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阅读进度,多语言翻译,过滤屏幕蓝光,评论分享,更多完整功能,更好读书体验,试试 阅读 ‧ 电子书库
投资的主体是人,市场是由人组成的。投资的客体是企业,企业是由人经营的。企业存在的价值,在于提供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也是人。人是衡量所有价值的标准。因此,投资中涉及了三类人——作为消费者的人、作为生产者的人和作为投资者的人。加深对人的理解,有助于提高我们对商业和投资的理解。
一、人类的六感人具有复杂的感觉并最终形成复杂的意识。通常来说,人具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感。其中,五官直接感受外部世界对人的刺激,所有直接的刺激经过大脑的加工合成形成感觉。结合我们的经验、记忆、教育、文化和推理等,形成复杂的意识。
视觉是我们与外部世界互动最重要的通道:日常生活里我们有超过70%的信息是通过眼睛获得的。人的视觉非常发达和敏锐。视网膜里一共约有600万个视锥细胞和1.25亿个视杆细胞。可以识别上百万种不同的颜色。人类双眼的视野范围约水平220度,垂直135度。人能看清视场区域,再加上上下左右用余光看到的比较模糊的区域,人眼分辨率可能高达6000×4000像素。
虽然人的差异很大,但有意思的是,不同国家、民族、地域和人群对视觉的标准都是高度一致的,那就是越接近自然的超高分辨率和超多色彩越好。
人的听觉也相对灵敏,但是相对于视觉的精度就差了很多。人耳通过感受空气的振动频率,再由大脑加工合成后听到声音。
嗅觉和味觉也是类似的原理。我们的鼻子和舌头上有无数的化学感受蛋白,能够结合和识别各种各样的化学分子,经过人脑的加工合成,我们就感知到各种气味和味道。但是人类的嗅觉和味觉的灵敏度都不算太高,每日处理的数据量不大。而且嗅觉和味觉有很强的身体记忆,并受很多文化习俗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民族、地域和人群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对“好吃”的定义差异非常大。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偏爱“辣”这种特殊的味道。实际上,“辣”并不是一种味觉,辣是化学物质刺激细胞,在大脑中形成了类似于灼烧的微量刺激的感觉,不是由味蕾所感受到的味觉,而是一种痛觉。所以其实不管是舌头还是身体的其他器官,只要有神经能感觉到的地方就能感受到辣。
人的身体还有其他各种“传感器”,包括皮肤对压力的传感,对热能传播方向和速度的传感,形成了触觉。身体还有分布细密的痛觉感受器。痛觉感受器受到化学、热力或撞击等可损伤身体组织的刺激就可能会产生疼痛。身体还有对加速度的感受器,能够感知失重或者超重。但人体是无法感知到速度的。人对速度的感觉,其实是通过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合成的结果。不同人群的身体传感器的感知标准也是高度一致的,并不会受到种族、文化、习惯的影响。总的来说,身体的传感器接收到的刺激不多,处理的信息量也不是很大。
为什么以电视机为代表的黑色家电行业,技术迭代迅速竞争激烈,而以空调为代表的白色家电行业,技术迭代缓慢?可以从以上人的六感的差异部分地得到解释。因为人的视觉非常灵敏,细微的差异都很能分辨,所以人对显示技术的要求永无止境。从480p,到720p,再到1080p,4K,甚至8K显示技术。从黑白到彩色、真彩色、10亿色。从2D到3D再到AR。人最终要实现显示技术完全还原真实世界才肯罢休。而身体对速度、空气温度、湿度的感受是很不灵敏的,我们很难分辨24℃和24.1℃的区别。因此,空调厂商也没有面临强烈的技术迭代的要求,大多是在节能、静音和外形等方面做文章。所以,空调是一个技术演进和产品迭代都比较慢的行业。
人的六感中的“意”,是高层次的感觉,依靠大脑综合加工各种感觉而产生,是人持续进行的感受和觉察,是自我存在感与对外界感受的综合体现。人具有高度发达的意识。意识这个问题涉及认知科学、神经科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社会学、哲学等。人的大脑对“眼耳鼻舌身”五感的加工,还会形成一种叫“联觉”的东西。联觉是一种感官刺激会自发地引起另一种感知的现象。我们可以从音乐中听出黑色压抑,从色彩中看到火辣热情,从巧克力中品尝到绸缎般丝滑的触感。
我们很多的产品表面上看是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其实是在满足人的意识需求、精神需求。例如,茅台酒通常被作为食品饮料的一种,但其实它更多的是精神产品。客人看到主人在酒桌上摆了一瓶茅台酒,并被主人“按”到主宾的椅子上坐下,于是产生了一种“被尊重”的感觉,其安全感、被认同感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被满足。人的生理的需求其实是非常有限的,每日消耗的物质和能量都很有限。但是人的精神的需求、意识的需求是无限的。
关于人类感觉和体验的一条重要规律是边际效用最终递减。人的感觉具有适应性。 哪怕是我们很喜欢消费的东西,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效用最终会不断降低。边际效用最终递减是必然的自然规律,是进化的结果。很显然,如果边际效用递增的话,人最终就撑死了。这个规律在餐饮行业体现得非常明显。海底捞火锅再好吃,我们也不会每个月都吃,我们外出就餐会不断地换馆子、换菜系风格,所以餐饮行业会很分散。人们为什么喜欢旅游?因为一个地方待久了就会腻,总想换个环境。北京的人可能跑到苏州看江南园林,苏州的人跑到北京看长城故宫。边际效用最终递减规律不仅体现在消费中,也体现在生活、工作、婚姻等各个方面,可以解释很多人类行为。
二、人类的需求任何一个能够达成交易的产品和服务,必然在达成交易的那一刻能够,或者被预期能够,满足(直接满足或者间接满足)客户的某一项需求。 所以,当我们研究商业模式时,研究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的价值主张,挖掘价值主张对应的人类的底层需求分析,就显得特别重要。只有洞察了人类的需求,特别是最底层的需求,才能满足客户真正的需求。
例如,汽车起动机作为汽车的一个零部件,很少有人知道,它满足了人的什么需求,为什么会被人们所需要并被生产出来呢?起动机满足了人们安全高效地起动发动机的需求。发动机满足了人们将化学能比较高效地转化为热能,再转化为动能的需求。大量动能满足了人们克服摩擦力产生加速度实现快速位移的需求。那么,人类为什么有快速位移的需求呢?原因来自于两个方面。
第一是“生存”和“繁衍”的需要,这是被动的,包括生产和生活。人类在狩猎采集时代走路和奔跑就足够了。现代社会,大量物体和人都需要产生高频次的位移,而且需要快速位移,才能满足生产、管理和生活的需要。人类才发明了轮子、马车、汽车、火车、轮船、飞机和火箭。这些位移,都使得我们“生存”和“繁衍”的能力大大提高。
