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页 | 价值投资必读系列 | 阅读 ‧ 电子书库

同步阅读进度,多语言翻译,过滤屏幕蓝光,评论分享,更多完整功能,更好读书体验,试试 阅读 ‧ 电子书库

与不同行业、不同背景的创业者们交流,是我非常激动的时刻,他们对科技创新、产业进化有着近乎本能的、天然的知觉和渴望。创业意味着永远在路上,而且有的时候,创业者是非常孤独的,因此在价值投资过程中,选择好的创业者、与伟大格局观者同行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我认为,凡盛衰,在格局。格局大,则虽远亦至;格局小,则虽近亦阻。想干大事、具有伟大格局观的创业者、企业家是最佳合作伙伴,“格局观”就是我们与企业的接头暗号。

许多时候,成功的创业者被称为企业家,同样,优秀的企业家往往也被称为创业者,因为若企业家始终保持创业者心态,企业就能不断地自我颠覆和创新。企业家和创业者的共通属性是创造一种“生产资料的新组合”,从而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在传统经济学的研究框架中,“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往往是“消失的”,但在实践中,企业家精神发挥着非比寻常的作用,所以企业家群体应该在现代经济学范畴中被视为关键研究对象和核心变量。

我们无法用语言勾勒出这些伟大创业者、企业家的群像,他们各自拥有独特的能力禀赋和战略远见,但在交流中,我发现他们身上有一些被公众多次提起又常常忽略的共同特质:他们拥有比大多数人更加强大和自信的内心世界,志存高远;他们能够大幅度提高资源的产出,创造新的产品和服务,开拓新市场和新顾客群,视变化为常态;他们希望在改变自我的同时,改变世界。这些特质也时刻影响着投资人,帮助投资人更好地思考商业本质和行业规律。

芝加哥大学教授阿玛尔·毕海德(Amar Bhidé)在其所著的《新企业的起源与演进》(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New Business)一书中指出,经济学家把企业家在经济思想史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划分为四类:对不确定性的承担、对创新的洞察、超强的执行力与极致的协调能力。这与我们对创业者、企业家伟大格局观的定义不谋而合:第一,拥有长期主义理念,能够在不确定性中谋求长远;第二,拥有对行业的深刻洞察力,在持续创新中寻找关键趋势;第三,拥有专注的执行力,运用匠心把事情做到极致;第四,拥有超强的同理心,能协调更多资源,使想法成为现实。

在英雄史观中,人们往往争论究竟是“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在我们对人、生意、环境和组织的分析框架中,对英雄和时势的看法,只有角度和权重的差异,而无简单的结论。我所思考的是,应该把商业进程的规律性和伟大创业者的自觉活动结合起来。创业者们因为处于商业实践的一线,往往能够率先感知时势,适应时势,并在某些时刻影响和决定时势;他们感知和适应的时势往往是长期的、不可逆的一般趋势,影响和决定的时势却是微妙变化中的重大事件及其实现方式。这也解释了伟大格局观究竟因何产生,或者说何人才可被称为伟大格局观者。

拥有长期主义理念

我对伟大格局观的首项定义是“拥有长期主义理念”,这源自我所坚持的投资标准——做时间的朋友。大多数创业者在创业时没有经营资本、行业数据、管理经验或者精英员工,任何创业都不可能一夜成功,但如果坚持不看短期利润,甚至不看短期收入,不把挣钱当作唯一重要的事,而把价值观放在利润的前面,坚信价值观是这个企业真正核心的东西,那么利润将只是做正确的事情后自然而然产生的结果。这是一种非博弈性的企业家精神,越是这样的创业者,反而越能够专注于做长期创造价值的事。对长期主义理念的理解包含三个层次。

走长期主义之路

坚持初心

对长期主义理念的第一层理解是坚持初心。我们会考量,这个创业者做事情是为了短期目标,还是从自己的初心出发,去完成崇高的使命和夙愿。这个初心有多强大?

每位创业者在率领企业寻找前进方向的过程中,唯一已知的东西就是眼前充满未知。优秀的创业者能够不被眼前的迷茫所困惑,他的内心是笃定的,他所看到的长期是未来10年、20年,甚至横跨或超越自己的生命。在接纳新事物和迎接挑战时,他们既享受当下,又置身于创造未来的进程中,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和包容。坚持初心就是关注自身使命和责任,在短期利润和长期价值之间,做出符合企业价值观的选择。

比如美团创始人王兴,他是一个永远充满好奇心和爱思考的人,喜欢读书,爱问问题,学习能力极强。他的初心是“互联网改变世界”。2003年,在美国读博士的王兴,感受到社交网站的兴起,毅然决然地放弃学业,回国创业。不像比尔·盖茨、马克·扎克伯克、史蒂夫·乔布斯辍学创业时基本有了成熟的创业思路、靠谱的创业班底,或者至少能找到车库作为办公场地,王兴凭着一颗初心就开启了创业历程。此后,王兴先后创办校内网、饭否网,之后又创办美团网,在本地生活服务领域不断深耕。往往初心有多大,创业的蓝图可能就有多大,正是这种朴素的想法,让美团可以不关注“边界”,只关注“核心”,即用户的需求是什么,互联网、科技有没有为用户创造价值。

