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页 | 价值投资必读系列 | 阅读 ‧ 电子书库

同步阅读进度,多语言翻译,过滤屏幕蓝光,评论分享,更多完整功能,更好读书体验,试试 阅读 ‧ 电子书库

一家创业公司的发展历程,有高光时刻,也有至暗时刻。在纷繁复杂的创业环境中,积极乐观的精神气质和管理文化能够使其处乱不惊。因此,创业公司的组织管理逐渐成为一个被广泛研究和讨论的话题。现状是,大多数创业者在生存与死亡的急迫问题上耗费了太多的精力,几乎没有多余的精力用在组织的内部管理上;同时,在各种形态的创业组织中,难以找到统一的、有效的管理范式。但毋庸置疑,组织和管理创新是企业杀出竞争重围的核心动力,在某些时候,甚至成为决定创业成败的关键变量。

1912年,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Taylor)(33)提出科学管理理论。诞生之初,管理学语言发源于工程学语言,它把员工看作被使用的人力资源,把组织看作可以准确调整和控制的机器,把管理看作可确定、可预测、可计划的事情。但是,新的商业环境、组织方式和新一代员工的特质决定了当前的管理变成了一种难以预测和标准化的动态过程。尤其是对于创业公司而言,应该选择怎样的内生动力和管理规则来驱动组织发展?是不是应该追求区别于传统经济的管理实践,而适应新时代、新经济的管理法则?创业公司有没有更灵活的管理模式?这些问题或许没有答案,但比答案更重要的是创业者在实践中寻找答案的过程。

在高瓴的创业历程中,我也时常思考,一家初创公司应该如何管理。我的文化价值观受到许多中国古代文化,尤其是老庄哲学的熏陶,与此同时,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中,互联网开放、共享的精神也对我颇有影响。

任何一家创业公司都有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有独特的企业文化,吸引合适的人才,建立适合业务发展的流程,这些都是为了塑造一个适应内生增长和外界变化的组织。在我的设想中,无为而治可能是一种比较好的目标状态,管理者提供与公司文化契合的管理原则,而不是机械的管理制度或管理工具。管理不再是克服随意性、约束无效者和违规者,而是搭建适合创业创新的能量场。在一个有着自我生长动力的组织中,组织诞生之初的原始动能以及与外界交互获取的驱动力,始终大于由于管理摩擦、外界竞争带来的阻力,这样的组织可以营造出合适的工作氛围,发挥每一名员工的创造力。

实践价值管理:做一名超级CEO

在中国过去几十年的经济浪潮中,太多的创业者涌现出来,成为各具特色的CEO群体。他们有的擅长研发生产,有的擅长渠道经营,有的擅长组织管理。但是随着传统经济向新经济转型、传统商业模式向新商业模式转型,传统的CEO也需要转型为新型CEO,他们不再仅是业务模式的组织者、运营者,还要成为拥有持续进化能力以及实践价值管理的超级CEO。

与传统的CEO相比,超级CEO意味着什么呢?我认为超级CEO至少有两项核心能力:第一,保持自由思考;第二,真正理解并实践价值管理。

保持自由思考

在我的理解中,对于一家初创企业而言,每天都是崭新的一天(Every day is a new day)。超级CEO应该扮演最先感知外界变化、最有动力带领企业迎接挑战的角色。即使企业发展到相对成熟期,保持自由思考、不断塑造新的企业形态,仍然是超级CEO的主要工作。如果企业像一台机器一样按部就班地完成日常工作,那么要CEO还有什么意义呢?超级CEO的使命就是保持自由思考,一方面主动适应变化,另一方面主动为企业带来新的变化。

如果说传统的CEO像是在设计和发射火箭,那么超级CEO则更像驾驭一艘宇宙飞船。火箭的发射需要在图纸上做千百次推演测算,根据已知的原理考虑各种情形和参数,在发射前郑重地倒计时点火,这与传统的管理活动非常相似。而新经济、新商业模式的一切都在变化中,无法预测甚至难以感知,很多提前的设计或构想无法承受环境改变所造成的冲击。超级CEO们在驾驭宇宙飞船时,需要随时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借助最新的科技工具和管理策略,做出及时、正确的反应。