第二是“刺激”的需要,这是主动的,包括玩乐、学习、科研、观光旅游和探险等。人类在这一点上与动物有很大的区别。人类的婴儿在喝饱奶之后,就开始了寻求刺激之旅。人类总是会想知道,山的另外一面是什么,海的对岸是什么。现代社会虽然有一些宅男宅女,号称可以一个月只宅在家里,不出门。但其实是他们寻求外部“刺激”的需求并没有消失,而是被互联网、电视、游戏满足了。
同时,由于人生命的有限性和人的不耐性,人类需要“快速”的位移而非“慢速”的位移。如此,催生了庞大的交通运输产业,不断推动着人类位移的速度、频率和距离。现代人24小时的位移就可能绕行地球一圈。未来,L5级别的自动驾驶汽车,将具备全球陆地道路的任意点对点送达能力。可以预见,当技术足够成熟、成本足够低时,人们也必然产生频繁快速地往返于火星的需求。
人其实并不能真正“发明”什么新产品,只能“发现”新产品。 所有工业产品都很早以前就被物理规律、人的底层需求和人体工学所决定了,只是随着人类科技树的发展而逐步被人类“发现”并被制造出来。一些底层的需求,总是派生出更高阶的需求,人类不得不生产一些产品去满足这样的需求,同时又需要衍生出更多的产品去支持这些产品正常运作。人类所需要的产品品类就这样快速地膨胀起来。
我们进一步思考,人类“衣食住行娱学医”背后“生存”、“刺激”以及“繁衍”的底层需求,又来自于哪里呢?来自于基因进化的需求。
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指出,进化的最基本单位是基因,不是个体,也不是种群。人类不过是基因操控的生存机器,人类进化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地让自己的基因更多地、更长久地复制下去。基因唯一感兴趣的就是不断重复地复制自身,以便在进化过程中争取最大限度的生存和扩张。一切生命的繁殖演化和进化的关键都归结于基因的“自私”,自私的基因控制了生物的各种活动和行为。基因只管自己的复制,而不管个体幸福与否。人类最底层的需求,都可以解释为基因进化的结果。自私的基因,是人类需求的底层机制。
为什么人类要追求生存?因为只有自己先生存下来,基因才能生存和复制。在当今世界,生存已经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活下来就可以了,而是对更好的生活的追求。我们为什么工作?尽管大部分人并不喜欢自己的工作,还是继续朝九晚五,就是为了养家糊口并维持当前的生活水准。老人为什么对保健品需求那么大?因为“怕死”,希望活得更长。医药和医疗服务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朝阳产业,医药企业动辄投入几十亿、上百亿元的资金,不断开发新药品,不断攻克癌症等疾病,也是满足人更长地生存的需求。人类对生存得更好的需求,推动企业生产出花样更多、质量更高、更具审美感的产品。很多人跑去日本买马桶盖、电饭煲,就是因为希望生活品质更高。
和动物一样,“生存”的另一个层面是繁衍,也可以理解为“未来的生存”。繁衍后代、抚养后代,也是为了基因更好地复制下去,因为每个孩子身上有父母一半的基因。为什么家长望子成龙,因为希望孩子在竞争中胜出,将来有更好的收入和社会地位。
人类生理层面的进化是非常缓慢的,以十万、上百万年计。因此我们保留了很多适应远古时期的生理和心理机能。 随着时代的变化,有些基因虽然已经不能直接指导人类行为,但这些基因依然在人类体内,还会影响人类的活动。早期的人类使用“采集打猎”作为搜集食物的主要方式,这方式结合了固定的食物来源,植物和真菌及狩猎其他动物。而社会的发展太快,有些基因已经无法指导我们去打猎,但可以指导我们去踢足球。女性天生爱美,这是基因带来的生物本能,化妆品、时装甚至整容,在全球都有很大的市场。人类对异性的一些审美标准,如高大、英俊、漂亮,其实也源自于对异性繁殖、抚养后代、改良后代基因能力的经验判断。女性为什么喜欢购物?在淘宝和商场中挑挑选选,其实和原始社会女性采集果实的分工有关,即使最后什么都不买,仅仅是挑挑选选的过程就可以带来满足感和愉悦感。男性酷爱的很多运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竞速追逐类,如跑步、单车、游泳、赛车、冲浪;一类是攻击目标类,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钓鱼、高尔夫球、射击等运动。这些都和原始社会男性的狩猎分工有关,在追上前面的人、进了球、鱼上钩的时候,和原始人抓住一只小鹿的快感应该是相同的。人类的社交与合作结构也仍然受到远古时期的影响。
那么,人为什么会追求“刺激”呢?这一点和其他动物是完全不同的。 “刺激”是人与外部世界极其复杂和频繁的信息交换过程。追求“刺激”是进化带给我们的副产品。人类与动物的最大差别在于神经系统过于发达,从而导致意识很发达。基因进化出人类复杂的神经系统。人类能够感知和接收更多的信息,人类有语言,可以思考策略,可以规划未来,这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繁衍,这也是人类成为地球上最强大物种的主要原因。
但是在一切平安的状态下,尤其是当今发达的和平世界,人类过于强大的神经系统和意识流却是苦恼的来源。 在任何事情没发生的条件下,人会无聊,大脑会胡思乱想,而且控制不住。不知不觉地,人会焦虑、忧愁、担心、嫉妒。人会白天工作时心乱如麻,不能集中注意力,也可能晚上胡思乱想导致失眠。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把这种状态叫作“精神熵”,人的精神也是由有序趋于无序的。所以,人会有克服“精神熵”的需求,例如看电视、看肥皂剧、看电影、打游戏、看书、旅行、上微博、刷朋友圈……王者荣耀火遍全国,2018年全民刷抖音,其实都是满足打发无聊、追求刺激的需求。
关于人类的底层需求,也有其他一些表述,对我们也会有启发,但其根源都可以从自私的基因推导出来。
马斯洛的人类五层次需求模型非常有名。第一层次,生理需求。第二层次,安全需求。第三层次,社交需求。第四层次,尊重需求。第五层次,自我实现需求。其实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本质是还是生存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更多是刺激的需求,当然这些需求的实现也有助于更好地生存。“七宗罪”也是对人类需求的很好的描述。大卫·芬奇在1995年拍摄的一部犯罪电影《七宗罪》中以非常极端的方式对此进行了说明。这些需求的原点其实都是生存和刺激的需求。
与基因复制的规律相类似,道金斯还提出觅母(meme)的概念。生物基因能决定我们的行为,但还会有一种文化基因影响生物,觅母是文化的传播单位,能解释文化传播的过程。人类不仅仅追求基因的传播,还追求一种思想、一种理念或一首诗歌、一种文化或制度的复制传播。
道金斯写道:“我们是作为基因机器而被建造、作为觅母机器而被培养的,但我们具备足够的力量去反对缔造者。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们人类,能够反抗自私的复制基因的暴政。”人类能够超越自私的基因,做出一些高尚的事情,但仅仅就投资的目的而言,最大的生意往往是受到基因操控的人类本能。大部分人无法摆脱“基因生存机器”的命运,人类以为自己的所有行为都是自由意志的结果,其实不过是基因在背后指挥操控。