再比如恒瑞医药前董事长孙飘扬,也十分令人感动。这位被戏称为“药神”的企业家,早年是药厂的一名技术员。有专业背景的他,在很早的时候就下定决心:“你没有技术,你的命运就在别人手里。我们要把命运抓在自己手里。”药厂若不改变技术层次低、产品附加值低的问题,是没有出路的。在他的理解中,仿制药能够让一家药厂活得很好,因为仿制药价格低廉,有很好的销路,但创新药才是保证一家药厂真正立足于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此后,恒瑞医药相继在海内外成立研发中心和临床医学部,构建了药物靶标和分子筛选、生物标志和转化医学等创新平台,不断增加科研投入,打赢一场又一场攻坚战。现在回看,10多年来,孙飘扬始终保有创业之初的那份“精神头”,始终不渝地研发新药,做长远打算。

保持进化

对长期主义理念的第二层理解是要保持进化。机会主义者往往重视一时的成功,会给由运气或偶然因素造成的机遇赋予很大的权重,结果影响了自己的认知和判断。而长期主义者能够意识到,现有的优势都是可以被颠覆的,技术创新也都是有周期的。因此,长期主义者要做的就是不断地设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每天所做的工作是在增加核心竞争力,还是在消耗核心竞争力”,且每天都问自己这个问题。

杰夫·贝佐斯在创办亚马逊时,选择从网上书店这个很垂直的细分领域切入。亚马逊做书店之前,美国最大的书店是发迹于纽约第五大道的巴诺书店(Barnes & Noble)。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巴诺书店在全美大规模扩张,10年间新开出400多家“超级书店”,最多的时候有超过1000家实体店、4万余名员工。在亚马逊创办初期,贝佐斯和员工需要把书打包,然后自己送到邮局寄送。在把实体书店颠覆之后,贝佐斯远没有满足,因为亚马逊似乎还不足以站稳脚跟。所以,亚马逊不断进化,从进军零售业,到成为全球最大的云服务提供商,再到智能家居、视频流媒体领域,其商业版图没有边界。而支撑这些的,自然是贝佐斯的长期主义理念。在他的所有信念中,“消费者为中心”是长期的选择,也是一种精神力。所以,他可以放弃企业的短期利润,坚持追求极致的消费者体验,保持“Day 1”的精神,把企业资源配置到持续创新的布局中,让资产价值和商业模式不断更新迭代。因此,亚马逊难以被复制,因为它仍在不断生长。

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对保持进化也有独特的理解,那就是“延迟满足”。别人喜欢调试产品,他喜欢调试自己,把自己的状态调节在轻度喜悦和轻度沮丧之间,追求极致的理性和冷静,在此基础上为了长远的战略目标强迫自己学习许多不愿意做的事情。我经常说,懂得“延迟满足”道理的人已经先胜一筹了,他还能不断进化。这种进化状态,是先把最终的目标推得很远,去想最终做的事情可以推演到多大,再反过来要求自己,不断训练和进步。所以,当张一鸣在调试自己的同时,又把公司当作产品一样调试时(Develop a Company as a Product),我们无法想象这家公司的边界。

长期主义者在保持进化时,往往不会刻意关注竞争对手在做什么。一旦盯着竞争对手,不仅每天会感到焦虑,而且会越来越像你的竞争对手,只会同质化,而难以超越它。如果把眼光局限在未来三五年,或盯在具体的某个业务上,你身边的许多人都是竞争对手;但如果着眼长远,不断进化,可以和你竞争的人就很少了,因为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做长远的打算。所以,保持进化最大的价值在于竞争对手会消失,而自己才是真正的竞争对手。

没有“终局”

对长期主义理念的第三层理解是“终局游戏”的概念。商业世界的“终局游戏”不是一个终点,而是持续开始的起点,是一场“有无数终局的游戏”。换句话说,商业史从来没有真正的终局,只有以终为始,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从创业早期的高速增长到爬坡过程中的攻坚克难,其实这些都还只是过程。拥有伟大格局观的创业者会去推想行业发展到某个阶段,市场竞争趋于稳定的时候,哪些资源是无法扩张的,哪些资源具有独占性或稀缺性,再去想怎么超越这些障碍,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换句话说,在打“预选赛”的时候,既要想到阶段性的“总决赛”,又要想到更长远的未来,按照“永远争夺冠军”的决心排兵布阵,步步为营。这样思考的话,就有可能始终参与这场无限游戏,而不会被淘汰出局。当你的竞争对手还在疲于奔命地思考第二天赛况的时候,你已经看到了决战的时刻;当你的竞争对手以为决战到了的时候,你已经看到了更长远的竞争状态,这体现了不同的格局。

爱奇艺创始人龚宇对“终局游戏”有自己的理解。在视频服务领域,要培养用户的收视黏性就要苦练基本功,这个基本功非常烧钱,而且会不断吞噬创业者的意志和投资人的信心。但看待这个问题的角度决定了把烧钱换来的东西看作资本(Asset)还是费用(Cost),是否相信它在未来能够产生价值。他曾在一次演讲中说:“当时我们花了8000万元买一个剧,最后只挣了1000万元。但再想想,买下这个剧也许可以帮我们节约后面的2亿元、3亿元。”“终局游戏”意味着把战略着眼点放在“后面”,思考商业模式的无限终局,超前地创造服务或产品的新范式。

