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阅读进度,多语言翻译,过滤屏幕蓝光,评论分享,更多完整功能,更好读书体验,试试 阅读 ‧ 电子书库
早在刚20岁出头的时候我就开始了冥想修习。那时候,我的时间安排很灵活,能定期参加为期10天或两周的静修。这些静修都经过了精心计划,便于参与者能每天从清晨到夜晚一心一意地在正念中静坐、行走,还提供一些营养丰富的素餐。期间的一切活动都在无声中进行。有很出色的冥想大师给我们提供帮助,他们在晚上会给我们讲话,这些讲话令人深受启迪,能帮助我们深化、拓展自己的修习。他们还经常和我们进行单独谈话,了解我们的进展情况。
我喜欢这种静修,因为它们使我抛开生活中的其他一切有待处理的事务,来到乡间一处宁静宜人的所在,有人照料起居,过着极其简单的、沉思冥想的生活,在这里,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修习、修习、再修习。
需要提醒的是,这并不是说静修是一件易事。长时间的静坐不动会让你浑身疼痛,而当你的身心变得更安静、更清闲时,你可能会感到无与伦比的情感上的痛苦。
当我和我的妻子决定要孩子的时候,我知道我得放弃静修,至少放弃一段时间。我对自己说,等我的孩子们年龄足够大、不需要我再整天伴在他们身边的时候,我还可以重新开始冥想修习。我满怀浪漫地憧憬着,晚年时候,我要如隐士般过一种简朴清净的生活。放弃静修,或至少要大幅减少静修时间,这并没让我过于苦恼,因为尽管我重视静修,但我认为我肯定有办法将养育孩子看作另一种形式的修习。这种冥想,除了不具备静修院中的安静和简单之外,其他重要的静修特点应该都具备。
我是这样看的:你可以将每个婴儿看成一个小佛陀或小禅师,看作空投到你生活中的私人正念老师。他们的存在和行为一定会惹毛你、挑战你的所有信仰和极限,会不断给你机会让你看清自己对哪些事物心存执念,从而学会放手。每抚养一个孩子,至少就是为期18年的静修,而且不会因为你干得好就奖励你几个假期。这种静修的时间安排严苛无情,需要你不断地无私奉献,充满爱心。在此之前,我基本上是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典型的单身贵族,然而自有了孩子那天起,我的生活注定要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到目前为止,为人父显然是我成年生活中最巨大的一次转变。要想做好人父人母,你需要头脑清醒,超然物外,顺其自然,而这一切对我来说都是挑战。
举例来说,婴儿需要不断的照料。他们的需求按自己的时间表走,而不是按你的来走。而且每天如此,无论你喜欢与否。最重要的是,你必须全身心陪伴他们,这样小孩才会茁壮成长。他们需要你抱,越多越好。需要你陪他们学步,需要你给他们唱歌,需要你为他们摇摇篮,需要你陪他们玩,需要你安慰他们。有时候,他们可能会在深夜或凌晨,在你心力交瘁、精疲力尽、只想睡觉或有其他紧急义务和责任要处理时需要喂养。孩子不断变化的需求给了父母绝佳机会,使你全身心地清醒地体悟当下,而不是要你机械地惯性运作,使你有机会从每个孩子身上感受生命,让他们的蓬勃生气和纯真无邪唤起我们的活力和纯真。我认为,如果我们能让孩子和家庭成为自己的老师,记得认可并仔细聆听他们教会我们的关于生命的课程——这些课程来得迅猛激烈——那么养育不啻是深化正念的绝佳机会。
如其他任何长时间的静修一样,养育中的静修也一样有难有易,有快乐也有痛苦。在整个养育期间,将养育看作冥想静修,将孩子和家人尊为自己的冥想老师,这一原则已经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它的重要性和宝贵价值。养育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这像是应有10来个全职人员从事的工作,而通常却由两个甚至一个人来全部承担。而且孩子生来并不自带养育手册,没有谁来告诉你应该如何去做。这是史上最难做好的工作,而且大多数时候你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做得正确与否,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做法会带来何种结果。而且,我们事先也没有做过任何准备,没有接受过养育方面的任何培训,只有临时上阵,边干边学。