三、动物性、人性和神性动物几乎完全是基因的生存机器,人类更复杂一些。人类作为基因的机器人,是会叛变的,至少部分人类的部分行为是超越自私的基因的。
1.人兼具有动物性、人性和神性
动物性是动物一切为了生存和繁衍本能的体现。人性是进化的结果。人具有同情心、同理心、审美和推理能力,追求快乐和幸福。人有复杂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各种情感和情绪。神性是人身上体现出的无私、忘我、奉献和创造的特性,是一种超自然的属性。人是很复杂的,动物性、人性和神性在人身上共同存在和发挥作用。在不同的文化、教育、环境、时间和事件下,人表现出的动物性、人性和神性有巨大差异。人对产品和服务的所有需求,都与人的动物性、人性和神性有紧密联系。
2.人是自然属性、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自然属性,是人作为生物体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进行简单信息交换的过程。精神属性,是人与外界进行高度复杂信息交换的过程。社会属性,是人与人类群体进行情感和利益交换的过程。
3.作为生产者,企业管理也是极其重要的生产力。管理的高手一定对人性有深刻的洞察力
巴菲特在2007年致股东的信中对未来接班人提出的要求是:“独立思考、心智稳定,以及对人性及组织行为的敏锐洞察力,这些都是想在长期投资上成功的重要因素。”基于对人性的认识,管理学也经历了百年变迁。《科学管理原理》的作者,管理学之父泰勒把人类看作完全为了工资的机器人,他以秒表为武器,详细分解并测量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和所需的时间,以此来衡量工人的工作。泰勒制风靡一时,的确在一段时间内大幅度提高了效率。直到现在,富士康等大多数制造业企业仍然完全使用泰勒制。泰勒制也造成过严重的后果。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对泰勒制进行了极大的讽刺。1927—1933年的“霍桑实验”,发现了工人中人际网络和社会关系的作用。20世纪60年代,道格拉斯·麦格雷戈则发现了企业的人性面,重新思考管理中的人性假设,以及权威命令式的管理体制。后来的一代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则研究了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问题。西方的百年管理历史,也是对人性认识越来越深的过程。
一些管理优秀的公司和企业家,同样是对人性认识深刻。世人总把巴菲特当作股神或者成功的资本家,其实巴菲特更是洞察人性的管理大师。几乎不花任何精力,不需要总部建立任何管理部门,巴菲特可以让旗下的所有企业和管理层爆发出巨大的热情。优秀的老板,不只是雇用员工的“手”,还要雇用员工的“脑”,更要雇用员工的“心”。华为的员工有狼一般的战斗力,一定不是来自于强迫,而是来自于任正非对人性规律的洞察和运用。海底捞服务员真诚的微笑,也是因为张勇对人性的深入理解,这也是他人学不会的。
谷歌作为互联网公司,需要一批不断产生并实现想法的“创意精英”,而不是用钉钉打卡、被上司监督的上班族。谷歌通过OKR工作法,给员工自由的工作氛围、自由的工作时间,用头脑风暴等各种方法,不断将这些“创意精英”的潜能发挥出来。知识工作者、创意精英的价值都在自己大脑之中,绝对不能依靠强迫监督或者仅有物质激励,而是除了高额的物质和荣誉激励,更要创造合适氛围并激励他们不断发挥潜能并改变世界,顺便为公司创造利润。
四、基因的诅咒以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为基础,人类所处时代可以划分为采集狩猎时代、农耕时代、近现代。采集狩猎时代也称为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上最长的时代。随后人类进入农业时代,大约一万多年时间。站在2019年回头看,人类进入工业革命大概在18世纪60年代,不过250年左右的时间。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不过20年左右的时间。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不到10年的时间。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基因进化在我们身上留下的生理和心理机制基本是在200多万年的采集狩猎时代形成的。工业时代和互联网时代时间太短,但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变,而我们的基因还来不及进化。采集狩猎时代形成的很多生理和心理机制成了我们的负担。
很多生理疾病就是因为我们目前的生活习惯,已经完全违背了遗传自采集狩猎时代祖先的基因。例如,二型糖尿病是因为对糖类代谢的利用效率更高,吃同样的饭,能忍受更长时间的饥饿,这在远古时代是一个优势,但在营养过剩的今天,就成为劣势。再例如,形成血栓的基因,本来是加强凝血功能的。采集狩猎时代祖先经常受伤,凝血功能强大的基因更有生存能力。营养过剩后,强大的凝血功能就变成致病隐患。另外,人类的舌头对咸味的偏好,来源于身体对盐等电解质的需要。为了在打猎时长距离奔跑降温,人类是排汗最旺盛的灵长类动物,有500万条汗腺。但现代人已经很少进行打猎等户外运动,身体出汗流失盐分的情况大幅度减少。舌头对咸味的喜爱却没有相应减淡,使得我们基本上都摄入盐分超标,容易使血管降低弹性引起高血压。今天的大量常见疾病,背后的原因是进化类疾病,对采集狩猎时代祖先有利的基因,如今成为我们的诅咒。
进化的诅咒还体现在大脑和心理机制上,这在投资上体现得非常明显。宏观经济放缓、股价下跌、公司有负面消息,很多人会恐慌性卖出,投资者有强烈损失厌恶倾向。远古时代,看到草丛中有异动,最佳反应就是立即逃跑,理性思考的人可能会被老虎吃掉,从而被进化淘汰掉。从众、迷信权威,这些都是增强安全感、增加个体存活率的方式。短视、目光短浅也是投资者本性。远古时代,果子和猎物保存时间较短,现在不吃完以后也不知道能不能吃到。如果眼光太远,可能自己根本享受不到。情绪化,也可以大幅度缩短决策时间,在危机时刻提高生存概率。为无法控制的事情忧虑,也是出于自保的天性。恐惧心理使得人们过度关注负面信息,可以在心理上给自己以安慰。在如此复杂、现代化、信息化的时代,人类的大脑还停留在采集狩猎时代。人们常说,价值投资是反人性的。这里的“反人性”,其实是反抗人身上的“动物性”。
可见,无论是身体健康,还是心理决策机制,我们都需要反省祖先的基因是否依然在控制着我们。在物质财富、科技、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只有摆脱了基因机器的控制,我们才会获得真正的自由。