再比如爱尔眼科的创始人陈邦,这位因“红绿色盲”而被军校退回的老兵,投身商海几经沉浮,无意间与眼科诊疗结缘。在爱尔眼科的发展历程中,看得远成为战略布局的关键。如何在中国的医疗市场中,找到独立、可持续的民营专科医院发展路径?陈邦通过实践给出了很好的答案:其一是探索分级连锁模式,而这也顺应了“医改”推行的分级诊疗大趋势,通过把内部的资源打通,将最好的科研成果、最好的医疗服务主动贴近患者,让诊疗服务的重心下沉,创造本地就医的便捷性;其二是超前的、创新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合伙人计划”,激励和充实人才队伍,让医生的成长领先于企业的发展。这些战略构想的出发点是不断地酝酿和准备,一旦企业有了内生的动力,就能够不断拓展规模,寻求新的市场、新的格局,始终围绕下一场“比赛”来储备力量。

哥伦比亚商学院教授迈克尔·莫布森(Michael Mauboussin)在《实力、运气与成功》(The Success Equation)一书中提到这样一个观点:“凡涉及一定运气的事情,只有在长期看,好过程才会有好结果。”运气总是飘忽不定的,拥有长期主义理念的创业者,本质上是具有长线思维的战略家。他们往往选择默默耕耘,不去向外界证明什么,而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事情做得久了,就成了他的核心能力。他们会重新定义因果论,重视客户的价值主张是因,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是因,完善组织运转效率也是因,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很好的结果。因果轮回,平衡调和之后来看,很多事情短期看是成本,长期看却是收益。拥有长期主义理念,把信念和持续创造价值作为安身立命之本,这是非常值得钦佩的伟大格局观。

拥有对行业的深刻洞察力

在我看来,伟大格局观的第二项定义就是“拥有对行业的深刻洞察力”。许多在行业里摸爬滚打多年的创业者能够在某一时期对某一方面很熟悉,但是可能囿于原始经验,不会跳出来重新思考,不愿意与外界交流。能够听得进意见且听完之后愿意采纳的创业者非常值得钦佩。相反,最值得警惕的是创业者一意孤行,或者投资人一说什么,他想都不想就去执行。

对行业的深刻洞察既需要看到长远的整体,也需要看到微小的局部,关键在于对变化与不变的洞察。

从大局到细节,从转瞬看趋势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Druker)将创新和企业家精神视为企业成长的基因。在我看来,企业家精神与洞察趋势、知悉变化、拥抱创新是内在统一的。拥有伟大格局观的创业者最难得的特质就是愿意拥抱变化、推动变化、享受变化,愿意打破既有的理所当然的规则去思考新的角度。由于许多事物是在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方式渐渐衍变的,这使人们误以为它们恒久不变,从而对变化失去敏感度。对行业的深刻洞察,就是从大局到细节多加研判,从转瞬看到趋势,把握趋势中的定式和细微中的痕迹。

例如,在汽车被发明出来之前,大家都在思考最好的交通工具是什么。人们认为是“更快的马”,只有福特说不对,他要做大众消费得起的汽车。真正的企业家精神能够在时代的进化中看到未被满足的消费需求,这是把握住了大趋势中的定式。

举一位新晋创业者的例子。国货美妆品牌完美日记创始人黄锦峰看到了消费市场的变革趋势——新国货势头,他从2016年8月成立团队,到2017年8月起在淘宝开店,再用不到3年时间将完美日记打造成天猫“双11”首个登顶的国货美妆品牌。而其中,如何抓住新一代年轻人的审美偏好,找到独特而有趣的沟通方式,成为黄锦峰打造美妆品牌的关键。大牌品质、平民价格,非常符合追求极致性价比的年轻人的购物主张;此外,完美日记多次精准抓住流量洼地,如内容社交平台、私域流量、视频直播等渠道,通过头部、腰部、素人全覆盖的达人“种草”、重度粉丝运营等方式,和年轻人玩在一起。事实上,消费的趋势始终在变化,如果完美日记能够不断抓住新需求、新玩法,这后面的故事会更有意思。

在与黄锦峰交流时,我发现他看待行业模式、生意模式的视角都是非常具有创新性和长期性的,不仅对商业机会非常敏感,还同时拥有本土创业经验和国际化视野。所以,我非常有底气地告诉他:“在中国一定有机会诞生新的欧莱雅。”在探讨一些长期发展的话题,比如完美日记线下店的定位问题时,我建议可以把它做得更丰富一些,不仅将其定位为一个卖货的地方,还应该让完美日记线下店具备社交互动和“造美”属性,为爱美的女生打造一个真正的时尚集散地。

那么怎么理解“把握细微中的痕迹”呢?我举一位连续创业者的例子——庄辰超,他的成功之处在于能够在细微中找到蕴藏巨大商业能量的痕迹。精通数理的他,善于将自己作为一台精密运算的仪器,运用强大的逻辑推理和计算能力在复杂的系统中寻找创新的机遇。他曾经认真地调侃道,当初在追求女朋友时他都进行了精确的概率演算和路线设计,说一定要成为前30%出现在这个女孩生命中的男生,成功概率才更高。

