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阅读进度,多语言翻译,过滤屏幕蓝光,评论分享,更多完整功能,更好读书体验,试试 阅读 ‧ 电子书库
参考文献
本书是按阅读顺序、根据内容介绍参考文献。所介绍的书和论文的内容并不一定会成为本书内容,但关联密切,请对比阅读。另外,本书制作了关键词一览,希望它们能够成为您的阅读的提示,帮助您深化理解。
序章
(1)松丸道雄,《殷商周国家的构造》,《岩波讲座 世界历史 四》,岩波书店,1970年
(2)松丸道雄,《殷商》,《世界历史大系 中国史1》,山川出版社,2003年
(3)平势隆郎,《春秋与左传—战国史书所描述的“史实”、“正统”、国家领域观—》,中央公论新社,2003年
第一章
东亚册封体制
(4)西嶋定生,《皇帝支配的形成》,《岩波讲座 世界历史 四》,岩波书店,1970年。《西嶋定生东亚史论集一 中国古代帝国的秩序构造与农业》,岩波书店,2002年
(5)西嶋定生,《秦汉帝国—中国古代帝国的兴亡—》,《中国历史 二》,讲谈社,1974年,改订 讲谈社学术文库,1997年
(3)平势隆郎,《春秋与左传》(同序章)
(6)平势隆郎,《龟碑和正统—领土国家的正统主张与数种东亚册封体制观》,白帝社,亚洲史选书,2004年
世界与中国
(7)安部健夫,《中国人的世界观念—政治思想史试论》,哈佛·燕京·同志社东方文化讲座委员会,1956年。后《元代史研究》摘录,创文社,1972年
(8)渡边信一郎,《中国古代的王权与天下秩序—从日中比较史的观点出发》,校仓书房,2003年
(9)平势隆郎,《中国古代正统的系谱》,《第一届中国史学国际会议研究报告集·中国的历史世界 统合系统与多元的发展》,东京都立大学出版会,2002年。特别是注35
(10)平势隆郎,《中国古代的预言集》,讲谈社现代新书,2000年
(11)平势隆郎,《苏醒的文字与咒术帝国—古代殷商周王朝的素颜—》,中公新书,2001年
(3)平势隆郎,《春秋与左传》(同序章)
(6)平势隆郎,《龟碑和正统》,(同第一章)
汉代的封印工作
(10)平势隆郎,《中国古代的预言集》,(同第一章)
第二章
《逸周书》
(12)(晋)孔晁注,《逸周书》,《百部丛书集成》,抱经堂丛书
(13)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撰,《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14)高智群,《献俘礼研究(上、下)》,《文史》三五—三六,1992年
褒姒的传说·西周的灭亡
(15)贝塚茂树,《贝塚茂树著作集》1,中央公论社,1976年
摄政时期的象征
(16)平势隆郎,《左传的史料批判式研究》,《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报告》,汲古书院,1998年
西周金文的月相→第五章 天文历法
东迁的推移
(17)贝塚茂树、伊藤道治,《从原始到战国》,《中国历史》,第1卷,讲谈社,1974年
(15)贝塚茂树,《贝塚茂树著作集》1,(同前)
(18)尾形勇、平势隆郎,《中华文明的诞生》,《世界历史》二,中央公论社,1998年
第三章
韩的神话等
(3)平势隆郎,《春秋与左传》,(同序言)
第四章
秦的领土主张
(19)白川静,《白鹤美术馆志(金文通译)》,第199卷,补第16卷,白鹤美术馆,1971,1979年
◆秦公簋(旧)、秦公镈,一般认为出现于春秋后期,但这是受簋等“新郑铜器”的错误的编年观的影响产生的。相关器皿也可见于战国时代。
齐的领土主张
(20)白川静,《白鹤美术馆志(金文通译)》二一五,白鹤美术馆,1982年
◆叔尸镈(叔夷镈),一般被认为出现于春秋后期,但这是受“新郑铜器”等错误的编年观的影响产生的观点。如,其相关器皿“庚壶”就有铺首(手握部分的装饰)的兽面,那就是战国时代的器物。
魏的《竹书纪年》
(21)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22)平势隆郎,《新编史记东周年表—中国古代纪年研究序章—》,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东京大学出版会,1995年
◆尤其是《索隐解释表》。在注释中出现诸国诸君主的年代,可以一览作注者如何进行的操作。
今本《竹书纪年》
(23)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前揭(21)方诗铭、王修龄书所收
