卫·格芬,只是大学肄业;盖茨的合伙人保罗·艾伦也未念完华盛顿州立大学的学位;特纳广播公司的特德·特纳,从布朗大学退学,之后才返回学校念完了学位;建立甲骨文公司的劳伦斯·埃里森从伊利诺伊大学退学;大卫·霍华德·莫达克(David Howard Murdock)通过房地产和企业收购发迹,是旅游产品推销员的儿子,高中还没毕业;约翰·理查德·辛普劳(John Richard Simplot)是麦当劳薯条所用马铃薯的供应商,8年级时退学离家,找了份分土豆养猪的工作;哈利·韦恩·休伊曾加(Harry Wayne Huizenga)大专肄业,凭着一辆旧卡车开始了他的垃圾处理业务,31岁时,建立了全球最大的垃圾处理公司即美国废物管理公司,之后他又将目光投向了达拉斯音像商店,并在它的基础上建立了百事达音像公司。
人们不必仿效这些人放弃学业。他们创业的时候,没有大学学历仍能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但是在今天的社会没有一纸文凭想找工作谈何容易。此外,他们中的每个人在离开学校时都已掌握了创业所需的基本技能,他们退学不是因为好逸恶劳,而是为了创办公司或追求个人的兴趣爱好。
20世纪90年代能够赚到10亿美金的方法不胜枚举:经营汽车零部件、水龙头、黄页、咖啡伴侣、塑料杯子、翻新轮胎、从工业废弃物中提炼塑料、卖减肥药、高额汽车保险、免税店、嘉年华邮轮、比萨连锁店(像达美乐比萨和小凯萨比萨)、汽车租赁行。甚至可以做律师,就靠劳其筋骨办理案子也能发家致富。
这些价值上亿的好生意有些是从地下室、车库、小镇店面酝酿产生,而且能在有限的预算内得以实施。电脑业巨头惠普靠戴维-帕卡德(David Pachard's)车行的538美元起家;沃尔玛是从阿肯色州新港的廉价商品专卖店成长起来的,这家商店后来因租约到期,在本顿维(Bentonville)重新开张;安利公司的创始人理查德·马文·德沃斯(Richard Marvin De Vos)和杰·温安德(Jay Van Andel)在地下室照着从底特律药剂师那里买来的配方研究了一种可被生物分解的肥皂。
只有31个富豪从事房地产业,18个来自石油行业,看来盖蒂的名言已经不像过去那么灵验了。有几个富翁开证券经纪公司和基金公司,还有30个左右靠电视、传媒起家,起码有20个人从事电子和计算机。
和1982年的榜单相比,1993年的榜单最大的不同在于富豪400强的规模。1982年的时候,1亿美元就能登上富豪榜,现在3亿美元才能够入榜。在富豪榜单上,有25个人的资产超过20亿美元,而1982年只有5个人。
也许正如弗·斯科特·菲茨杰拉德曾经说的,富人“有别于你和我”,但是,单从《福布斯》榜上是看不出这种区别的。榜单上有各种各样的富人:高矮胖瘦,好看的或长相欠佳的、智商高的或智商平平的、奢侈的或节省的、吝啬的或大方的。令人惊讶的是,有些人发财以后仍然守着节俭的习惯。拥有沃尔玛的亿万富翁,在20世纪90年代初去世的时候,他掏出点儿零钱就可以买上一个车队的豪华轿车,但他却宁愿开着一辆破旧的雪佛兰车,方向盘上还是斑斑点点。他本可以搬到巴黎、伦敦、罗马和其他一些描述名流生活方式的影片中常常出现的地方,但他却和妻子住在家乡阿肯色州本顿维的两居室的房子里。
沃伦·巴菲特是另一个没有让经济上的成功阻断其与家乡(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联系的人。拥有了亿万家财之后,他仍然安居家乡,享受读一本好书、玩一局桥牌的乐趣。戈登·摩尔建立了美国仙童半导体公司,同时也是英特尔公司的创始人之一,他每天开着破旧的皮卡上班。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故事,关于靠自我奋斗成功的富翁如何低调地生活、避开大众、长时间地工作,即使根本不用抬下手指就可以付清所有的账单。“平静地生活”、“回避媒体”是常常用来形容《福布斯》400强的词汇。
这些人富有了以后,仍在继续做着创业时做的事情。这对我们很有启发:去做感兴趣的事情,并且倾其所有地为之付出,钱自然而然就会有了。你终有一天可以每天在游泳池边拿着一杯饮料来享受余生,当然你未必真的会这么做,而是在办公室里忙得不亦乐乎。
请支持我们,让我们可以支付服务器费用。
使用微信支付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