在创办去哪儿网之前,庄辰超拿谷歌报表做过深入研究,通过分析旅游产业链,在携程、艺龙等强敌环伺的市场中发现了切入的机会。“如果你要开始一个创业项目,一定要先想清楚它的微循环是不是能赚钱。”“多层次分销的现状意味着机会,因为很多商业机会来自价值链的崩溃和压缩。”“寻找一个行业中的叛逆力量。”这些都是他在创业之时的独到思考。热门的商业模式往往有着残酷的竞争和较高的淘汰率,因此未必是一个好的机会,但通过MVP(Minimally Viable Product,即最小可行性产品)分析、微循环检验、价值链拆解,他反而能够在细小的垂直领域发现未被满足的需求。

在创办便利蜂时,庄辰超依然在细微中寻找答案。他不是看风口,而是看逻辑。当发现便利店这个生意模型可以被算法驱动,而现在中国还没有人做得到时,他开始了再次创业。在他的推演和场景分析中,不仅有人文的分析,还有数字化的分析,通过优化技术和数据,给出从选品、陈列到上新、促销的个性化建议,减少人为因素;通过全程监控的冷链运输、智能感知,对供应链进行全方位的感知,提升运行效率,实现“千店千面”。这些都需要数据支撑,从数据中洞察真相。用完整的商业数据模型,客观地塑造一个行业,这种能力来源于见微知著的洞察。正是由于他的这种能力,无论他创办去哪儿网,还是创办便利蜂,我们都是他的坚定支持者。

对变化与不变的洞察

对行业的深刻洞察既包括对行业中变化的洞察,也包括对不变的洞察。只有看到变化,才能知道哪些东西不变;也只有看到不变,才能意识到哪些东西在变化。这实质上是一种持续反思的习惯,要求很强的终身学习和研究的能力,把学习和研究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和工作习惯,更需要一种穷根究底的态度。

日本7-Eleven创始人铃木敏文正是抓住了便利店这个生意中的“不变”,即“什么是顾客需要的便利”,才定义了今天的便利店雏形。在他看来,真正的压力不是源自其他品牌,而是源于能否满足顾客对便利性的多样化需求。于是,7-Eleven不仅做餐食,还可以代收水电费、设置自动取款机、售卖杂志,无拘束地出售各种生活必需品和服务,持续地提供便利。某种意义上,7-Eleven不是在做传统的零售,而是在做社区的终端服务,让顾客花费最少的时间解决最高频的日常需求。

拼多多的创始人黄峥是一个非常理性的人,在理性得接近极致时,能够发现许多本质的东西。当电商不断创新业务,发展渐至“终局”的时候,他通过抓住这个生意中的“不变”,创造了电商新物种。电商的本质是人和商品的连接,核心在于解决效率问题。而促使流通加快的方式,既可以是人找商品,即以商品为中心;也可以是商品找人,即以人为中心。黄峥选择了后一种,他认为以人为中心存在大量的可能性,拿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来促使整体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在具体的模式中,先是攒齐一群人,把人们长周期、零散化的需求快速集结成同质化的批量需求,构成空间和时间双维度的集结;在这个基础上,直接打通供应链,连接田间地头、制造工厂,形成C2M(Customer-to-Manufacture,即从顾客到工厂)反向定制,这就大大降低了柔性化定制生产的难度,从而实现了商品的低价供给。这个模式把人作为促成交易的关键,从生产端的“最初一公里”到消费端的“最后一公里”,所有参与的人都会获得实惠,而且商品流通效率更高。

好未来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张邦鑫在思考公司发展时,非常在意务实和创新,但对于教育行业来说,培养的学生出成绩就是核心的不变。因此,他的第一个想法是谨慎扩科,不把一个学科做好绝不开新的学科,不能为了营收数据好看而坏了节奏。第二个想法是逆向思维,不能照搬照抄,好未来不能是第二个新东方。张邦鑫说:“新东方教大学生,我们就教中小学生;新东方教大班,我们就教小班;新东方通过线下讲座招生,我们就通过互联网招生;新东方推崇名师,我们就做教研;新东方教英语,我们就做数学。”第三个想法是运用新的技术手段持续提升教学效果。一般来说,许多人喜欢小班教学,因为既有名师,又有互动。为保证更广泛地区的教育效果,在优质教师资源短期无法满足的情况下,好未来上线网上直播,在K12教育领域普及“一位名师讲课+多名老师辅导”的互动式教学体验。同时,好未来还在人工智能领域加大科研力度,探索人工智能量化课堂,通过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数据挖掘等搜集、分析教学数据,及时反馈课堂效果,提升课堂品控。把握住教育行业里的不变,其他的创新都可以千变万化。

创业者既要尊重行业的常识,找到不变,又不能被现有的法则所禁锢,找到变化。这其中,善于从战略层面寻找答案尤为关键。战略的核心是对变与不变的判断,只有更深刻的洞察才能形成更好的战略。许多人认为在创业运营中,执行更加重要,因为创业过程中充斥着挑战。我们当然推崇有执行力的创业者,但仍然高度强调企业战略的价值,这比战术层面的高效执行更有决定意义。所以,把对行业的洞察转化为战略并将之分解成行动,是创业者的重要功课。

拥有专注的执行力

关于伟大格局观的第三项定义是“拥有专注的执行力”。在创业的过程中,伟大格局观的体现离不开创业者的果敢和专注。一般来说,创业者在创业初期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而低估外界的困难,投资人应该帮助创业者把他的勇气进一步激发出来,并帮助他不断地投入和进化以补足高估的能力,克服没有预料到的困难。

