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阅读进度,多语言翻译,过滤屏幕蓝光,评论分享,更多完整功能,更好读书体验,试试 阅读 ‧ 电子书库
可塑性的矛盾:改变与僵化
L先生的改变可能连弗洛伊德都感到惊讶,弗洛伊德用“心智的可塑性”来形容人的改变能力,而且承认整体而言每个人的改变能力是不同的,他也观察到“可塑性的耗尽”(depletion of the plasticity)比较容易发生在老人身上,使他们变成“不可改变的、固定的、僵化的”人。他把这归因到“习惯的力量”,他写道:“然而,有些人却能维持心智的可塑性远超过一般人的年龄限制,其他人却早早就失去了。”他观察到,这种人即使经过心理治疗也很难去除他们的神经质毛病,他们可以活化移情机制,却无法改变。L先生在这过去的50年都有着固定的人格结构,他又是怎么做到改变的呢?
这个答案是我称之为“可塑性的矛盾”谜题的一部分。我认为这个谜题是本书最重要的主题之一。所谓“可塑性的矛盾”是允许我们改变大脑以产生比较有弹性的行为的这项机制,同时也是使我们僵化不能改变的机制。所有人一出生都有可塑性的能力。有些人成长为有弹性的孩子,一直到长大成人皆如此。另外一些人在童年时很有创意,很会即兴创作,没人能预测他下一步要做什么,长大后却变得一成不变,每天固定走同样的路,做同样的事,变成一个固执、不可改变的人。任何跟没有变化的重复动作有关的行为(我们的职业、文化的活动、技能,及神经质的行为)都能使我们变得僵化固执、不可改变。的确,正是因为我们的大脑有可塑性,我们才会发展出这些僵化、不可改变的行为来。就如帕斯科-里昂的隐喻所说的,神经可塑性就像山上的雪,当我们乘着雪橇往下滑时,可以选择要走哪一条路,因为山上的初雪都很柔软,随便哪一条都可以。但是假如第二次、第三次都选择走同样的路时,雪橇轨道的痕迹就开始出现了,很快,我们就会卡在这个轨道中,不用动脑子就走这条路了。我们的路线现在变得很固定了,就像神经回路,一旦建立了,它就会自我维持,因为我们神经的可塑性既可以导致心智的弹性,也可以导致心智的僵化。我们常低估了心智的弹性程度,大部分人只有偶尔一剎那间感受到这种弹性,好像闪电一样,稍纵即逝。
当弗洛伊德说丧失可塑性跟习惯的力量有关时,他是对的。神经质的人常受到他们习惯的力量所控制,因为他们会不自觉地一直重复某些行为,使自己几乎无法终止或重导这个行为的方向。一旦L先生了解他平日防卫性习惯的原因之后,他对自己及这个世界的看法就不同了,这时他就可以运用他天生的可塑性来改变,虽然这时他已50多岁了。
请支持我们,让我们可以支付服务器费用。
使用微信支付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