第二节 知其害而用其利:归纳法与演绎法的运用归纳与演绎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两种基本方法。归纳法是通过一系列经验观察总结出一些规律,再用规律预测类似事物。演绎法则是从一些原点或公理出发,推导出一些新的结论。
一、归纳法和演绎法的运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在投资中都是很重要的思考方法。归纳法和演绎法的结合,将极大地提高我们的投资能力。
归纳法的力量是巨大的。在2016年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巴菲特被问到如何获得比别人更高的认知能力。他回答说:“我一生都在研究生意,哪些能成功,哪些会失败,这叫作‘模式识别’。正如尤吉·贝拉(美国职业棒球历史上的传奇人物)所说,‘仅仅通过观察,你就能发现很多’。”巴菲特、芒格之所以成为投资的集大成者,很大程度上因为他们一生中不断的阅读、思考和观察,对企业经营的规律、人性的规律、投资的规律有深刻的积累和洞察。他们在短短几分钟内就能知道一家企业有没有投资价值,就是因为观察过的企业和企业家太多,他们已经具备强大的模式识别能力。
我们可以运用归纳法来思考很多问题。例如,投资中有很多条道路,这些道路究竟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如果我们对不同投资体系的众多投资者的长期业绩做一些观察,一定会得出自己的结论。什么样的投资者会成功?失败的投资者往往栽倒在哪些地方?通过总结他人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我们会少走很多弯路。很多人不会从他人身上吸取教训,总是在自己出现严重问题后才后悔,就是不懂得归纳法的作用。
哪些企业会成功?优秀企业有哪些共同的特征?本书归纳了商业模式、成长空间、竞争壁垒、企业文化四个方面的“好、大、高、正”等特征。失败的企业又有那些共性?观察成百上千家失败企业案例,就会发现,它们失败的方式基本逃不出几条共性原因。这样,我们遇到有类似特征的企业,就会多加小心。护城河宽的企业有哪些特征?优秀企业家有什么共同特点?国企和民企有什么不同点?环保行业有什么共性?教育行业又有什么特征?我们可以不断问自己这些问题,然后找来尽可能多的相关企业,不断地比较分析,很快就能得出一些一般性规律,对投资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演绎法能够极大地加深我们对投资本质问题的理解。 有人质疑演绎法不能给人带来新知识,因为它的结论本身就包含在前提之中。其实不然。演绎法能够将隐性的知识显性化,这些重要的隐性知识如果不经过很多步骤的推导,人们实际上是不知道的。
演绎思维能力特别强的人,在完全未接触投资的情况下,只要告诉他两句话(甚至只有第一句话):“买股票就是利用股票市场买企业未来自由现金流折现值”“股票市场短期是投票器,长期是称重器”,他就再也不需要看任何投资书籍了。整个投资大厦和体系都可以从最简单的原点推导出来。
有些道理看似人人都知道,其实不经过反复的演绎和推导,理解是不深入的。例如,“股价短期内是随机的,难以预测”,这个道理大部分人是承认的。但大部分人做投资决策时,又不知不觉地隐含着对未来短期市场走势的判断,这就是对一些基本道理没有深刻理解和演绎推理的结果。“真知”才能“真行”,“真知”等于“真行”,演绎法是强化“真知”的重要方法。
二、归纳法和演绎法的局限和危害归纳法和演绎法虽然是重要的思考方法,但也是有局限的。如果不能恰当运用,害处是巨大的。只有知晓归纳法和演绎法的危害并加以规避,这两种思维方法对我们才是有利的。
错误地运用归纳法,被过往经验所害,是投资者非常容易犯的错误。 巴菲特说:“如果从历史就能推测未来,那么最富有的人都是图书管理员了。”
很多投资者热衷于“回测”,经常有投资者通过研究历史股价走势发现一个很厉害的技术指标;或者发现如果每年重仓市值最小的股票或ST股票,10年会获得远远超过50%的年化收益率。如果据此指导自己的未来投资,无论赚多少倍,一次亏损100%,就毫无意义了。“回测”是一种归纳法,如果没有坚实的理论逻辑作为前提,大部分的“回测”是无意义的。
如果不明白因果关系及其背后的机制是什么,盲目根据过往经验行事,是很不靠谱的。就连一些被认为理所当然的投资策略,未来也可能不复存在。比如打新股,须知新股泡沫是我国独有的不合理现象,是发行审核制度下阶段性的产物。一旦实行注册制,完全可能出现新股破发的现象。还有过去炒壳股、重组股等带来的高收益,也是不合理发行审核制度造成“壳价值”的产物,将来会不断失效。
我们在选股时,一定不能被过往的漂亮财务数据、好看的股价走势等因素所迷惑。 哪怕这些数据持续了很多年甚至数十年,也不代表未来情况依然会如此。过去很多爆雷的企业看起来财务数据很漂亮,而且持续很多年,因此迷惑了很多人。乐视网、康美药业、康得新等企业,在出现问题之前,股价和业绩都持续上涨了很多年,直到突然倒塌,让人猝不及防。所以,分析企业绝对不能迷信数据,哪怕企业维持了10年以上的高ROE,维持了10年以上的高增长、高利润,也不代表能够持续。即使过去10年、20年都是大牛股,也不代表当前有任何投资价值。我们应定性地分析,这些数据是真实的吗?企业过去为什么能取得这样好的经营业绩?目前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了吗?良好业绩还能持续吗?数据的分析最多只有一些参考价值,定性分析才是重要的。
历史虽然踏着相似的韵脚,却很少重复自己。以过往的经验来推测未来是危险的。2007年金融危机开始时,美国著名投资者比尔·米勒挑选了AIG、贝尔斯登和房地美。当这些股票连连下跌的时候,他认为投资者反应过度了,还在继续买进。米勒认为情况同1989—1990年时类似。他认为,“有时市场会重现你在以前见过的模式”。而巴菲特就能看出这些公司的业务问题,去投资了高盛等更可靠的企业。可见,不是所有急速下跌的股票都会反弹,也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别人恐惧时我贪婪”,落难的不一定是王子也可能是青蛙。懂公司业务才最重要。
看一家公司的产品,我们也不应过度运用归纳法。 例如,一款中药保健产品,过去人们使用了几千年,就代表未来一定还会使用吗?也许会,也许不会。但仅仅运用归纳法,逻辑一定是不充分的。我们必须能证明这款产品确实是有效的,哪怕经过各种科学方法的论证,也是被人们认可和需求的,这样才更有说服力。我国几千年的酒文化会改变吗?我们需要对当前人们对酒的需求做仔细的观察。酒文化持续几千年本身并不能证明它一定还会持续下去。哪怕经历了几千年的经验,在变化迅速的现代社会,也可能经验不再适用。持续百年、千年却很快消失的事物有很多。
运用归纳法还需注意,不要进行错误的归纳,归纳的过程一定要是严密的。 例如,如果统计回测发现,购买业绩亏损的股票反而有不错的回报,就一定要考虑到是不是很多亏损股已经退市了,根本没有被纳入统计。不要犯“幸存者偏差”的错误。雪球网曾经举办过“唯一幸存者”比赛,每天猜涨跌,每天大约淘汰一半人,经过几十天淘汰,选出来一个连续几十天猜中大盘走势的人。这个人会被邀请接受采访,传授经验。其实,大猩猩扔硬币,也一定会选出来一个大猩猩投资大师。可见,归纳和总结经验的过程,也是很容易犯错误的。很多投资者将自己的长期失败归结于止损不及时、未严格控制交易纪律、交易不果断等,其实大部分是错误的归纳。