义无反顾地投入

在充满挑战的管理实践中,创业者每时每刻都在承受高压,他需要做的就是专注于表达自己的信念和想法,做好迎接打击的准备。拳王泰森(Mike Tyson)曾说:“每个人都有所准备,但直到拳击比赛中,对手给你一记重拳以后你做出反应,才能看出你是否有勇气面对这一切。”(Everybody has a plan,until they get punched in the face.)创业者就像运动员,在每一个商业结果都可高度量化的领域里相互竞争。企业的用户规模、收入、利润、资产回报率以及每股收益,就像篮球运动员的命中率或者网球手的发球得分率一样,所有的指标都会衡量和展现他们的业绩表现。或许用“向死而生”这样的表述来感慨他们每天的境遇过于悲情或夸张,但他们确实是在用一以贯之的勇气来迎接挑战,而且义无反顾,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认准的事业中。

不同的人的眼中可能有不同的史蒂夫·乔布斯,“特立独行”“工业美学成就”“独裁主义”“敏锐洞察”“现实扭曲力场”……这些词可能都是对史蒂夫·乔布斯很好的诠释,但同时他又是无法被定义的。如果把创造作为一种使命,并且相信这种使命等同于生命力,那么乔布斯的激情似乎就是在于“生生不已”。因此,这种“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的内生驱动力促使他为苹果产品注入了难以想象的激情和创造力,这不仅改变了现代通信、娱乐、科技产业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更为重要的是,颠覆了人们对于伟大格局观者的所有理解。

国内也有许多令人敬仰的企业领袖,“商界铁娘子”董明珠是我尤为钦佩的企业家。1990年进入格力后,董明珠从一名销售员做起,其后屡担重任,带领格力在竞争最为激烈的白色家电市场中杀出重围。凡做企业,几乎很难不受到各种限制或阻碍,但董明珠坚持“不能让格力受任何伤害”这个核心准则,把企业当作自己的孩子,鞠躬尽瘁,做到心居其正。这种义无反顾的企业家精神,反而能够打破迂腐的行业惯例,成就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的行业新准则。

方达医药的创始人李松博士的创业故事也令人感动,他用“居之无倦”的态度,在药物研发外包领域义无反顾地投入。创业之前,李松已在欧美生物医药行业有了20多年的工作经历,曾在美国及加拿大领导多项有关药物研发及临床试验的项目。2001年,李松博士孤身一人创办了方达医药,当时,一个人、一台旧的设备和一间实验室就是方达医药的全部。创业初期,研究人员凑不齐,实验室还遭遇过爆炸事故,特别是由于无法取得银行贷款和风险投资,为了履行合同做实验,李松只好把全部家当拿去做抵押,贷款去买新的设备,一路上经历了不少坎坷。本可以做一名安静的科学家,李松却选择白手起家。经过10余年的发展,方达医药成为拥有700多位员工和3万多平方米的实验室、临床中心以及毒理安评中心的一站式药物开发研究平台。李松博士的微信朋友圈中有一条很有意思的分享,说女儿叫他“Old Man”,可他觉得自己还是年轻人,还将继续在医药研发领域工作,帮助中国制药企业提高产品质量,让中国人吃上高质量的放心药。敢于义无反顾地投入,可能是创业者难得的气质,每当与这类创业者交流时,我都会被他们的精神力量所感染。

把小事做到极致

现在许多人推崇匠人精神,我对此亦深有感触。匠人精神不是把大事做好,而是把小事做到极致,相信“小我有力量”。创业者有许多宏大的愿景,要干成一些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但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机会都诞生于很细小的一个领域。创业者可以专注于一个不怎么复杂的方向,重点突破果断出击,在不断证明自己的过程中扩展边界。

先说一说云端视频会议服务公司Zoom的创始人袁征。在2019年,美国500强企业中有1/3是Zoom的客户,2018年,袁征还以高达99%的员工认可度被评为“美国最佳CEO”。当然,袁征最令人敬佩的还是他追求极致的精神。创业以前,他在一家硅谷公司工作10余年,始终专注于在线会议应用领域,从写代码的普通员工开始,职位一直提升到副总裁,他凭借的正是高强度的工作模式。对于视频会议业务本身而言,从共享文件、共享桌面,到清晰流畅的音视频质量,用户的需求不断提高,而且还面临服务器和网络环境不稳定等诸多挑战。要知道,在视频开会时,一旦出状况就令人抓狂,而且是多人同时抓狂,而袁征的理念却是“为客户提供快乐”。为了保证视频服务满足用户需要,他在每天晚上睡觉之前对“公司、产品、客户、团队、自己”五方面进行回顾,每天早上对自己前一天的工作进行总结,在优化技术细节、改善服务体验的过程中乐此不疲。正是凭借对技术的极致追求,当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肆虐全球,改变许多人的工作方式、社交方式的时候,Zoom凭借稳定的服务体验,每天的用户数量从2019年12月底的1000万人激增到2020年3月的2亿多人,在特殊的时间窗口里满足了人们的会议、社交需求。

