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页 | 雪球名家带你价值投资(套装共6册) | 阅读 ‧ 电子书库

同步阅读进度,多语言翻译,过滤屏幕蓝光,评论分享,更多完整功能,更好读书体验,试试 阅读 ‧ 电子书库

误读99:巴菲特与现代投资理论有交集吗

讨论: 我们的个人看法——基本没有。

现代投资理论曾催生了多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因此我们恐怕没有资格在这里妄加评论。不过,这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就连巴菲特自己也曾经多次提到过这个问题。

由于问题过于深奥与庞杂,而我们的水平又实在有限,因此我们选择偷懒的方法:仅就三个关键词进行简要的讨论。对相关理论的具体内容以及它的提出者及其专业背景,我们就不做介绍了(读者可在网上获取进一步的信息)。

1.标准差

关于有效证券组合的具体话题我们就不在这里讨论了,只聊聊一个重要术语:标准差。这个专业术语后来被归为对非系统风险的度量,可以理解为一只股票或一个股票组合的预期收益有一个怎样的离散度,离散度越高则风险越大。由于里面涉及大量的数学运算,我们就此可以简单提出看法:它与巴菲特投资没有什么交集——因为后者一直强调,他们的方法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在小学就已经学完了。

过于简单粗暴?其实背后的逻辑也许没有那么简单:如果所谓的离散度是指股票内在价值的离散度,它也许有一定道理。但如果它只是指股票价格的离散度,就是另一回事了。举个也许并不恰当的例子:短期看,股票市场的波动幅度远大于债券市场;但长期看,股票的总体收益不仅高于债券,而且“风险更低”(参见巴菲特2011年致股东的信以及《投资收益百年史》这本书)。而当巴菲特和迪姆森等人给出这些结论时,我们觉得他们应当不会考虑所谓“标准差”的问题。

2.贝塔值

如果标准差被归为对证券组合非系统风险的度量,那么贝塔值就是对证券组合系统风险高低的度量。简单理解就是,如果股票或组合的价格波动高于市场本身,它就是高风险的,波动的相对幅度(即贝塔值)越大,风险就越大。对此巴菲特又是怎么看的呢?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错得有些离谱(我们就不展开讨论了,有兴趣的读者可参见1993年致股东的信)。

我们还是以茅台这只股票为例:当其股价因“限制三公消费”而几乎腰斩时,在很多人看来此时买入茅台的风险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是提升了。然而,如果你是一个信奉买入并持有的投资者,并且深入了解茅台这家公司背后的成长逻辑,你也许就会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

总之,无论是巴菲特提到的《华盛顿邮报》,还是我们提到的茅台,都证明用所谓的贝塔值去回避系统风险是有逻辑瑕疵的。当然,这种分歧还源自投资人的认知以及所处地位的不同。如果你是一个机构投资者,可能会认可贝塔值背后的逻辑;但如果你是一个私人投资者,结论也许就会大相径庭。

3.有效市场

如何定义有效市场一直存在争议,但有一条结论应当是无异议的:由于有价值的信息会及时准确地反映在股市上,因此你不能仅凭基本分析而长期战胜市场。你发现地上有100元钱,是否去捡呢?按照市场有效的逻辑,不应去捡,因为它根本不可能发生,因此钱即使有,也肯定是假的。

显然,有效市场的逻辑与巴菲特投资背后的逻辑是相违背的。按照巴菲特等“主动选股”派的观点,说市场有效,简直就是荒谬至极。而有效市场论者的观点同样旗帜鲜明:由于市场定价有效,主动选股不如被动投资——即选择并长期跟踪一只指数基金。

在是否进行指数投资上,这两者看起来似乎有了共同语言。然而背后的逻辑却又十分不同:巴菲特多次提倡指数投资,针对的是那些没有选股能力的人;因为你选股能力欠缺,所以不如买指数基金。而有效市场论者鼓励人们进行指数投资,是基于他们相信没有人可以靠主动选股而长期获取超额收益。

有趣的是,现代投资理论的缔造者们,不止一个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而极力反对这一学说的人,却成了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请支持我们,让我们可以支付服务器费用。
使用微信支付打赏


上一页 · 目录下一页


下载 · 书页 · 阅读 ‧ 电子书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