所以,归纳法是有很大局限性的。归纳法是从小范围推知大范围、从过去推知未来的方法,难以保证其普遍适用性和必然性。即使我们见过十亿只白天鹅,也不能轻易得出“天鹅都是白色的”,一只黑天鹅就足以否定结论。这并非否定归纳法的作用,即使我们归纳的一般性规律不能适用所有情形,它也在一定范围内有很强的参考价值。牛顿定律也不是绝对真理,但在宏观、低速的范围内,是完全正确的,这个定律也改变了人类。
演绎法由于从原点假设出发进行推理,最容易犯的错误是弄错了前提假设。 不管推理论证的逻辑多么严密,如果推理的前提错了,那么整个逻辑大厦就轰然倒塌。
很多投资者潜意识中有一些预定的假设,如果假设是错的,那么在股市一生的忙碌就变得毫无意义了。例如,有的投资者假设“历史交易信息中包含了未来的交易信息”,他们就会研究K线图,关注过往的股价、成交量、资金动向等,并发明波浪、头肩、死叉、金叉等概念。如果短期股价真的是随机的,那么这种做法就足以荒废一生了。
运用演绎法,还要注意推理过程不应出现逻辑错误。 例如,一些投资者认为“短期股价是随机的”,由于长期是由每个短期构成的,既然每个短期是随机的,那么股价长期也必然是随机的,完全不可预测的。这种推理看似严密,却是错的。长期的确由无数个随机的短期所组成,但一些短期的“投票器”却以某种无法提前预期的形式体现出“称重器”的作用。股价长期反而是有规律的,就是一定会回归其内在价值。可见,演绎法的推理过程做到严密无误也是有难度的,这需要我们规避很多逻辑思维误区。
《孙子兵法》说:“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归纳法和演绎法都是投资中重要的思考方法,但只有了解它们的局限之后,才能发挥出它们的作用。人类认知的基本规律是:从一系列的现象和经验中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对一般性的规律进行演绎,并用来对更大范围的事物进行推测。如果结论被证伪,我们就需要重新循环,更新自己的认知,寻找更一般、更正确的规律,这是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归纳法与演绎法的结合是人类认知的一般模式,也是我们不断提高投资认知能力的一般模式。
第三节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投资中的错误在我们每个人的投资人生中,错误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对待错误的第一原则,就是假定自己百分之百会犯错误。 投资是不确定的,但唯一能确定的是我们肯定会犯错。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巴菲特、芒格这样的奥马哈圣人都会犯很多错误。我们能假定自己的水平远远超过巴菲特、芒格吗?显然不能。但是,还是有很多投资者假定(或潜意识地假定)自己是永远不会犯错的。例如,长期只持有一只股票,还加上很高的杠杆。承认自己必然犯错误,在心理上是不容易接受的,因为需要承认自己是不完美的、有缺陷的,人都有过度自信的倾向。
有了必然犯错的假定,我们就有必要建立投资体系的容错机制,错误就变得不再那么可怕。 假定我们必然犯错,我们就自然会采取各种方法来避免全盘皆输。投资体系的容错机制应该包含七个方面,极其重要。我们已在本书第一部分“投资的风险观”部分详细论述容错机制,此处不再重复。“容错机制”就是我们投资的诺亚方舟,哪怕大洪水到来、“黑天鹅”光顾,我们也能确保自己永远活下来。活下来是投资的第一要务。哪怕投资收益是一万倍,一次性亏损100%,结果也是零。
巴菲特尽管经常“吹嘘”自己犯下的错误多么严重,但为什么业绩还那么好呢?因为他有容错机制,错了也没什么大不了,从不会伤筋动骨,更不会致命。这样,时间就会成为他的朋友,而不是敌人。
面对已经发生的错误,我们首先要做到坦诚面对,反思经验教训。 人们更愿意吹嘘自己的成绩,很少坦诚面对错误,公开场合的坦诚更让人难堪。其实,错误并不可怕,经过正确的反思后,错误反而是进步的垫脚石。人在顺风顺水的时候往往不会反思,在错误的时候能学到最多,因为有切肤之痛。尼采有句名言:“杀不死我的,使我更强大。”根据塔勒布的“反脆弱”理论,许多事物会受益于一定限度的压力、混乱、波动和不确定。犯错的时候,也是一个投资者可能成长最快的时候。但“反脆弱”的前提是,这个错误不是毁灭性的。如果犯一次错误,将本金亏损殆尽,即使吸取了教训也无力回天了。
巴菲特就是勇于承认错误的典型。1998年,在与佛罗里达大学生的交流会上,有人问巴菲特犯过哪些错误时,巴菲特幽默地答道:“那要看你有多长时间听我说了!”在1990年致股东的信中,巴菲特详细回顾了过去25年的错误。2015年致股东的信,巴菲特在《伯克希尔:过去、现在和未来》一文中,用很长的篇幅回顾了过去50年所犯的错误,包括贪图便宜,错误投资伯克希尔纺织厂、让伯克希尔而不是巴菲特合伙企业买下国民财产保险公司、投资新英格兰地区的纺织企业Waumbec Mills、用伯克希尔股票而不是现金购买Dexter鞋业、因为锱铢必较险些错过喜诗糖果等。巴菲特在1990年、2015年的致股东信中只是系统地总结错误,几乎在每年的致股东信中,他都会反思当年所犯的错误。在很多次公开访谈中,也承认自己曾经投资航空股、石油股以及错过很多好公司的错误。
总结错误也是有学问的。千万不要把经验教训总结错了,得出错上加错的结论。 很多人投资失败,总结出的教训不在点子上。例如做短线操作失败,反思自己观察不细致没看好K线形态,或者,心态不好,执行不坚决。
什么叫错误?一定要有个正确的定义。 买入股票后,跌了30%就一定是犯了错误?很多人股票涨了就开始总结成功经验,跌了就反思错误。有朋友曾买了一只股票,涨了50%没有“及时”卖出,后来又较成本价跌了20%,就反思今后凡是浮盈50%必须清仓止盈,从此又错过很多十倍股。根据股价的变动而进行的这种反思没有任何意义,但大部分的反思都是根据股价做出的。
那么,我们怎么判断自己犯错了呢? 一种是让结果自然地呈现。过一段时间后,企业的经营状况与我们的预想出现巨大偏差,证明当初的判断失误,或者遗漏了重要变量。另一种情况是,尽管企业的经营状况与我们的预期一致,甚至比我们的预期还要好,但是我们后来掌握了关于企业更多的信息,或思考得更深入之后,发现当初的逻辑是站不住脚的。很多时候,我们是否犯了错是不太容易判断的。企业出现问题,股价大幅下跌,也可能只是暂时的,根本逻辑不变。即便是股价涨了很多,公司也可以在通往毁灭的道路上。所以,我们可能会出现“判断自己出错,其实没错”“认为自己没错,其实出错”两种错误。
真正的错误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原则性错误,大方向上犯错。第二类是战术性错误,包括“看错”和“错过”。 段永平把做事情分为两部分,一是做对的事情,二是把事情做对,这个区分很重要。做对的事情是原则性的问题,把事情做对则是具体操作的战术性问题。犯原则性错误是绝对不可饶恕的,战术上犯了错误则可以不断改正提高。