公牛集团的创始人阮立平也在诠释着这种“把小事做到极致”的精神。公牛在浙江慈溪起家,当时的慈溪有几百家插座家庭作坊,是全国有名的插座生产基地。阮立平在创办公牛以前,还帮忙推销过别家作坊生产的插座,却发现有的还没卖掉就先坏了。技术出身的阮立平就开始研究插座修理,把坏的修好了再卖,在这个过程中,掌握了不少插座的构造原理。于是,阮立平索性自己创办了公牛电器,并把“用不坏的插座”作为自己企业的生产理念和质量标准。为了保证产品质量,不出安全事故,阮立平坚持严格的供应商和原材料筛选标准,坚持产品和科技创新,努力改变人们对插座产品的习惯性认知。他有一句从多年经验中总结出的话,非常有哲理,叫“慢慢来,比较快,因为我们要走很远,所以一点都不着急”。

兴衰有期,生死有度,企业亦有生命周期。1988年,伊查克·爱迪思(Ichak Adizes)写了《企业生命周期》(Managing Corporate Lifecycles)一书,揭示了企业难以摆脱的“宿命”。但是,创业者的果敢和专注,却恰恰是企业“延缓衰老”,甚至“涅槃重生”的基因。对于他们来说,创业过程中最有成就感的就是义无反顾、追求极致。这种积极的、乐观的状态,正是塑造常青基业的秘诀。

拥有超强的同理心

除了拥有长期主义理念、拥有对行业的深刻洞察力、拥有专注的执行力以外,伟大格局观还有一个重要定义就是“拥有超强的同理心”。拥有超强的同理心就是懂他人。同理心是以创造力、洞察力和对他人的感知力为主要特征的,拥有超强的同理心的企业家能更好地理解不一样的人,理解消费者、理解合作伙伴、理解员工、理解竞争对手。

同理心≠同情心

同理心(Empathy)不等同于同情心(Sympathy)。同情心通常是对他人困难境遇的一种怜悯,而同理心则是真正站在对方的处境,来感受和判断。同理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关爱。拥有同理心的人既能够认可他人的成功,也能够理解他人的失败;既能够雪中送炭,也能够锦上添花;不刻意嘘寒问暖,不虚以敷衍、曲意逢迎;能置身于他人的处境中,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共情他人的立场和感受。特别是对于创业者而言,同理心帮助他们站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做沟通的桥梁,站在竞争对手的角度思考共赢的可能。很多时候,世界在不同的人眼中,呈现不同的面貌,因为人们看到的世界可能只是内心价值观的投射。有了同理心,你就能看到更多和自己不一样的方面,能够拥有无限视角去理解更多的事情,这种超前感知力会让你变得无所不知。

许多人醉心于过去的成功和短期的成绩,很容易产生成功的惯性,沉浸在自己的泡沫或象牙塔中,与外界脱离了联系,在自我实现的怪圈里,越来越习惯用自己的视角看待世界,把成功更多地归因于自身禀赋或者努力,而忽视外界因素。人的一生,也会面临一些挑战和失望,甚至有时会觉得自己非常愚蠢。所以,我们强调的同理心,一方面是能够设想,这件事如果别人做是不是也能做好,有多少运气或外界因素的成分,有多少是源于别人给予的帮助;另一方面,也不要太苛责自己,应该偶尔让自己放松下来,寻求更多人的帮助,或许就能够找到方法走出低谷。

沃伦·巴菲特就是拥有超强同理心的典范。比如,有一位高级管理人员可能不是最优秀的,但巴菲特总会站在对方的角度,假设自己处在那个位置和环境下,分析现有情况哪些是由管理人员本身造成的,哪些是由其他原因造成的。这才是理解并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

这里有一个发生在我身上的小故事。在我前去巴菲特的家中做客时,他坐在司机位上开车接我,我习惯性地打开后座车门,就在弯腰准备进车时才注意到巴菲特坐在了司机位上,顿觉羞愧,赶紧向其致歉,他却哈哈大笑,笑称:“你对一个80多岁的司机很放心,我应该感到高兴。”善于帮他人掩饰尴尬,从内心深处保持宽容,诙谐幽默的背后就是他的同理心。

做第一名顾客和第一名员工

人们经常说,好的创业者应该站在用户的角度,与其换位思考,更彻底的做法就是做产品和服务的第一名顾客,通过感同身受的体验,强化对自己产品和服务的理解。有创业者告诉我:“我们不会找形象代言人来为产品做宣传,与其把1000万元、2000万元给明星,还不如花在产品设计上,花在用户身上。”还有的创业者告诉我:“如果一款饮料家长不愿给自己的孩子们喝,一家餐厅顾客不愿请自己的家人们来吃,产品没有复购,服务没有好评,那么有什么社会价值呢?没有社会价值,哪里会有商业价值呢?”

再比如,创造微信的张小龙在开发每一个功能时,几乎都是从自己的使用感受、生活体验出发,与其说微信的功能来源于对用户需求的理解,不如说来源于他对生活的理解。他苛求完美,追求极简,这些品质被深深融入微信的设计中。张小龙在饭否上说:“这么多年了,我还在做通信工具,这让我相信一个宿命,每一个不善沟通的孩子都有强大的帮助别人沟通的内在力量。”创造快手的宿华在表达产品价值观时这样说:“快手似一面镜子,看着里面的大千世界,我们希望不要去碰用户,不要去打扰他们,让他们自然地形成一种互动关系,让产品自然生长。”创造知乎的周源始终认为:“做社区要尊重社区的节奏。”正因如此,知乎一直在创造一个让用户可以自由表达、可以相互认同的社交空间。这些社交产品的缔造者不是简单地在用技术服务于用户,更是基于强大的同理心,在心灵的海洋中创造了无数个声呐,能够倾听到人们的心跳和脉搏。