说到主动为企业创造变化,埃隆·马斯克(Elon Mask)给予我们很多创新的启示。他在南非长大,后来在加拿大皇后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读了四个专业,之后又到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此后不断实践非凡的商业计划。我曾跟他交流过,印象深刻的有两点。第一,他拥有真正跨行业、跨领域、跨专业的自由思考能力。与很多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人做科技创新不同,他在本科阶段接受的是通才教育,研究生阶段学的是物理,他是个很典型的跨行业思考者。第二,他对商业模式的理解永远围绕着创造价值,不去管传统的商业模式或财务指标,不断打破常规去构建新的载体。他做商业的落脚点和许多人不同。所以当他创办太空搜索技术公司Space X发射火箭、创办新能源汽车公司特斯拉颠覆汽车产业、创办太阳能服务公司Solar City探索清洁能源时,谁能想到他的下一个商业模式创新在哪里?

一旦超级CEO们能够保持自由思考,就将拥有超级工具箱。这个工具箱所代表的不是具体的能力或者管理模式,而是不断打破自己的能力边界,重新定义CEO的使命,在不一样的格局上催生奇思妙想。

真正理解并实践价值管理

价值投资不只属于投资人,每一位企业家都应该是价值投资的天然实践者。在未来的企业管理流程中,超级CEO的管理重心应该始终围绕价值创造本身,从资产配置、资金管理、运营效率等角度,深刻理解商业模式的本质,让企业的资源、流程匹配最大化创造价值的全过程,包括精细化运营、资本再配置等。

不同于大公司可以依靠惯性去运行,初创企业在一开始就需要精细化运营。精细化运营不是一味地降低成本、精简流程,因为单纯的运营效率提升存在不可持续性;与此相对应的是站在顾客视角来确定产品、服务和流程的价值结构,因为只有顾客需要的才具备价值,再在此基础上梳理完整的价值链来提升整体效率。长期来看,整体供应链的效率提升比单独某一个环节的效率提升更为重要。威廉·桑代克(William Thorndike)在《商界局外人》(The Outsiders)(34)中讲述美国首府广播公司(Capital Cities Broadcasting)CEO汤姆·墨菲(Tom Murphy)(35)的核心经营理念时这样表述:“目标不是要拥有最长的火车,而是要耗费最少的燃料第一个到达车站。”

除了精细化运营,资本再配置也是实践价值管理的重要维度。资本再配置的方式一般有三种:再投资、储蓄、返还给股东或者债权人。对于不同的行业或者企业的不同阶段,资本配置的选择会有显著差异。初创型企业往往具备很强的成长性,因此提高资本使用的效率尤为重要。资本再投资能力的关键在于清楚认识到公司的核心动能,做自己最擅长、与环境生态最匹配的事情,不能进行盲目的资本运作,片面地追求多元化或者协同效应;同时,需要从更宽泛的角度思考资本再配置,包括将人力、流程和组织能力也视为一种可配置的资源,围绕价值创造本身,动态地调整各种资源,强化企业的竞争优势。

从某种程度上说,价值管理是价值投资的前提,如果没有超级CEO的价值管理,那么大多数投资恐怕将成为空头支票。未来的超级CEO们能够结合车库创业者、风险投资家的特质,对自己提出很高的要求,善于将前沿技术、商业头脑、同理心结合在一起,对战略、创新有很强的敏感性,融汇学院智慧(Book Smart)和街头智慧(Street Smart),在自由思考和价值管理实践中展现身手。

打造文化:追求内心的宁静

在实践层面,有许多不同的企业文化。不同的创业者有不同的性格特质,其内部文化也大相径庭。在我看来,企业文化是重中之重,它的重要性不亚于创业者本身,既大于商业模式,大于某一产品或服务,某种程度上也大于团队。可以说,让许多创业者最欣慰的可能不是流行一时的产品,可能不是他们带领的团队,而是与创业伙伴们一起营造出来的企业文化。流程可以完善、产品可以迭代,这些都可以不断改进,唯有企业文化必须在创业一开始时就建立起来,不能出问题,也无法推倒重来。