(24)平势隆郎,《今本〈竹书纪年〉的特点》,《九州大学东洋史论集》二〇、1992年
楚国的领域
(16)平势隆郎,《左传的史料批判式研究》,(同第二章)
(25)谷口满,《灵王弑逆事件始末—古代楚国的分解(其二)》,《史流》二三,北海道教育大学史学会,1982年
加上说
(26)内藤湖南,《大阪町人学者富永仲基》,《内藤湖南全集》九,筑摩书房,1969年
中山的领土主张
(10)平势隆郎,《中国古代的预言集》,(同第一章)
汉代继承三代的“形式”
(27)平势隆郎,《〈史记〉2200年的虚实—年代矛盾之谜与隐藏的正统观—》,讲谈社,2000年,(后文也参照本书)
(3)平势隆郎,《春秋与左传》(同序章)(后文也参照本书)
《后汉书》(现行《后汉书》的部分内容)
(28)长泽规矩也编,和刻本正史《〈后汉书〉二》,古典研究会,汲古书院,1971—1972年
(29)渡边义浩等译,《后汉书》四,《全译后汉书》四,汲古书院,2002年
文武胙
(30)丰田久,《关于周天子与文武之治的赐予—成周王朝及其礼仪的意义—》,《史观》一二七,早稻田大学史学会,1992年
第五章
《尚书》
(31)星野恒校订,《毛诗·尚书》,《汉文大系》十二,富山房,1911—1912年,1975年增补
(32)赤塚忠译,《书经·易经(抄)》,《中国古典文学大系》第一卷,平凡社,1972年
(33)池田末利,《尚书》,宇野精一、平冈武夫编《全译汉文大系》一一,集英社,1976年
(34)松本雅明,《原始尚书的成立》,《松本雅明著作集》七,弘生书林,1988年
(35)松本雅明,《春秋战国时期尚书的发展》,《松本雅明著作集》十二,弘生书林,1988年
(36)高津纯也,《战国时期书篇的发展—以再论松本雅明说为中心—》,《史料批判研究》六,史料批判研究会,2004年
殷商始祖传说
(37)白鸟清,《殷商周感生传说的解释》,《东洋学报》,15-4,东洋学术协会,1926年
(38)出石诚彦,《关于上古支那的异常出生说话》,《民俗》,4—4,1929年
(39)森三树三郎,《支那古代神话》,大雅堂,1944年
(40)小寺敦,《上海楚简 关于〈子羔〉的感生传说—从战国时代楚地域的〈诗〉传播观点出发》,《史料批判研究》六,史料批判研究会,2004年
周礼
(41)本田二郎,《周礼通译》,秀英出版,1977年
(42)平势隆郎,《〈周礼〉及其成书国》,《东洋文化》,第81卷,2001年
作为行神的禹
(43)工藤元男,《睡虎地秦简所见的秦代的国家和社会》,东洋学丛书,创文社,1998年
(44)《战国时期秦的领域形成及交通路》,平成三年度科学研究报告书,《由出土文物看中国古代社会的地域研究》,1992年。中文本,《秦文化论丛》,第六辑,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
(45)《战国时期楚国领域的形成及交通路》,平成五年度科学研究报告书,《再论〈史记〉〈汉书〉及古代社会地域研究报告》,1994年
甲骨文
(46)岛邦男,《殷商墟卜辞研究》,中国学研究会,1958年。汲古书院,1957年
(47)陈梦家,《殷商墟卜辞综述》,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编,考古学专刊甲种第2号,科学出版社,1956年
田猎说
(48)松丸道雄,《关于殷商墟卜辞中的田猎地—殷商代国家构造研究—》,《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第31卷,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63年
殷商代史
(1)松丸道雄,《殷商周国家的构造》,岩波讲座《世界历史》四,(同序章)
(2)松丸道雄,《殷商》,《世界历史大系 中国史1》(同序章)
(49)松丸道雄、永田英正,《中国文明的成立》,《图解版世界历史》,第5卷,讲谈社,1958年
帝乙、帝辛时期的祭祀→甲骨文
天文历法
(50)新城新藏,《东洋天文学史研究》,弘文堂书房,1928年。中华学艺社,1933年。临川书房,1989年
(51)饭岛忠夫,《支那历法起源考》,冈书院,1930年。第一书房,1979年
(52)平势隆郎,《中国古代纪年研究—从探讨天文与历法说起—》,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汲古书院,1996年