犯原则性错误是不可原谅的,这是投资的底线。 大多数人在真正走上投资的道路之前,要经历投机的阶段,巴菲特也画过10年的K线图。一旦走上投资的道路,就不要再犯原则性错误。所谓原则性错误,就是背离投资的道路,做投机的事情。例如,在股价下跌时,因恐慌或无法忍受暂时的浮亏,而卖掉股票;在股价大幅上涨或大幅回撤后,因要“保住胜利果实”,而赶紧卖掉股票;在手上股票涨幅不如别人时,无法忍受诱惑,换入当前涨幅更大的股票;背离安全边际原则,买入估值过高但“正在”上涨的股票;背离能力圈原则,为了预期的上涨,买入自己完全不懂的资产;频繁交易,做空,上杠杆……无论短期的结果如何,应该始终做原则性正确的事情,这才能叫作真正的投资者。 我们最终目的当然不是为了做真正纯粹的投资者,但长期优秀的结果,需要我们这么做。投机已经被证明是很难长期取得好结果的。
“看错”和“错过”是战术性错误,是可以犯、也一定会犯的。 投资本质上是对不确定的未来下注。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无论我们的预见能力多么强大,也总是有限的。此外,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无论买入确定性多么高的公司,后面也可能发生我们不能提前预见也不能及时做出评估的新变化,这就增加了“看错”的概率。
我们可能发现,事前看我们很有信心的投资,事后看似乎在能力圈之外。 当然这种情况不算违反原则,投资之前如果认为自己看懂了,实际上并没有看懂,这还是一个认知的问题。应对“看错”的风险,别无他法。只有终身学习,大量阅读、大量实践,不断扩充理论和思维模型、不断研究案例、不断避免犯别人的错误、不断提升商业洞察力,争取不犯、少犯错误,尽可能不犯同样的错误。不过可以确定,即使我们的认知能力越来越强,但还是会犯错误。唯一可以避免错误的方法就是不投资,但不投资本身就是资产配置的严重错误。
第二类战术性错误是“错过”的错误。 《穷查理宝典》中,芒格对这一错误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伯克希尔历史上最严重的错误是坐失良机的错误。 我们看到了许多好机会,却没有采取行动。这些是巨大的错误——我们为此损失了几十亿美元。到现在还不断地犯这样的错误。我们正在改善这个缺陷,但还没有完全摆脱它。”
坐失良机的错误一般是两种原因造成的,研究不深入以及心理偏误。 第一是研究工作不太深入,当机会来临时由于信心不足,白白错过。当发现错过时,股价已经高高在上。解决的方法就是平时的研究工作要深入而广泛,建立个人的“股票池”或“公司储备库”,储备库中的公司应该是经过深入研究而且长期跟踪的,等待机会来临就不那么容易错过。第二种原因是心理偏误,包括过度斤斤计较价格(喜诗糖果再多要10万美元就走开),以及锚定心理(因为沃尔玛的股价上涨了一点而没有买进)。克服心理偏误,需要对人类认知偏误有更多的思考,建立清单,投资时对照检查。另外,对投资体系中的问题要做更深的思考。 例如安全边际,不能简单理解为花5角钱买1元钱的东西。难道6角就不能买了?安全边际是有“度”的,太安全了就会错失大好机会,估值太高又是犯了原则性错误,造成本金亏损或回报不足。那么这个“度”到底拿捏在什么地方?如果思考不深,实践中就容易出现问题。尤其是对于特别优秀的企业,如果过于追求安全边际,就很容易错过。这个度的拿捏也是一门艺术。
接受我们100%会犯错误,还有另外一层次含义,就是我们要心平气和接受错误。视野始终要面向未来,不要停留在悔恨之中。 “胜败乃兵家常事”,我们应有接受失败的平常心。做出了错误的决策,我们总结好经验教训,争取今后不犯第二次,价值就完成了。发生过的事情已经成为“沉没成本”,不要让悔恨、自责的心理影响自己。对投资有价值的是理性而不是情绪。投资的本意就是要面向未来,企业过去怎么样不重要,买入的成本价多少也不重要,我们做过怎样的决策也已随风而去,未来怎样才真正重要。
第四节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道德经》中的投资智慧《道德经》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典籍之一,被誉为万经之王,对我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影响。《道德经》区区5000多字,却充满了关于处世之道、用兵之法、治国之策的极高智慧。道德经的智慧和价值投资的哲学同样相通。以下是我们对部分内容的解读。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翻译:智慧上等的人听了道,努力去实行;智慧中等的人将信将疑;智慧下等的人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称其为道了。
解读:投资中,大多数人终究会亏损,所以一定要走少有人走的路,选择不同的投资道路,这就意味着要被人嘲笑。价值投资就是不断被嘲笑的投资方式,因为它看起来很慢,也有些守旧刻板,有些时候看起来还无效。自从格雷厄姆提出这一投资体系,并有无数成功大师的条件下,“勤而行之”的“上士”依然凤毛麟角,“若存若无”的“中士”和“大笑之”的“下士”依然占据绝大多数。因为价值投资很多时候需要坚持真理、特立独行。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翻译:大道很平坦,但人们却喜欢走捷径。
解读:投资的大道很平坦,那就是研究分析好公司、耐心等待好价格、耐心持有,但大多数人喜欢去走跟风听消息、炒概念、追涨杀跌的捷径,可惜捷径永远到达不了目的地。“捷径是迷路的最快办法。”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翻译:假如我稍微地有了一些认识,在大道上行走,唯一担心的是害怕走上了邪路。
解读:投资中,诱惑太多,让人难以忍受的情况也太多。很多人本来坚守正道,但还是经不住考验,走上歪道了。投资是不断修炼的过程,只有在极端情况下不改初衷,才算经受住了考验。极端市场就是一块试金石。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翻译:以正道来治理国家,以奇妙的方法来用兵,以无为来取得天下。
解读:投资中需要“守正出奇”,一方面投资的基本原则不能动摇,这是“守正”;另一方面,要获得超额收益,必须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投资机会往往出现在和别人观点不一致(但正确)的地方,或者别人不敢下手的时机,这就是“出奇”。投资的过程也是无为而治,最成功的投资者是下注最少但很精准的。财富不断从那些勤奋操作的投资者转移到那些看似懒散、呆坐不动的投资者。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翻译:狂风刮不了一整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解读:不管是千股跌停的股灾1.0、2.0,还是千股涨停的大牛市,这都不是市场的常态,都不会太持久。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
翻译: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
