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页 | 中国,特色 | 阅读 ‧ 电子书库

同步阅读进度,多语言翻译,过滤屏幕蓝光,评论分享,更多完整功能,更好读书体验,试试 阅读 ‧ 电子书库

舌尖记忆

“舌尖记忆”这个题目很好听,而且很文艺。换一种说法也可以叫“巴甫洛夫之狗”。那只狗是这样的:俄罗斯科学家一只手上有狗粮,另一只手上有小铃铛。给狗看吃的,狗就会流口水。给它听铃声,没有反应。科学家决定每当喂狗吃东西时让小铃响一下,不久后发现了,狗只要听到铃声就会流口水了。

“舌尖记忆”就是这样,在你的脑海中有一个链接,把两个不同的印象绑在一块儿了。

比如我七八岁过复活节时趴在我们家地板上,我爸进来,送我最新的一本我最喜欢的漫画:法国的《阿斯泰利克斯历险记》(Astérix Gaulois)。要知道德国人过复活节会放几天假,而且不断吃甜品,主要是一些专门准备的小巧克力蛋。趴在地上的我边吃巧克力蛋边看故事,每一句话都要慢慢读,每一幅画都要仔细看,认真把它看完了还要重新看,在几天的时间里把那本漫画看了好几遍,而且我一直在吃巧克力蛋。

我变成了巴甫洛夫之狗,而那本《阿斯泰利克斯历险记》漫画变成了让我流口水的小铃铛。我只要翻开我的那本被摸得油油的漫画,就会产生吃复活节巧克力蛋的念头,会流口水。

说了那么多,我还真想把它找出来看看。不过,我没有小巧克力蛋可以吃啊!就像我没有中国菜一样。因为我在德国。

哎呀,我其实不想接这个关于美食的专栏,不想让自己郁闷。去了一次中国的人,似乎得了一种永远治不好的病一样。这个病,就是人回家了以后会想念中国菜。我人在德国,吃不到中国菜,我能不郁闷吗?

回头想,还是以前比较好。以前我还觉得德国的“中国菜”太棒了。我们家那时候住的小镇上有一家中餐馆,到底是不是中国人开的我不记得,也无所谓,小镇嘛,反正没人在乎。菜谱也就是一些炒面、炒饭,还有自助餐,平时客人少得让我们怀疑那家店是不是为了洗钱而开的,而且吃了一次之后我们全家拉肚子,但无论如何,我一直很喜欢吃“中国菜”。我妈会逼我们用筷子吃。她认为,吃亚洲菜不用筷子是一种很严重的“缺文化”的表现。对于我们三个小孩儿来说,有没有文化完全无所谓,但我们喜欢用筷子。虽然效率不高,吃饭的速度比较慢,但筷子几乎让“中国菜”变得“更中国”。我们一家在空荡荡的中餐馆吃炒面,吃炒饭,爸爸妈妈品尝几口荔枝酒,偶尔听到谁的筷子噼里啪啦掉到地上了——那是属于我青春中很美好的回忆。

我是到了中国才知道我之前吃的“中国菜”并不算很地道,甚至可能会被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拒绝去吃。而且我发现了“中国菜”这个说法,其实是个很模糊的概念。记得上高中时听老师讲,他在某个地方听说世界上不仅有七大奇迹,而且还有七大美食。我们问他到底哪些国家的美食算得上“大美食”,其实不是因为我们真的对这个话题感兴趣,而是因为我们很喜欢听他讲讲他的那些奇闻和科普,反正是课外话,考试时没人问你知不知道。我也是半睡半听的状态,但我记得老师说,欧洲就法国菜和意大利菜算得上“大美食”,什么德国菜啊英国菜啊根本拿不出手,而且我们热爱的希腊菜也不行,全是一些农民烤的肉,土耳其菜就不一样,土耳其菜很讲究,很有文化,算得上“大美食”。

当然,他说的七大美食也包括所谓的“中国菜”。爱吃我们家小镇的中餐的我觉得他说的话很有道理,那些用筷子吃的炒面啊炒饭啊确实好吃得很,便决定跟爸爸妈妈说要不要这两天一家人去那儿吃饭。坐在课堂里,想起那些美好的炒饭炒面,发现自己嘴里唾液突然分泌加速。

巴甫洛夫之狗,还真是无处不在。

如此美好的回忆,也就是回忆罢了。我去过中国之后再也没有回到那个我们以前常去吃“中国菜”的中餐馆。自从我得了“正宗中国菜”病之后,我再也不想吃不地道的欧洲式中餐。

而且我发现了我的老师说得不太对。世界七大美食的说法虽然好听但不好用。中国有好几种美食文化,比如有川菜、湘菜、粤菜和鲁菜——到底哪个代表“中国菜”?而且光一个川菜是不是已经算得上世界七大美食之一?

我觉得在这方面,中国真的很霸气。

现在想起那些我在中国吃到的东西时,我不仅会流口水,而且还会心酸。那只大大的西瓜,我2006年夏天在兰州住平房小招待所时吃的——晚上把房间里的凳子挪到门口外面去,西瓜切一半,用勺子慢慢吃,把瓜子儿吐到地上,看路上的人走来走去,那是一份多么美好的回忆!

我哥们儿小黑在他们家乡岳阳结婚时,岳父请客点了一条鱼,金黄色的,味道甜甜的而且不辣,完全没有其他湘菜那么可怕。周围的人说什么话我反正听不懂(因为是地方话),我就使劲吃吃吃,完全忘了问那菜叫啥,可不可以把菜名写下来免得我再也吃不到,结果——我就吃了那一次,再也没有找到那道菜,那条好吃的湘菜鱼。后来问黑哥,他不记得了。

但我的胃,它记得。

请支持我们,让我们可以支付服务器费用。
使用微信支付打赏


上一页 · 目录下一页


下载 · 书页 · 阅读 ‧ 电子书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