第六章
秦之东进
(22)平势隆郎,《新编史记东周年表—中国古代纪年研究序章—》(同第四章)
汉字的传播
(48)松丸道雄,《关于殷商墟卜辞中的田猎地—殷商代国家构造研究—》,(同第五章)
(53)西嶋定生,《东亚世界与日本》,《西嶋定生东亚史论集》,第4卷,岩波书店,2002年
(3)平势隆郎,《春秋与左传—战国史书所描述的“史实”、“正统”、国家领域观—》(同序章)
盟书
(54)滋贺秀三,《关于中国上代刑罚的一个考察—以誓与盟为线索》,《中国法制史论集 法典与刑罚》,创文社,2003年
(55)平势隆郎,《春秋晋国“侯马盟约”字体通览—陕西省出土文字资料—》,东洋学文献中心丛刊别辑15,1988年
(56)平势隆郎,《苏醒的文字与咒术帝国—古代殷商周王朝的素颜—》,中公新书,2001年
(57)吕静,《关于盟约中载书的一个考察》,《东洋文化》,第81卷,2001年
孔子与《公羊传》等
(3)平势隆郎,《春秋与左传—战国史书所描述的“史实”、“正统”、国家领域观—》,(同序章)
获麟
(58)公羊注疏研究会,《公羊注疏译注稿》,汲古书院,1983—1989年
(59)岩本宪司,《春秋穀梁传范宁集解》,汲古书院,1988年
(60)岩本宪司,《春秋公羊传何休解诂》,汲古书院,1993年
(61)岩本宪司,《春秋左氏传杜预集解》,汲古书院,2001年
(10)平势隆郎,《中国古代的预言集》,(同第一章)
孔子实像
(62)宫崎市定,《论语新研究》,岩波书店,1974年。《宫崎市定全集》,第4卷,岩波书店,1993年
(63)和辻哲郎,《孔子》,岩波文库,1988年
游侠
(64)宫崎市定,《中国古代史论》,平凡社,1988年
◆收录二战前的论文。
(65)增渊龙夫,《中国古代的社会和国家—秦汉帝国成立过程的社会史研究》,弘文堂,1960年。新版,岩波书店,1996年。
五霸
(66)宇野精一,《孟子》,《全释汉文大系》,第2卷,集英社,1973年。等
◆请参考原文
(67)金谷治、佐川修,《荀子(上下)》,《全释汉文大系》,第7—8卷,集英社,1973,1974年。
◆请参考原文
(17)贝塚茂树、伊藤道治,《从原始到战国》(同第二章)
第七章
合从连衡 孟尝君
(68)同整理小组编,《马王堆汉墓帛书参》,文物出版社,1975年
◆包括《战国纵横家书》。有照版。
(69)工藤元男、早苗良雄、藤田胜久译注,《战国纵横家书—马王堆帛书—》,朋友学术丛书,1993年
(70)藤田胜久,《史记战国史料研究》,东京大学出版会,1997年
(18)尾形勇、平势隆郎,《中华文明的诞生》,(同第二章)
(27)平势隆郎,《〈史记〉2200年的虚实》,(同第四章)
三星堆文化
(71)西江清高,《从史前时代至初期王朝时代》,松丸道雄等编,《世界历史大系中国史》,第1卷,山川出版社,2003年
(72)宫本一夫,《从神话到历史》系列,《中国历史》,第1卷,讲谈社,2005年
屈原与《楚辞》
(73)桥川时雄,《楚辞》,《东洋思想丛书》,第9卷,日本评论社,1943年
(74)星川清孝,《楚辞的研究》,养德社,1961年
(75)藤野岩友,《巫系文学论》,大学书房,1951年
(76)竹治贞夫,《楚辞研究》,风间书房,1978年
(77)石川三佐男,《楚辞新研究》,汲古书院,2002年
(78)藤田胜久,《史记战国史料研究》,东京大学出版会,1997年
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
(79)《史记》,中华书局标点本,1959年
(80)《越绝书》附札记,百部丛书集成原刻影印,艺文印书馆,1966年(81)《越绝书》乐祖谋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第八章
诸子百家
(82)贝塚茂树,《诸子百家—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岩波新书,1961年
(83)贝塚茂树等译,《诸子百家》,《世界古典文学全集》,第19卷,筑摩书房,1965年
(84)小仓芳彦,《诸子百家论》,《岩波讲座〈世界历史〉》,第4卷,1970年
郭店楚简
(85)HIRASE Takao,“The Ch’u Bamboo-Slip T’ai-isheng shui from Kuotien Considered in Light of the Emerging Debate about T’ai-sui”,“ACTA Asiatica”80,2001(《古典学的再构建》,东京大学郭店楚简研究会编,《郭店楚简的思想史研究》,第1—5卷,东京大学文学部中国思想文化学研究室,1999年
