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阅读进度,多语言翻译,过滤屏幕蓝光,评论分享,更多完整功能,更好读书体验,试试 阅读 ‧ 电子书库
ROUND 11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老 子:听巴菲特和芒格两位先生介绍了许多投资之道,我感到投资的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仅仅是保住本金就有很多“雷区”要躲避,何况还想博得收益。
巴菲特:还要请老先生再多赐教智慧。
老 子:听你们的理论,我倒想起有个叫孙武的后生,后世人们叫他孙子。他写了一套《孙子兵法》,有人说孙子受我的学说影响很大,不管是不是,我的确都很欣赏他的一些说法,其中一些原理或许能够与你们的投资理论互相参详。
巴菲特:愿闻其详。
老 子:比如,《孙子兵法》说的“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就很有道理。这句话是说,胜利的军队总是先制造好了胜利的态势然后再发起战争,失败的军队却总是先发起战争然后企求在作战中获得胜利。换句话说,求胜要求“先胜”,胜于开战之前,如果在战争之中再去求胜,那很可能失败,即使胜利也是侥幸的胜利,或者是惨胜。如果再简约成四个字,便是“先胜后战”或“赢了再打”。
巴菲特:“先胜后战”果然精彩,跟我们做投资说的先保住不亏钱,再图赚钱是一个道理。
老 子:是的,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很好的故事可以说明这种战法,不妨请小舍来介绍一下“飞将军”李广和“不败将军”程不识的故事。
小 舍:好的。“飞将军”李广在中国是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传奇。他才气无双,尤其箭术了得,不仅箭无虚发,而且能够射穿石头。他爱兵如子,凡事身先士卒,只要有一个士兵没喝到水,他就不喝水,只要有一个士兵没吃到东西,他就不吃,士兵多愿为他效死力。
不过,李广的一生却是个悲剧。“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一生与匈奴七十余战,却到老也没有封侯,被后生小辈卫青、霍去病等“甩出了八条街”。不甘心的李广六十多岁再度请缨出战,却在沙漠中迷路,最终在恼怒与羞愧中拔刀自刎。
李广的才华与坎坷博得了文学家的同情,但在军事专家眼里却另有说法。
史书记载,李广带兵不讲究队列,随意驻扎,夜间不打更,更不喜欢烦琐的文书,怎么率性怎么来。他经常率军深入敌境,孤身犯险。比如,他在守城时曾经亲率百名士兵离开守军去追匈奴的三个射雕者,虽活捉了俘虏,却遭遇匈奴数千骑兵,幸亏匈奴人以为其中有诈,没敢追击,李广才得以全身而退。还有一次,他更是被匈奴活捉,靠着诈死,中途跃起夺马狂奔,才得以逃脱。
李广一生与匈奴七十余战,在文景两朝对匈战争中他的主要任务为防守,而武帝时期的五次主动出击战却以三次未遇敌和二次失败告终。
可以说,李广的作战风格成就了自己的传奇,但结果却是损兵折将,败多胜少。
巴菲特:李广的故事听起来的确很精彩,那么程不识是一个什么样的将军呢?
小 舍:程不识在当时是与李广齐名的一个将军。他的治军风格与李广正好相反:文书记录传递十分严密,夜间准时打更,指挥系统层级非常清晰。部队出战时,总是处在人不解甲、马不卸鞍的戒备状态。他的军队以步兵为主,行军很慢,但很坚实。凡是他率军作战,前面一定有斥候(侦察兵),左右一定有掩护,一队一队互相呼应,互相照管,安营扎寨极有章法。行动起来,全军一起行动;扎下营来,敌人冲不动。
程不识一生从未让匈奴人得逞,因此号称“不败将军”。
程不识对“明星”同僚李广有很客观的评价,他说,李广统率军队,推崇简便易行,虽然战士人人乐战效死,但如果敌人突然发动攻击,仓促之间必然难以迎战。
后来,宋朝的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对李广和程不识两人进行了评价和对比。他说,李广领兵作战,使人人自便,以李广出众的才能,这样做也许是可以的,但后世切莫效法。学程不识之法,虽然可能无功,但也不致失败;如果学李广之法,则很少有不走向覆灭的。
巴菲特:所以程不识是“胜兵先胜而后求战”,李广却是典型的“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老 子:正是如此。
巴菲特:太有意思了。
老 子:《孙子兵法》还说,“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这也非常精辟。
巴菲特:这又做何解释?
老 子:这句话是说真正善于打仗的人不过是战胜了容易战胜的人。
巴菲特:这不就是我说的“我并不试图跨过七英尺高的栏杆,我到处找的是我能跨过的一英尺高的栏杆”吗?
老 子:没错,你们说得非常相通。孙子还进一步说:“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
小 舍:我来解释吧。这段话是说,真正善于打仗的人获胜,既没有智慧过人的名声,也没有勇武盖世的战功,他之所以能打胜仗,是因为不出任何闪失,谋划举措得当,他所战胜的是已经注定失败的敌人。
巴菲特:精彩。
老 子:精彩的还有很多。比如孙子在《谋攻篇》说:“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小 舍:还是我来解释。这段话的意思是根据用兵的原则,有十倍于对方的兵力时才包围敌人,五倍兵力时才进攻敌人,两倍兵力时要设法分散敌人,兵力相当时打得过尽量打,兵力比敌人少时就要退,实力不如敌人时就躲避。后来我们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集中优势兵力”和“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的思想大概就是发源于这里。
巴菲特:太有趣了,这说的不就是概率思维嘛!《孙子兵法》果然厉害,怪不得在美国也有那么多人喜欢。
芒 格:我听了也很有启发。不过这都是孙子的见解,老子先生您自己对此又有什么精妙点评呢?
老 子:如果要我来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我会选这句:“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芒 格:怎么解释呢?
老 子:我是想说,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谋划;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着手处理;治国理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
巴菲特:实在是精彩,联系李广和程不识的故事,李广总是在事后被动应对,而程不识却总能在战事发生前就做好准备,所以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老 子:没错。
小 舍:三位的对话实在精彩极了,我也想谈点感想,《孙子兵法》讲究战争的准备要有“五事七计”。“五事”指道、天、地、将、法;“七计”是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各个环节反复推演操练,才可做到一生不败。
看巴菲特、芒格先生做投资,严谨、自律、理性、洞悉历史大势、敏于风险防范、擅长企业估值……其实正是这些投资的“五事七计”使两位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总是喜欢传颂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传奇故事,其实这些故事掩盖了真相,诱导我们偏离概率思维,反映在投资中就是偏离赚钱的本质。
看大师们谈投资貌似云淡风轻,实际上却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就如《孙子兵法》讲“胜于易胜”,背后却是“五事七计”的反复演练推算。价值投资是以过程之难换结果之易,如程不识打仗。博傻却是以过程之易换结果之难,如李广匹夫之勇。几位先生,不知道我这么理解对不对?
老 子:小舍理解到位。
巴菲特:非常赞同。
芒 格:我也赞同。
请支持我们,让我们可以支付服务器费用。
使用微信支付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