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阅读进度,多语言翻译,过滤屏幕蓝光,评论分享,更多完整功能,更好读书体验,试试 阅读 ‧ 电子书库
威廉·赛菲尔是尼克松总统的御用文人、普利策奖获得者,一连为《纽约时报》连续撰写了32年的专栏文章。在起初的28年里,除每周两篇的社论对页版专栏文章外,赛菲尔还负责周日的一档有关英语语言的专栏。但随后,就在2005年,赛菲尔突然决定急流勇退,那年他整整75岁。
不过,尽管已经超过了“退休年龄”10岁,赛菲尔却并没有就此隐退。除继续为周日的专栏撰稿(社论对页版的专栏,他索性推掉了)外,他还半路出家,担任了丹纳基金会主席一职。4年后的2009年,他终因胰腺癌医治无效去世。
多么精彩的人生旅程啊!
但我真正想告诉大家的是,在2005年1月24日当天,在获悉赛菲尔推掉了社论对页版的专栏后,民众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失落!因为这宣告着一个重要声音的终结。至此,大家不禁要问,他是如何谢幕的呢?毫无疑问是以他所擅长的专栏文章。文章的题目就叫作《向退休说不》。以下段落就引自这篇文章:
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沃森开启了科学领域的重大变革,是DNA结构的发现者之一。几年前,他向我开诚布公地坦言道:“永远不要退休。我们的大脑不用的话是会萎缩的。”
既然如此,在撰写了3000多篇专栏文章后,我为何还要在今天和我亲爱的读者朋友们说再见呢?首先要澄清的一点是,没有人逼我离开。我虽然已经75岁了,但依然精神矍铄,对政治的热情并没有丝毫的减弱。32年来,我始终以挑战权威为己任。最近的那篇有关海啸中的非正义现象和《约伯记》的评论文章更是吸引了众多的读者来信,其反响之大达到了我写作生涯的最高峰。
以下就是我为何离开的理由:在50年前的一次采访中,年迈的广告人布鲁斯·巴顿对我说了些类似于沃森给予我的忠告,劝我要勇于尝试新鲜的事物。我将其概括为了:“经得起改变,就经得起一切。”他欣然接受了这一说法,而我则将这句格言牢牢记在了心间,时刻感念他对我的教诲。
结合这两条忠告——向退休说不,并敢于挑战新的行业以维持神经突触的灵敏度,就不难理解我目前的所作所为。我估计,读者朋友们也都在思考长寿的秘诀吧。
我们的寿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在上个世纪,美国人的平均寿命从47岁延长到了77岁。如今,随着对癌症、心脏病和中风的逐步攻克,随着遗传工程、造血干细胞再生以及器官移植技术的日臻成熟,婴儿潮一代患病的概率将大幅减少,而疾病的治愈率则会明显提高。为此,《圣经》中“古稀之年”的大限必然会被轻而易举地突破。
然而,长寿又是为了什么呢?假如仅仅是一副行尸走肉般的皮囊,而大脑完全不听了使唤,这不是给自己、给社会增加负担吗?说到底,延长寿命的终极意义并不在于身体,而在于思想的延续……
尽管“生命的结局在一开始就已经注定好了”,但回炉充电和新的刺激仍旧是不可或缺的。根据职业的不同,回炉充电的时间亦有所不同。运动员和舞蹈演员大概是在30岁,工人是40岁,职业经理人是50岁,政治家是60岁,而学者和媒体大腕则是70岁。吊诡的是,在我们的职业生涯中,若是很早就开始养尊处优,那么到头来,终究还是要找一份强度适中的工作锻炼脑力。辞职?没问题。但辞职的同时也使大脑丧失了接受新鲜事物的机会。
就在总统就职的这个冬天,华盛顿当局爆发了一场激烈的党派之争。这场纷争缘起于当下20多岁年轻人的社会保险账户问题:到了2040年,他们的社会保险账户是否需要保护?又该如何保护?我敢断言,我们迟早要自食其果。要知道,个人的经济安全关乎的可是免于恐惧的自由问题。
可现如今,又有多少人在为我们的社会活动账户未雨绸缪呢?知识更新并不是一项崭新的大型政府计划;而确保持续的社会交往亦不会导致赤字的扩大。未雨绸缪,不仅可以赋予退休新的价值,还可以抓住时机迎接人生的第二个高潮。
医学和遗传科学毫无疑问将延长人类的寿命。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老年人拥有敏捷的思维也不再只是空想。面对这天赐良机,人人都应该牢牢把握住机会,做到体力与脑力的物尽其用。
唯有经得起改变,活到老学到老,时刻保持工作的状态,才能经得起一切。
工作赋予了我们太多,每天都有免费的小礼物馈赠。礼物虽小,但其价值却是金钱无法衡量的。正是有了它们的存在,我们的生活才变得如此丰富多彩。从称心如意的工作中获得的自由不知要胜过生活空虚的痛苦多少倍呢!
请支持我们,让我们可以支付服务器费用。
使用微信支付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