多年实践经历告诉我,好的创业企业文化,不应该是“你好我好大家好”,也不应该是时刻提心吊胆、视身边人为对手,更不应该推崇靠少数几个人包打天下。能够持续疯狂地创造价值的企业,应该从所处的阶段、所在的行业、所服务的客户、所构建的产品、所搭建的团队中,提炼出相得益彰的文化。

在高瓴的创业过程中,我们先是提出学院派理念,其实质是持续追求真理的热忱、磨炼方法论的坚持以及务实解决问题的稳健。后来,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我们又提出运动队文化,其实质是团结和追求卓越。一旦拥有了好的文化,就能够建立文化打造组织、组织激励斗志、斗志促进生意的良性循环,这是不断进化的起点。

坚持追求真理

高瓴自诞生以来,始终强调研究驱动,坚持探究事物的第一性原理,推崇理性的好奇、诚实和独立,学院派风格是和价值投资一脉相承的。这也就是说,学院派风格并非适用于每一家创业公司,创业公司的文化应该是和自身的业务模式相匹配的。但是坚持追求真理,坚持将问题研究清楚,坚持按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情,则适用于许多创业公司。

坚持追求真理往往能够鼓励每一名员工主动思考,用第一性原理去想事情的本质,以及应该怎样开展工作、有没有更有效率的方式。同时,追求真理而不是别的目标,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公司政治、内部关系这些干扰项,使得员工可以保持开放的心态,提出更多的建议,进行更多的反思,营造一个更少内部博弈、更多团队协作的氛围。在此基础上,把追求真理当作一项长期承诺,将一个人的智慧、精力和激情投入创造价值的过程中,这样的文化能够保证企业不走捷径,不会错失真正的好机会。

敢拼想赢不怕输

相对于学院派风格,我觉得运动队文化可能适用于更多的创业公司。许多人说,最好的团建就是带领团队打胜仗。而且,运动队文化本身就是企业家精神的延伸。拥有运动队文化的公司具有以下四种特质。

第一,有运动员的运动精神和拼搏态度,敢拼想赢不怕输。运动本身就是竞争,追求更快、更高、更强;同时,要有面对失败的勇气,能赢,也不怕输,打仗就要打到流尽最后一滴血;失败后能够总结经验教训,自信开放,敢于向竞争对手学习,不断提高自己;专注于比赛本身,千万不要伤害对手。

第二,有运动队的协作精神,有同理心,相信团队是取胜的基石。在卓越的组织中,合作不是“1+1=2”,而是每个人能够理解同事们思考问题的角度、产生决策的根据以及采取行动的原因,以整体价值最大化的思维去判断自己该做些什么,然后根据需要承担更多或者放弃更多,能够及时补位。当你的合作伙伴因某种原因只能承担30%时,你可以承担70%,当他退缩30%时,你能够承担130%。这就像在一场足球赛中,在前锋最终射门得分前,有许多次看似无效的穿插跑位,但整个足球队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长期循环下去,凡是付出更多的人,收获也会更多,这是一个动态增长的过程。

第三,可以做陪练,又不甘于一直做陪练。一家企业就像一支篮球队,场上的球员“拼命发挥”,帮助整个团队赢球;场下的板凳队员既做好充足的准备随时可以上场,又能够为场上的球员鼓掌加油。

第四,用成绩说话。不允许任何人有特权,不要认为在公司工作年限长,就可以自然而然地享受公司收益,每个人获得的回报全凭对组织做出的贡献和价值。即使是新人,只要有信念,努力工作,做大家认可的事情,就会得到褒奖。

坦诚沟通和交流

无论是学院派风格还是运动队文化,一种好的创业企业文化,不仅仅强调员工个体和团队的积极向上,关键还在于建立一套透明的规则,提倡基于同样的价值观、同一套话语体系的坦诚沟通和交流,建立最直接、最高效的反馈机制,保持信息通畅。“有话直说”,不要因为委婉的表达而浪费大家的时间。委婉的害处是你以为我懂了,我也以为你懂了,但实际双方没有真正理解对方表达的要点。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来表达,效果会更好。最让人担心的是由于语言体系或者表达方式的差异,同事之间产生误解甚至积怨,或者是表达时像说寓言故事一样,让大家去猜去想。透明的沟通文化和高效的反馈机制,是节省大家时间、提高效率的最佳选择。