(86)郭店楚简研究会编,《楚地出土资料与中国古代文化》,汲古书院,2002年
(87)平势隆郎,《王莽时期,有关木星位置刘歆说的复元及其关联问题》,《日本秦汉史学会报》,第5卷,2004年
《庄子》
(88)阿部吉雄、山本敏夫、市川安司、远藤哲夫,《老子 庄子(上)》,《新释汉文大系》,第7卷,明治书院,1966年
(89)市川安司、远藤哲夫,《老子(下)》,《新释汉文大系》,第8卷,明治书院,1967年
(90)金谷治译注,《老子》,岩波文库,1971年
(91)赤塚忠,《庄子(上、下)》,《全释汉文大系》,第16—17卷,集英社,1974、1986年
《周易》
(92)渡边千春,《周易原理》,自家,1921年
(93)藤村与六,《易的新研究》,关书院,1932年
(94)津田左右吉,《左传的思想史研究》,《东洋文库论丛》,第22卷,1935年。《津田左右吉全集》,第15卷,岩波书店,1964年
(16)平势隆郎,《〈左传〉易与三统历》,《左传的史料批判式研究》,(同第二章)
历→第五章 天文历法
铁器
(95)窪田藏郎,《铁的考古学》,《考古学选书》,第9卷,雄山阁出版,1973年
(96)潮见浩,《东亚初期铁器文化》,吉川弘文馆,1982年
医学
(97)北京中医学院主编,夏三郎译,《中国医学史讲义》,燎原书店,1974年
文字
(98)松丸道雄解说,松丸道雄等译,《甲骨文、金文—殷商、周、列国—》,《中国法书选》,第1卷,二玄社,1990年
(99)裘锡圭,《殷商周古文字中的正体和俗体》,《中国古文字及殷商周文化学术论坛—以甲骨文、金文为中心》,东方书店编,1989年
(100)平势隆郎,《关于战国时代六国文字中“”等的略化》,论集编辑委员会,《论集 中国古代文字与文化》,汲古书院,1999年
第九章
度量衡与制度
(101)《汉书》,中华书局标点本,1962年
(102)小竹武夫译,《汉书》,筑摩书房,1977—1979年
(103)罗福颐,《传世历代古尺图录》,新华书店,1957年
(104)小泉袈裟胜,《历史中的单位》,综合科学出版,1974年
(105)小泉袈裟胜,《度量衡》,《物与人的文化史》,第22卷,法政大学出版局,1977年
(106)平势隆郎,《数的秩序与九、六、八》,《考古学Journal》,第500期,2003年
商鞅
(107)镰田重雄,《秦汉政治制度研究》,日本学术振兴会,1962年
(108)西嶋定生,《中国古代帝国的形成与构造—二十等爵制研究—》,东京大学出版会,1961年
(109)好并隆司,《商君书研究》,溪水社,1992年
郡县制
(65)增渊龙夫,《中国古代的社会和国家》,(同第六章)
(16)平势隆郎,《左传的史料批评式研究》,(同第二章)、特别参看第二章
原始水田
(110)研讨会实行委员会事务局编,《水稻种植起源探索研讨会—中国草鞋山古代水田水稻种植》,1996年
(111)全日空ANA机内志,《翼之王国》,2003年3月号
(112)唐津市教育委员会编,《菜田遗迹—唐津市菜田字松圆寺所在地绳文、弥生时代水稻种植遗址调查—》,唐津市文化财调查报告五,1982年
铁器普及与农耕
(113)木村正雄,《中国古代帝国的形成—形成基础条件特考—》,不昧堂书店,1965年
(114)原宗子,《古代中国的开发与环境—〈荀子〉地员篇研究—》,研文出版,1994年
(115)原宗子,《“农本”主义与“黄土”的产生—古代中国的开发与环境2》,研文出版,2005年
(116)平势隆郎,《关于春秋战国时代楚国领域的扩大》,《日中文化研究》,第7卷,勉诚出版,1995年
夏子
(117)工藤元男,《中国古代文明之谜》,光文社文库,1988年
(43)工藤元男,《睡虎地秦简所见的秦代的国家和社会》,(同第五章)
楚国的爵位
(118)李开元,《汉帝国的成立与刘邦集团—关于军功受益阶层的研究—》,汲古书院,2000年
金属货币
(119)加藤繁,《中国货币史研究》,《东洋文库论丛》,第56卷,1991年
◆战前的研究
(120)林巳奈夫,《战国时代的重量单位》,《史林》,第51卷,史学研究会,1986年
(121)松丸道雄,《西周时代的重量单位》,《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第117卷,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92年