最开始的时候,你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这项工作要求你像陀螺一样不停地转。孩子们会不断地挑战你的极限以探索世界、了解自己。而且,随着不断成长和发展,他们也在不断变化。你刚弄明白如何应付这种局面,他们就已经从中成长,进入了你从未遇到过的另一种局面了。你得时刻保持警醒,全身心投入,这样才不会执着于某种已经不适用的观念。而且,对于如何正确地做父母,根本没有现成的答案或简单的定规可供参考。这就意味着你不可避免地会随时遇到各种出人意料、令人深感棘手的情况,而且还会面对一大堆的重复性工作,不得不一遍遍地做。
再者,随着孩子年龄越来越大,他们会渐渐有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情况会更加棘手。照料婴儿的需求是一回事,毕竟这很简单,尤其是在他们会说话之前,这个时候当然也最可爱。然而等孩子再长大一点,你们之间就不断会有意志上的冲突,他们并不总会那么可爱,他们会在你身边聒噪争吵,尖刻地互相嘲笑,会打架,会反抗,会拒绝听你的话,会陷入复杂的社会局面中需要你去指点迷津但却不一定会听你的。这个时候,你需要清楚地弄清一切,以一定的智慧和平衡技巧(毕竟,你是成年人)有效地对他们做出回应。简而言之,这个时候他们会不断以各种需求损耗你的精力,使你几乎没有时间留给自己。你会陷入无穷无尽的困境中,宁静清明的心境受到挑战,你会发现自己在逐渐丧失这种心境。你无处可逃,无处可躲,也没有什么别的方法能同时满足你们双方的需要。你的弱点、癖好、缺点,你的反复无常和失败,你的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这些磨难不是养育或正念修习中的障碍。它们就是修习,如果你能记得以这种方式来看待它们的话。否则,你的养育生活就会成为漫长而令人深受煎熬的炼狱。如果你的意志不够坚强、不够清晰,你就会忽略或甚至看不到你自己以及孩子身上的美好之处。如果孩子的需求和内心的美好常常得不到充分尊重,那么孩子们会很容易心灵受伤,而受伤的心只会给他们、给家庭带来更多问题。自信心缺失、自卑、沟通能力低下、处事能力低下,这些问题不会随着孩子渐渐长大而自行消失,而往往会加剧、恶化。而作为父母,我们可能不能敏锐地觉察到孩子能力低下或心灵受伤的征兆,因而不能采取措施去补救,因为某种程度上这可能是我们自己一手造成的或是我们不知不觉中酿成的。而且,有时候这些伤过于细微易被忽略或者我们将其归在了其他原因上,这样我们就在自己心里摆脱了自己原本应担负的责任。
很明显,因为把所有的精力都向外散发了,所以父母必须时不时地获取其他能量来滋养自己,使自己恢复元气。否则的话这种过程就不可持久。那么父母能从哪里获得这些能量呢?我认为可能的来源只有两种:外在的支持和帮助,一是从伴侣、其他家庭成员、朋友、保姆等人那里获得,二是从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里获得,哪怕是偶尔做做也行。内在的支持和帮助,你可以从正式的冥想修习中获得,如果你能哪怕从生活中抽出一点点的时间,只感悟一下宁静,只静静坐一会儿,或只做一会儿瑜伽,以此以自己需要的方式滋养自己。
我在清晨冥想,因为在这个时间段家里非常安静,也没有人需要我关注,而且,因为杂事很多,事务缠身,如果我不在清早做的话,稍后我可能就太累或太忙而没空做了。我还发现,在清晨修习能为这一整天定下基调。它既能提醒也能使你确认什么才是重要的,而且它能积蓄正念,使其渗透到这一天中的方方面面。
但是如果家里有了婴儿,那么甚至清晨的时间也需要争取才能得到。你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太过投入,因为即便进行了精心安排,你这边刚开始做,那边可能就有人、事来打扰,甚或使你的计划彻底泡汤。我家的宝宝睡觉很少。他们似乎总是睡得很晚醒得很早,尤其是在我进行冥想的时候。他们似乎能感觉到我起来了,然后也会跟着醒过来。有时候我不得不将时间提前到凌晨四点,好起来静坐一会儿或者做一会儿瑜伽。而有的时候,因为照顾他们使我精疲力尽,我觉得睡觉更为重要而放弃。还有的时候,我会将孩子放在大腿上,任由她/他来决定我能静坐多久。他们喜欢被包裹在冥想用的毯子里,只把头露出来,安静地待着,伴随我的不是我个人的呼吸,而是我们的呼吸。