一家创业企业的文化,应该来源于对商业规则的理解。许多人在个体利益最大化和利他主义的两极之间摇摆,但最终应该相信道德的力量。对于一家创业公司而言,最不应该出现的现象就是:第一,眼睛紧盯着矛盾,而不是在更大的格局上思考问题;第二,高压文化,团队成员不协作;第三,不仅不协作,内部还互相拆台,导致组织涣散,没有凝聚力。

在一个具有良好企业文化的创业组织中,每个人都能清楚地知道什么才是最优的答案。长远利益和团队至上不仅对组织是最好的,对组织里的每个人都是最好的。长期来看,围绕共同目标,团队成员动态均衡地高效协作,是一种带来内心宁静的配合方式。我们在投资上坚持反博弈,摒弃零和游戏,在推崇的创业企业文化上,依然持相同的选择。

“绽放”人才:和靠谱的人做有意思的事

在我的理解中,一家企业拥有怎样的人才往往决定了这家企业的效率和边界。对于初创企业而言,选择和培养价值观契合的人才,赋予他们挑战和成就感,是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的基础能力。

寻找靠谱的人

吸引和尊重人才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创业公司保持活力的重要选择。在创业组织中,有许多新人能够很快地独当一面。美国科学史家、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就发现,最伟大的发明几乎都是某个领域的新来者在相对年轻时做出的。

当创业公司初期还无法吸引有经验的人才时,吸引靠谱的新人就成为关键。最佳的方式莫过于靠伟大的事业来吸引和激励,而不是单纯靠薪酬和福利。如果只有赚钱才能让一个人开心,就像追求“第一名”的开心一样,他一定缺少对事业最单纯的热爱。创业公司需要的是把追求伟大成就作为目标的人,而不是把获得奖励或者物质财富作为目标的人。如果一位员工因为公司的工位太拥挤、福利不好,甚至水果沙拉不好吃而前往另一家公司工作,那就欢送他吧。工作带来的最大的幸福感应该是和靠谱的人做有意思的事,把同事当成你的事业合伙人。

那如何定义“靠谱的人才”呢?有这样几个角度。

第一,自驱型的人。自驱型的人寻找事情背后的意义,追求人生的意义感,拥有专注解决问题的最佳效率,而不需要更大的组织规模。他们天然具有企业家精神和主人翁意识,能挖掘自身的潜能,认识并突破自己的能力圈,以最精干的方式完成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第二,时间敏感型的人。彼得·德鲁克在许多年前就提出过一个观点:“有效的管理者知道他们的时间用在什么地方。他们所能控制的时间非常有限,他们会有系统地工作,来善用这有限的时间。”每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我经常说“浪费时间”(kill time)就是“kill people”,把有限的时间使用好,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功课。时间敏感型的人既是很好的时间分配者,能够把精力赋予权重,把时间用到最该用的地方,又能够很好地尊重他人的时间,不拖泥带水,这种品质能够决定自身成长的边界。

第三,有同理心的人。有同理心的人往往习惯于换位思考和通盘考虑,而不是机械地完成任务。他们善于把自己的脚放在别人的鞋里去想问题,站在工作对象或者合作伙伴的角度去思考整件事情。拥有同理心不仅是一种很好的工作方式,也是一种新型领导力。如果每一位员工都能具备更高一级管理者的视角,感受到自己与整个组织、所有层级、各个部门在解决问题中的真正联系,就可以通过沟通和学习,尽可能地把握业务开展的优先级及内在关联,从而能够从公司整体价值最优出发做出最佳判断。

第四,终身学习者。与具有固定型思维(Fixed Mindset)的人相比,拥有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的人更加重视学习和挑战,把学习作为终身的乐趣和成就,而不是短暂的、功利性的斩获。好的创业公司,不能要求员工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但可以要求其无所不学、迎难而上。终身学习能够无限地放大一个人的潜能,适应过去、现在和未来。更为关键的是,别的东西对人的需求曲线的刺激总是有限的,只有求知欲,能够不断使人得到满足,长期走下去。