(122)江村治树,《中国古代青铜货币的诞生和发展—刀钱与布钱文本的特性—》,《综合文本科学研究》,第1—2卷,2003年
(52)平势隆郎,《夏正、楚正和称元法》,《中国古代纪年研究—从探讨天文与历
法说起—》,(同第五章)
殷商代田猎到秦始皇巡行
(48)松丸道雄,《关于殷商墟卜辞中的田猎地—殷商代国家构造研究—》(同第五章)
(43)工藤元男,《睡虎地秦简所见的秦代的国家和社会》,(同第五章)
(123)鹤间和幸,《秦始皇—传说与史实的缝隙—》,吉川弘文馆历史文化图书室,2001年
(124)藤田胜久,《司马迁之旅—重访〈史记〉古迹》,中公新书,2003年
第十章
文武称扬的表现
(125)丰田久,《关于周王朝的君主权构造》,松丸道雄编,《西周青铜器及国家》,东京大学出版会,1980年
眉县青铜器
(126)《文物》,2003年6期(相关论文七篇)
(127)陕西省文物局、中华世纪坛艺术馆编,《盛世吉金—陕西宝鸡眉县青铜器窑藏》,北京出版社、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2002年
秦公镈等
(19)白川静,《白鹤美术馆志(金文通译)》,第199卷,补第16卷,(同第四章)
中域等
(3)平势隆郎,《春秋与左传》,(同序章)
汉字与咒术
(128)白川静,《中国神话》,中央公论社,1975年
(11)平势隆郎,《苏醒的文字与咒术帝国—古代殷商周王朝的素颜—》,(同第一章)
不修春秋
(129)中江丑吉,《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岩波书店,1950年
(130)Joachim Gentz“Das Gongyang Zhuan-Ausle-gung und Kanonisierung der Frublings-und Herbstannalen(Chunqiu)”,Otto Harasowitz,Wiesbaden 2001
皇帝的天下领域形成及周边国家的国家领域形成之差
(4)西嶋定生,《皇帝支配的形成》,岩波讲座《世界历史》四,(同第一章)
(131)前田直典《东亚古代的终结》,铃木俊、西嶋定生编,《中国史的时代区分》,东京大学出版会,1957年
(6)平势隆郎,《龟碑和正统》,(同第一章)
江户时代儒学者对中国古代史的认识
(132)木村英一、铃木喜一等译,《论语、孟子、荀子、礼记(抄)》,平凡社,1970年
(133)宇野哲人,《论语新释》,讲谈社学术文库,1980年
(134)穗积重远,《新译论语》,讲谈社学术文库,1981年
(135)伊藤仁斋,《论语古义》,关仪一郎编集,服部宇之吉、安井小太郎、岛田钧一监修,《日本名家四书注释全书》,论语部壱,东洋图书刊行会,1933年等
中国古代史认识与城市国家之眼
(62)宫崎市定,《论语新研究》(同第六章)
(136)松本雅明,《关于诗经诸篇形成的研究》,东洋文库,1958年。《松本雅明著作集》,第1、2卷,弘生书林,1986年
(137)白川静,《诗经—中国古代歌谣》,中公新书,1970年
其他
(138)渡边卓,《古代中国思想研究—〈孔子传的形成〉与儒墨集团的思想与行动—》,创文社,1973年
(139)武内义雄,《老子原始—附诸子攻略—》,弘文堂书房,1926年
(140)武内义雄,《论语之研究》,岩波书店,1939年
(141)金谷治译注,《论语》,岩波文库,1963年
(142)金谷治译注,《荀子(上下)》,岩波文库,1961—1962年
(143)金谷治,《孟子》,岩波新书,1966年
(144)金谷治译注,《庄子》,岩波文库,1971—1983年
(145)金谷治,《管子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一面—》,岩波书店,1987年
(146)金谷治,《孔子》,《人类的知的遗产》,第4卷,讲谈社,1980年
(147)蜂屋邦夫,《读老庄》,讲谈社现代新书,1987年
(148)蜂屋邦夫,《孔子—中国智慧源流—》,讲谈社现代新书,1997年
(149)户川芳郎、蜂屋邦夫、沟口雄三,《儒教史》,《世界宗教史丛书》,山川出版社,1987年
(150)池田知久,《马王堆汉墓帛书五行篇研究》,《东京大学文学部布施基金学术丛书》,第2卷,汲古书院,1993年
(151)池田知久等,《〈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周易〉二三子问篇译注二》,东京大学马王堆帛书研究会编,1997年