那些日子,包括现在,我强烈地感觉到,在我抱着宝宝静坐的时候,他们感受到了我的身体、我的呼吸以及我们之间的亲密接触,这使他们感受到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气氛,使他们感觉自己被接纳。因为不像成年人那样满脑杂念,忧心忡忡,所以他们的内心比我的更放松、更纯净,而这也使我更宁静、更放松、更投入。当他们蹒跚学步时,我就一边做着瑜伽,一边任由他们在我身上爬上爬下,或骑或吊在我身上。在地板上玩耍嬉戏的同时,我们发现了可以两人合作完成的新的瑜伽姿势。这种非语言的、清醒的、虔诚的肢体运动给为人父亲的我带来了极大的欢乐和幸福,同时也使我们彼此之间相依相连。
孩子年龄越大,我们就越容易忘记他们其实也是住在家里的冥想师。当我渐渐地对他们的生活越来越没有直接发言权,在这个时候要想保持正念,不反应过激,要清醒地审视自己的反应包括过度反应,要承认自己的心神飘移,都越来越难做到。我在抚养孩子期间录下的那些旧磁带,里面只听到我声嘶力竭的狂吼,而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怒吼无非就是因为男人的那点事,比如我在家里的角色,合理或不合理的权威,如何宣示自己的权力,我在家里感觉舒适与否,不同年龄、不同阶段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频发的需求竞争。每天都是一个新的挑战。你常常会感到力不从心,有时候会感到特别孤单。你感觉与孩子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宽,你也知道保持距离有利于孩子的心灵发展,有助于他们探索世界。但是有利归有利,这种距离也会令人受伤。有时候我都忘了作为成人应该怎样行为举止,而做出一些很幼稚的举动。而如果我心智不够清醒,没有履行自己那一刻的职责和任务,孩子们很快就会让我迷途知返,清醒过来。
养育生活和家庭生活有时可以成为正念修习的绝佳练习场,但是如果你意志薄弱、自私懒惰或者不切实际,那绝对不行。养育如一面镜子,它迫使你审视自己。如果你能从中学习,那么你自身也会有所成长。
即使最亲密的两个人之间也始终存在无限的距离。正是这个距离使我们能够看到对方映衬在天际的全貌。如果能意识到这一点,并能欣然接受这个距离,那么两人就能并生并长,携手共进。
——莱纳·玛利亚·里尔克[1]《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要想获得全部,你就必须押上自己的全部。除此之外别无他法;没有捷径,没有他法,没有妥协。
——荣格[2]
试一试
如果你是一位父母或祖父母,可以试着将孩子看作你的老师。不时地静静观察他们,仔细听他们说话,揣摩他们的肢体语言。通过他们的仪态姿势、所见所闻、行为举止评估他们的自尊心。他们此刻的需求是什么?他们在一天中的这个时候需要什么?他们在人生的这个阶段又有何需要?问你自己,“此时我当如何帮助他们?”然后追随自己内心的答案。而且要记住,在很多情况下,最没用的可能就是建议了,除非在确实需要建议的时候。而这个时机是需要你好好把握的,而且你还得注意说话的方式。只需注意力高度集中,保持绝对清醒,包容、陪伴,这就是给予他们的最好礼物了。再者,清醒的拥抱也有益无害。
[1] Rainer Maria Rilke,莱纳·玛利亚·里尔克,1875—1926,奥地利诗人。——译者注
[2] C.G.Jung,全名为卡尔·古塔斯夫·荣格,1875—1961,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医师,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译者注
请支持我们,让我们可以支付服务器费用。
使用微信支付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