赋予长期使命感和成就感

对于创业组织来说,吸引人才还只是第一步,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和考核体系是实现人才“绽放”的核心机制。在创业公司中,因为不同的团队需要不同的人才,在不同的时期也有不同的任务重点,所以培养人才应有两个维度。第一是基于公司战略层面的培养,始终把对公司长远发展有益的工作技能作为重点培养内容,帮助新人形成好的思维模式和做事习惯;第二是基于团队执行层面的培养,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磨炼才干。同时,培养考核的方式应与外界环境的变化、人才成长的规律紧密相关。最后,在企业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基础上,构建适应业务开展需要的动态人才考核体系。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史蒂夫·乔布斯有一个观点值得借鉴,即“真正顶级人才的自尊心不需要呵护,每个人都知道工作表现和贡献是最重要的”。换句话说,准确的评价比善意的评价更为重要,要相信优秀的员工能够以开放的心态和足够的睿智识别什么是对的,接受批评并且努力改正,这比忽视或“顺水人情”更为善意,因为优秀的人都是极纯粹的人,没有杂念,有长期使命感和成就感。史蒂夫·乔布斯用他独特的急躁甚至粗暴的管理方式,保证团队由一流队员,而不是平庸分子组成。

在创业公司中,更好的方式是把培养和“绽放”人才作为中心工作,开发每个人和团队的能力。尤其是面对新生代求职者时更应如此,他们追求自由灵活的工作环境,在乎归属感和成就感,追求与公司共治、共创、共享的发展机会。公司管理者要保持对每位员工需求的敏感度,精心设计他们的工作内容,发挥其最大优势;在此基础上,等待每一位员工所做的贡献,然后予以其新的鼓励和赋能。

激活组织:创建好的小生态系统

在过去的组织创新中,管理理念经历了几次大的变革。先是工业革命,把机器化大生产引入产业当中,使得技术超越了技能,机器取代了体力,这样的生产力决定了组织形式是标准的、严谨的,统一性和规范性是管理的重心;之后是知识革命,工作被迅速地知识化和信息化,知识也逐渐成为超越资本和劳动力的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管理的重心也不再是标准化或者计件制,而是激发和赋能,以及动机的匹配。世界上本没有最优秀的组织,只有最适合自身和环境发展的组织,随着新经济、新商业模式的发展,创业公司的组织方式也一直在变化。

从雇佣关系进化到合作伙伴关系

由于强调灵活和变化,企业的组织形式正在从雇佣关系进化到合作伙伴关系,而中国的创业公司可以快速切入最新的管理模式。这样的组织,能让器官中的每一个细胞将自身的优势和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每个人都能够学习和“绽放”,实现自身最大价值。对于员工来说,不是老板给你一张网,让你捕几条鱼,而是你主动去寻找一片海、一个更好的捕鱼方式,甚至一个更好的养鱼方式,等等。

令人欣慰的是,中国正在形成更加成熟完整的职业经理人体系。创业者的企业家精神加上有战斗力的管理层将帮助中国创业公司快速应对各种挑战。美的董事长兼总裁方洪波曾经这样讲述创业者的企业家精神:在创业过程中,企业家精神不是一种地位,而是一种要素。企业家精神不是一把手才有的,不仅仅是要尊重商业文明的变革、尊重技术进步,这些都还只是视野和决断,而且要在企业的每一个层级里都体现出来,要“浑身上下”都有企业家精神。因此,如何重塑组织结构,如何赋能与赋权,如何激发研究、市场、销售团队共同协作,如何实现全球化配置与发展,如何培养人才……无数问题困扰着企业转型,但一旦解决,这些问题同样会成就企业转型。把每一位员工变成创业的合作伙伴,发挥出每一个人的企业家精神,是组织持续升级的驱动力。