创业者往往是公司的第一名员工,所以他的工作态度和精神面貌非常重要。一名好的创业者可以时时启发和鼓舞他人,打造有战斗力和人文精神的组织,这同样是凭借同理心。这个组织的格局观要大,要能把人才的生态通过更好的组织方式营造起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这需要让组织成员有一个共同的理想,同时,创业者的想法能与时俱进也很重要,这个很考验创业者能不能和年轻人打成一片,企业家精神加上21世纪新型组织的打造方式,就是超越雇佣关系的新型合伙关系。能不能做到这一点,本质还在于格局观,在于是不是在心里相信。

全方位沟通的中心

彼得·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中说,他认真研究了美国20世纪50年代大学中开设的课程,发现只有两门课对培养管理者最有帮助:短篇小说写作与诗歌鉴赏。小说写作帮助学生培养对人以及人际的入微观察,而诗歌则帮助学生用感性的、富有想象力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在他看来,真正好的领导者、管理者应该对身边的合作伙伴的行为、态度以及价值观有着敏锐且练达的洞察。

所以,同理心不仅能够调动组织内部的积极性,还能够吸引更多合作资源。在当前的时代下,商业主体需要讲求与各种合作端搭配融合,成为一个产业生态共生体。许多生产要素无法自我搭建,必须依靠更多外界的资源禀赋,为自己的初始基因寻找表达方式。同理心正是“全方位沟通的中心”,能够串起各种角色,凝心聚力,帮助彼此找到价值观的契合点。

我所看到的很多优秀创业者之间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合作伙伴,他们具有非常开放的精神。在许多伟大的创业者看来,没有一定要做的生意,但有一定要帮的朋友。他们始终在思考如何能帮助他人。在这个过程中,或许彼此有不同的诉求、不同的思维习惯,但同理心可以使创业者更加务实和温润,不会夜郎自大、故步自封,而是与更多的人创造更好的沟通过程,营造创造共同价值的磁力场。

同理心是一种难得的品质,它不仅仅能够帮助创业者换位思考,更为关键的是能够让创业者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有同理心的人往往节俭朴素,在他们的身上看不到太过招摇的东西;他们往往保持一种在简陋的办公室里也能热忱地投入工作的能力,因为是所从事的工作让他们感到自豪;他们闷头做事,服务于远大构想和宏伟蓝图,但同时又在同样的方向不断积累。任何时候,都不要让处境、金钱、教育背景以及其他东西成为你的负担,让你与现实和他人产生隔阂。平常心能够使你更深入地了解身边的人,这是非常有价值的东西。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说:“人虽然能够做他所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同理心会带给你一种宽容的力量,对他人和自己的宽容,免于过度气馁或者对他人苛责,这会让你更好地成就自己。

选择与谁同行,比要去的远方更重要

与发现伟大的商业模式相比,与拥有伟大格局观的创业者、企业家肝胆相照、甘苦偕行更令人激动和期待。创业绝非易事,这其中的孤独、挣扎甚至进退存亡,每一位创业者都亲身经历过。一家新企业的创立,不仅伴随着创造性想法、某些知识产权的诞生以及创始人人力资本的消耗,通常还伴随着有限的商业经验、相对短缺的资本以及残酷的市场竞争。在奋斗的过程中,难以预料前路如何,选择与谁同行,比要去的远方更重要。

我们是创业者,恰巧是投资人

高瓴从创办至今始终保持着一种年轻的创业心态。我在和许多新来的同事交流时,就告诉大家“我们是创业者,恰巧是投资人”,希望每一位同事都能把自己看作一名创业者,投入研究、投资等工作中。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投资方法和理念决定了他如何看待市场,而初心和使命决定了他如何看待自己。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坚持“我们是创业者,恰巧是投资人”这份初心呢?

第一,价值投资和许多别的生意本质上并无不同,只是我们选择用投资来表达创业的过程。在创业过程中,我们一点一滴地打造一家纯粹的投资机构,摸索投资的好方法,思考公司需要哪些资源,需要怎样的人才,并逐步搭建顺畅的内部工作流程,维护公司的文化。创业的每一个节点,都是高瓴进化史的一部分,过程中屡有挫折和挑战,时有沮丧和不甘,但我们始终坚持价值投资,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边界,希望能够一直走下去。

第二,我们以“创业者、企业家的思维”来做投资,把价值投资者看作长期的创业者。价值投资是做时间的朋友,许多结果从长期来看才有意义。于我而言,最重要的工作(也是最大的乐趣)就是让高瓴保持创业的状态,不断进化,始终坚持追求更好;对当前有利可图但长期会伤害自身的行为加以防范,把目光放长远;在这个基础上,从更高的格局去思考问题,去做超前的事情,做组织的迭代、业务的拓展、能力的升级,站在一个创业者、企业家的角度,身体力行地投入创新创业中。我相信投资人一旦忘我地投入,就能获得超越预期的回报。

第三,价值投资者恰好可以参与许多创业的过程,与许多创业者共同面对创业的风险和收获。创业是勇敢者的游戏,从某种角度来说,投资人天天跟各种企业打交道,恰好能看到不同的创业者如何思考、决策和实践,并发现其中许多共性的问题。有的时候,并不是投资人的思维比创业者更开放,只是我们能够在不同的创业者身上学到许多东西,继而通过与创业者的共同谋划和判断,帮助企业解决具体的问题,参与创造价值的历程。

