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阅读进度,多语言翻译,过滤屏幕蓝光,评论分享,更多完整功能,更好读书体验,试试 阅读 ‧ 电子书库
>>化解问题的八个步骤
1.永远以维护关系为重
越是紧张的关系,越是需要爱。孩子越是让我们气恼,越是要给他更多的爱。
2.权衡每个年龄段的需求和可能性
孩子长得很快,让我们措手不及!同时,孩子毕竟还是孩子,我们望子成龙,操之过急!父母不可能一直处事恰如其分!孩子的反抗向我们指出了他们的能力局限,告诉我们他们的需求。
3.好好想想,到底是谁的问题?
问题出在我身上吗?如果是,那么我要说出我的需要。如果问题出在孩子身上,更需要去聆听孩子的心声。完全没有必要和自己的孩子争高下。
举一个孩子问题的例子:
他大哭大闹,一边骂,一边跺脚,身体乱晃……孩子的种种动作都说明他内心的困扰。问题往往出在他们身上。
另一个家长问题的例子:
妈妈不想为了工作把孩子送去托儿所,妈妈的想法会影响孩子的情绪。于是,孩子不停哭闹,是为了回应妈妈的困扰。
4.这种症状反映什么问题?
到底是什么需求,逃避还是一种放肆(身体需求,生理需求,感情诉求,心理需要……)?孩子脑子里的纠结到底在哪里?出问题的行为往往就是解决方法。如果孩子发烧,我们自然会设法让孩子退烧,同时我们也很清楚发烧是一种症状,需要分清是流感还是病毒性感冒……只有分清病因,才能做到对症下药。
5.我的目的是什么?
作为父母,我的目的是什么?释放压力,缓解无能的感觉,保护孩子,保证他的人身安全,给他安全感,教他点儿东西,暂时应付孩子未发育成熟的大脑,帮助他大脑前叶的发育,修复关系,等等。
6.殊途同归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千万不要固执地认为一种态度或者一种解决方式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我们总是寻找“最好”的解决方法。千万不要这么做。每一种解决方式会带来不同的结果。所以首先要明确目的。一旦目的确定,同样可以殊途同归。每次都用同一种“最佳”方案,反而会让父母有负罪感,使问题变得更糟糕,什么都解决不了。
7.不要半途而废
一旦作了决定,就是最好的态度。成效不是立竿见影,因为我们改变了很多教育方式。我们发展了新的父母能动性,或者会带来翻天覆地的效果。但是在彻底改变前,孩子不会马上敞开心扉。
8.如何衡量成效
如果不是年龄段特有的行为,就是某一问题的症状,但会不会只是一种随机的表现?下次再有另一种行为,另一种症状呢?
问题出在谁身上?“坏妈妈”是一种评判,评判背后往往隐藏着伤心或者其他情绪。所以问题出在他身上!
那么是什么问题?
情况1:我刚刚让他失望了:
情况2:我没有让他失望,想不起来刚才有什么事会惹到他,让我再回顾一下这一天发生的事……
情况3:我找不到问题出在哪里。孩子他自己知道,不过可能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那么我作为一个听者,让他把问题说出来。
请支持我们,让我们可以支付服务器费用。
使用微信支付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