(152)池田知久等,《〈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历法〉论篇译注》,东京大学马王堆帛书研究会编,1998年
(153)池田知久等,《〈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历法〉四度篇译注》,东京大学马王堆帛书研究会编,1997年
(154)池田知久,《郭店楚简老子研究》,东京大学文学部中国思想文化学研究室,1999年
(155)池田知久,《郭店楚简儒教研究》,汲古书院,2003年
(156)小野泽精一,《韩非子(上、下)》,《全释汉文大系》,第20、21卷,集英社,1975、1978年
(157)町田三郎译注,《韩非子(上、下)》,中公文库,1992年
(158)金谷治译注,《韩非子》,岩波文库,1994年
(159)富谷至,《韩非子》,中公新书,2003年
(160)高本汉著、小野忍译,《左传真伪考》,《支那学翻译丛书》,第6卷,文求堂书店,1939年
(161)小仓芳彦,《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研究—左传研究笔记—》,青木书店,1970年
(162)小仓芳彦译,《春秋左氏传(上、中、下)》,岩波文库,1988—1989年
(163)镰田正,《左传的成立及其展开》,大修馆书店,1992年
(164)小仓芳彦,《春秋左氏传研究》,《小仓芳彦著作选》,第3卷,论创社,2003年
(165)平冈武夫,《经书的成立》,全国书房,1946年改版时附题为“天下的世界观”,创文社,1983年
(166)内野雄一郎,《秦代经书经说的研究》,东方文化学院,1939年
(167)内野雄一郎,《汉初经书学研究》,清水书店,1942年
(168)日原利国,《春秋公羊传的研究》,创文社,1976年
(169)日原利国,《汉代思想的研究》,研文出版,1986年
(170)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经书基础的研究》,汉魏文化研究会,1966年。国书刊行会,1976年
(171)安居香山,《经书与中国的神秘思想》,平河出版社,1988年
(172)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编,《重修纬书集成》,明德出版社,1971—1992年
(173)浅野裕一,《孔子神话—作为宗教的儒教的形成—》,岩波书店,1997年
(174)浅野裕一,《儒教羡憎交织的宗教》,平凡社新书,1999年
(175)浅野裕一,《古代中国的语言哲学》,岩波书店,2003年
(176)浅野裕一,《诸子百家—生存于春秋·战国的热情与构想力—》,讲谈社,2000年
(177)泷川龟太郎,《史记会注考证》(附“史记资料”),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1932—1934年
(178)武田泰淳,《司马迁—史记的世界》,讲谈社,1965年
(179)池田四郎次郎原著,池田英雄校订,《史记解题 史记研究书目解题》(后者为明德出版社于1978年再刊),长年堂,1981年
(180)佐藤武敏,《司马迁之研究》,汲古书院,1997年
(181)藤田胜久,《司马迁及其时代》,东京大学出版会,2001年
(182)傅斯年,《论所谓五等爵》,《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2—1卷,1930年。《傅斯年全集》三,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0年
(183)王世明,《西周春秋金文中的诸侯爵称》,《历史研究》,1983年第3期,1983年
(184)珠葆,《长安澧西马王出土“鄦男”铜鼎》,《文物与考古》,1984年第1期,1984年
(185)陈槃,《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制度及存灭表撰异》,《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第52卷,1967年
(186)顾颉刚,《古史辨》,上海书店,1992年
请支持我们,让我们可以支付服务器费用。
使用微信支付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