“我们是创业者”,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同理心。我自己创业的过程,帮我更好地理解创业。一旦投资人做出了决定,就把重要的资源、资本交付给值得信赖的创业者,让创业者成为资源、资本的使用者、驾驭者,全力支持他,这也是为什么说“恰巧是投资人”。这种身份上的复合性,使我学会了很多,了解了许多文化、理念,也包括各种瞬时的判断、人生的取舍,使我既能够换位思考如何打造自己的投资机构,又能够比较深层次地参与产业深耕,以同行者的身份帮助创业者。

做创业者、企业家的超长期合作伙伴

如果说创业者、企业家是建构者、成就者,那么投资人则更像探索者、守护者。许多人在探讨投资人与创业者、企业家应该保持怎样的关系,对此,我认为最好的关系就是超长期合作伙伴关系,让创业者、企业家坐在主驾驶位上,与其保持非常灵活的合作,投资人可以最大限度地向创业者、企业家学习,又可以超脱于公司的运营细节,不必介入太深,还可以通过深入研究提供战略建议。核心是摆正投资人的心态,与创业者、企业家共同创造价值。

首先,帮忙时别添乱,在帮忙之前要明确别帮倒忙。这里面有一个容易闯入的误区,就是投资人希望简单机械地通过压缩成本或者更换管理层来改变一家公司,或者对创业者输出未经考证的建议。其实,更好的做法应该是相信原有管理层的潜能,以增量的方式力所能及地帮助这家公司打造新的能力,进一步强化根基、拓展外延。这也需要投资人和创业者价值观契合、利益一致,不要额外产生风险点。

其次,让创业者和企业家做企业的控制人,做关于控制权的设计,坐在企业的主驾驶位上。这既是对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的尊重,也是对企业经营和产业发展规律的尊重。投资人无法代替创业者、企业家去做判断,应当鼓励他们心无旁骛地冒险,通过不断试错,把最真实的想法和追求表达出来。用最快的时间、最低的代价把该犯的错都犯了,反过来就实现了“打怪升级长经验”的过程。创业活动本身最大的风险其实就是保持不变、不敢去冒险,如果创业者不去冒险的话,投资人就在冒最大的风险。

再次,投资人不应该只提供资本,在企业有需要的时候,还要能够参与企业创新研究、快速发展的整个过程,提供针对不确定性的预判和行动方案,根据外部环境生态的变化,与企业一同成长。投资人不仅仅要用实际行动支持创业者,还要善于问问题,帮助创业者把许多零散的思考串起来,把许多零散的行动点串起来,形成思想和行动互相验证的闭环。在与创业者的深度交流中,可以探讨彼此的研究发现,但如何把这些研究洞察内化提炼,通过有效可行的商业模式进行实践,还是要靠创业者的本领。

最后,做事情、看项目、与人打交道的出发点应该是相互尊重和认可。我经常说“不要和魔鬼做交易”(Don’t make deal with the evil),还有一句是“不要轻贱了自己”(Don’t sell yourself cheap)。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要先做好人预设,即相信对方是个好人,在此基础上与之开展广泛而密切的合作;一旦发现对方在道德上存在问题,就果断拒绝与之合作,永远不要和坏人做生意。同时,自己必须是个好人,要始终对自己保持极高的道德要求。在做个好人的前提之下,要相信自己,高看自己,对自己有信心。只要秉持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就能够赢得长期而关键的信任。这里“关键”的含义,就是指当你遇到危险的时候,别人不会放弃你反而会更加理解和支持你;当遇到机会的时候,别人会首先想到与你分享。做到了这些,你就会格外受到尊重。我们投资了很多创业者、企业家,他们还反过来做我们的出资人(LP),把自己的财富交由我们管理和投资,这是非常难得的信任。

我们希望能够和拥有伟大格局观的企业家一起,成为有情怀、有“调性”、有梦想的人,不仅是“确认过眼神”,还要在对世界的热爱、理解和拥抱中,共同创造更多价值和意义。因此,我经常与不同的创业者、企业家交流,一起滑雪,挑战各种极限运动,在交流或者玩耍的同时,分享彼此对创业、投资以及人生中许多重大问题的思考,这种同行的感觉,很多时候超越投资或者合作,成为很难忘的人生记忆。

在对未来的设想中,价值投资已然不是一种单纯的投资策略,而是一种价值观。在创业、创新、投资事业中,价值投资成为创业者、企业家和投资人之间相互信赖和尊重的纽带,正是这条纽带,让创业者尝试伟大创想,将目光聚焦在未来10年、20年,以超长期的视角审视未来生产、生活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为卓越创业者分担创新风险,构成了价值投资者超额收益的本质来源。

在科技创新和新商业革命的浪潮中,人的因素不应被遗忘,企业家精神不应被忽视。长期主义者们可以把自己的经验、感受与彼此分享,获得对生意、创新和价值的讨论和共鸣,在开放共赢的长期观念中,促成价值在未来的流转与创造。

请支持我们,让我们可以支付服务器费用。
使用微信支付打赏


上一页 · 目录下一页


下载 · 书页 · 阅读 ‧ 电子书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