组织生态系统的四层含义

对于创业公司而言,最重要的是基于底层商业逻辑,建立适合自己商业模式的小宇宙、小生态系统。在我看来,这个小生态系统应该有这样几层含义。

第一,要以学习为基础、以学习为取向,而不是为了最大化短时收益。具体来说,首先,学习型组织要有生命力,能够像生命一样去繁衍,有“传帮带”的精神,有生生不息的能力;其次,学习型组织要有自我免疫的功能,能够处变不惊,在面对问题时清楚地思考、判断和推演,有不为所动的禅定精神,不仅能够想到彼岸,还能够想到抵达彼岸的路径;最后,学习型组织要有系统作战的机制和精神,把工具化和匠人精神结合起来,就像在现代化作战中,一个在前线作战的大兵的工具包是齐全的,而这些工具包由后方团队专门开发与支持。

第二,要具有赋能型的机制或载体。不仅要持续学习,还要在学习的基础上将思考力转化为行动力。这就需要唤起员工的激情,给予其挑战,如果员工的工作内容刚好匹配他内心的志趣,他就能够自主地创造价值。组织的功能不是分配任务,而是将员工的兴趣、专长和组织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匹配,这种组织往往是灵活的、有机的。从某种程度上说,不是组织雇用了员工,而是员工使用了组织的公共设施和服务。同时,赋能型组织是一个文化载体,员工因为享受这里的文化,从而获得身份认同、使命认同。所以,公共设施不再是简单地提供后勤保障或员工福利,而是营造员工互动、交流和相互激发想法的场所。让最聪明的人待在一起,谁知道会碰撞出什么改变世界的好主意!

第三,打造一个去中心化的组织。去中心化的核心是让听到炮声的人来做决策,而不是让听到炮声的人打电话请示连长、连长请示营长、营长再请示团长。打造去中心化组织的前提是培养最佳的前线人选,并赋予他们完成其工作所需要的责任和权威。所有决策过程都在执行层制定,自己的员工能够理性思考、果断行动,可以无拘束地跨团队交流。实现去中心化,可以大幅度减少公司的层级,比如CEO是一层,其他高管是一层,所有的员工是一层,每个员工和CEO之间只隔着其他高管这一层。当然,一些企业非常强调管理半径,削减层级未必可行,这样的话,重要的做法就是精挑细选每一个员工。一旦来了新员工,就全方位地对其进行培训,使之“全副武装”;建立精干的商业团队,使每个人都成为“特种兵”,能够独当一面,独立战斗。去中心化创造的不仅是决策和行动机制,更是营造企业文化的基本要素,这种独立的工作方式会给公司创造一种客观的、不用钩心斗角的文化。

第四,不断进化。有一个新概念叫“组织力”,即企业的内生凝聚力和驱动力。组织力越强,企业增长或转型的加速度就越大。拥有强大组织力的组织,能够主动寻找边界的压力甚至是不适感,从而不断地进化和突围。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Daniel Dennett)(36)将“进化”定义为一种用来创造“不用设计师的设计”的通用算法。这种通用算法,既可以是内部挖掘,也可以是把外部资源带进来。对于创业公司而言,由于在不断重塑原有行业、原有秩序,它不仅需要成熟的运作经验,还需要创新的思维。因此,不断进化的组织不仅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并加以完善,还知道自己擅长做什么,并加以迭代。本质上,不断进化的组织天然没有边界。

组织生态系统的四层含义

彼得·德鲁克说:“管理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如何对抗熵增。只有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生命力才会增加,而不是默默走向死亡。”当企业必然地变得涣散、失效后,管理的第一性原理就是对抗熵增,围绕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如何沟通和反馈,如何凝聚共识,把组织更新到创业第一天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里,每个人都能将自己的天赋转化为组织高效运转的驱动力,让“小宇宙”像刚诞生一样,拥有巨大潜能。

一个卓越的创业组织最好的状态就是年轻的状态,依靠内生的组织力,没有包袱、满是憧憬,不假思索、以终为始;在长期主义的范畴中,把组织的基因、商业的逻辑、外界的环境和创业者的个人禀赋贯通融合,实现组织对环境的瞬时响应和对生意的长期助力。

请支持我们,让我们可以支付服务器费用。
使用微信支付打赏


上一页 · 目录下一页


下载 · 书页 · 阅读 ‧ 电子书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