解读:价值投资的哲学可以理解为一个“退”字,无论是企业护城河、市场安全边际、个人能力圈,还是长期持有、淡看波动,都在强调保守的思想。看起来似乎暗昧、倒退、崎岖,实际上正好相反。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翻译: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清静克服扰动,寒冷克服暑热。清静无为才能治理天下。
解读:投资最忌燥热,不停地盯盘、交易,情绪波动大。真正成功的投资者都是清静无为的,他们享受的不仅是不错的经济回报,更是“宁静致远,飘逸春秋”的生活质量。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翻译: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得的欲望。知道到什么地步就该满足了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解读:对投资收益应该知足,不少人动辄要求年化30%、100%,或者制定很高的投资目标。过高的收益预期必然导致投机、杠杆等危险动作。其实,市场是不以个人意志转移的。保守、要求低,追求不亏损、控制好风险,时间长了,收益反而会是非常满意的。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翻译:足不出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向外奔逐得越远,所知道的道理就越少。所以,有“道”的圣人不出行却能够推知事理,不窥见而能明了“天道”,不妄为而可以有所成就。
解读:老子的这句话有不少争议,因为人们相信,不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但老子的话在某些方面也有道理。以投资中的调研为例,很多券商研究员虽然非常勤奋地调研,但问的问题均是短期公司的消息、项目、新概念等。还有人跑到上市公司门口数卡车进货数量等,应该说这些行为精神可嘉,但收效却很差,因为虽然勤奋,但对投资关键的“道”却完全没把握,反而渐行渐远。投资高手未必要去做这些调研工作,他们只是把握住商业和投资的核心逻辑。把握事物的规律和本质,反而不需要那么费劲,拥有必要的常识就够了。当然,这也不否认调研的作用。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翻译:灾祸啊,幸福依傍在它的里面;幸福啊,灾祸藏伏在它的里面。
解读:以合理价格买了好公司,可能要忍受一段浮亏,但日后的收益可能很可观;很多人高杠杆炒概念和期货,动辄赚了10倍,自信心暴增,却落得破产崩盘的命运。股市中祸福转换很明显,比如刚入市亏损小钱当时很伤心,但学到了教训,反而是好事。一开始投资体系不完善就赚了大钱的人,后来可能惨不忍睹。很多好的投资机会也带着吓人的“鬼故事”。很多业绩和股价高速增长的公司却加速走向失败。此外,我们要珍惜投资中犯的错误和教训,当时虽有后悔和痛苦,但却是今后的宝贵财富。
治大国,若烹小鲜。
翻译:治理大国,好像煎烹小鱼。
解读:治理大国要像煮小鱼一样。煮小鱼,不能多加搅动,多搅则易烂。老子这里的意思是治大国应当讲究无为而治。股市也一样,需要以“静”制动,以“逸”待劳。每天都在忙碌操作交易的人,是很难成功的。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翻译:我的话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施行。但是天下竟没有谁能理解,没有谁能施行。言论有主旨,行事有根据。正由于人们不理解这个道理,因此才不理解我。能理解我的人很少,那么能取法于我的人就更难得了。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穿着粗布衣服,怀里揣着美玉。
解读:价值投资五分钟就能讲清楚了:把股票当企业的一部分,市场先生,安全边际,能力圈。大道理就这几个,如果不能理解,就算格雷厄姆、巴菲特、芒格不停地布道也无济于事。真正做起来很难,最难的是克服人类进化基因中的人性弱点。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翻译: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就是很糟糕的。有道的圣人没有缺点,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缺点。正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缺点,所以,他没有缺点。
解读:这句话与“能力圈”的概念不谋而合。不懂的千万不能碰。我们的能力有多大并不重要,关键是要知道是不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一旦知道自己能力的界限,无知本身就没有坏处了。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翻译:自然的范围,宽广无边,虽然宽疏但并不漏失。
解读:投资体系一定要完善,不能有重大的漏洞。隐含巨大风险的交易行为不一定显现为损失,但这种风险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一旦有没想明白就去做了的地方,早晚某一天会被市场教训。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比尔米勒,这些例子太多了。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翻译: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硬枯槁了。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存的一类。因此,用兵逞强就会遭到灭亡,树木强大了就会容易摧折。凡是强大的,总是处于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于上位。
解读:价值投资者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比如即使很有信心的股票,也强调预留较高的安全边际作为风险的缓冲垫,尽可能长期持有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相信自己无法判断市场走势。另外,要坚信自己必犯错误,提前做好容错机制。价值投资者只去把握不变的东西,只去跨越一英尺栏。没想到的是,最后弱者居然胜利了。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翻译: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那么,谁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
解读:这里强调了自然界“均值回归”的法则,这一法则在股市中同样存在,逆向投资非常重要,但人们多喜欢损不足而奉有余。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翻译:天下的难事,一定从简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从微细的部分开端。因此,有“道”的圣人始终不贪图大贡献,所以才能做成大事。
解读:投资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可以先投资指数基金,然后采用格雷厄姆的低市盈率、分散投资的方法,再慢慢过渡到巴菲特的深度分析、集中投资的方法。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翻译:求学的人,不断做加法;而求道的人,就要不断做减法,达到无为境界。
解读:对企业的分析、行业的理解,知识越多越好,但投资的大原则大道至简,不断领悟这些最简单的原则的精微之处,才能达到道的境界。投资中不能只做加法,善于做减法的才是高手。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翻译: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就是循环往复;坚守柔弱是道的法则运用的方法。
解读:月有阴晴圆缺,年有春夏秋冬。万事万物的运动都在循环往复。投资的世界也是如此,牛熊更替,此消彼长。而道在发挥作用的时候,用的是最柔弱的方法,任由万物自然而然地发生和生长,而绝不强加自己的意志。投资也是如此,用最柔弱的方法,用最自然的方法,让优秀的企业成为自然之选,让投资的时机成为不得已之选。一切顺应规律,一切柔弱不争,才是恒久和坚强。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翻译: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
解读:投资要深思熟虑,保持理性,不能被轻率浮躁的情绪所影响。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翻译: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解读: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不愿意走的路上,不仅有投资的收益,也最接近于“道”。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翻译:达到虚无的极端境界,固守宁静达到厚重忠实。在万物的生长发展中,我用虚静之境界去观察万物往复循环的道理。
解读:老子强调“以物观物”,尽量排除人的情感和欲望,顺应客观事物本来的自然状况,并抓住它们的本质和规律。无论是对投资规律本身的认识,还是对企业的分析,都需要从客观的角度去观察和认识,达到一种静、明的状态。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翻译:大道生出一气,一气分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和合生出中和之气,阴阳二气和中和之气共同作用产生自然万物。自然万物都由阴阳二气和合而成,都包含着阴和阳,由阴阳两种相反的、矛盾的物质相互作用,彼此和谐而产生万物,阴阳二气的作用在于和。
解读:老子的这段话表明了原点出发,阴阳对立,衍生出万事万物的世界观。老子对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都是从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关系去解释的,这种关系是一切事物普遍的、恒久的规律。我们做投资,要理解商品交易中对立统一的双方——企业和消费者,也要理解股票交易中对立统一的双方——买入者和卖出者。
第五节 跨越2500年的异曲同工:《孙子兵法》与价值投资《孙子兵法》为春秋时期孙武所著,包含了丰富的道家哲学思想,被奉为兵家圣典。而价值投资起源于1934年美国格雷厄姆和多德所著的《证券分析》一书,后被巴菲特和芒格发扬光大。巴菲特成为价值投资的集大成者,获得了巨大的财富。《孙子兵法》与价值投资分别产生于东方和西方,相隔了浩瀚的太平洋,跨越了大约2500年的漫长岁月。这两者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同在哪里?妙在何处?
如果要用四个字来概括《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那就是“先胜后战 ”。如果同样用四个字来概括价值投资的核心思想,那就是“不要亏损 ”。两者都是充分运用逆向思维,在追求极大确定性的条件下才行动。行动之前已经做了充分的分析、权衡、准备和推演。行动之时,结果已经基本确定了,剩下的只是交给时间去让结果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最终以貌似平淡无奇的方法,获得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功。
第一,在战略认识层面,《孙子兵法》提出要高度重视战争,理解战争的本质——“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兵法》把战争与国家命运、人民的生死紧密联系起来。明确指出战争的首要目的不是为了战争,而在于确保国家的生存和发展。 “不能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要充分认识到贸然发动战争的害处。“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孙子兵法》认为战争是残酷的,要重战、慎战、备战,才能确保“安国全军”。
价值投资也认为,首先应高度重视投资,理解投资的本质——“投资行为通过透彻的分析,保障本金安全,并获得令人满意的回报率。” 投资的首要目的是保障本金安全,甚至获得满意的回报率也是为了保障本金安全。 因为在所有的大类资产中,现金资产长期来看是必定持续贬值的,甚至黄金资产也不能保值。长期来看股权资产的回报率远远超越其他大类资产。为了保障本金安全,所以不得不进行投资,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未来,所以不得不选择长期回报率最高的股权类资产。 可见,价值投资思想也是强调高度重视投资,充分认识到盲目投资的危险性,慎重投资、充分准备和分析后才能投资,以确保个人、家庭和组织的资产安全。
第二,战略判断层面,《孙子兵法》提出应先算胜率,知胜负。 《孙子兵法》从“道、天、地、将、法”五事和“主有道、将有能、天地得、法令行、兵众强、士卒练、赏罚明”七计,来做胜率判断和“知胜”的自我检查清单,“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格雷厄姆和巴菲特提出了价值投资的四大概念——股票是企业的一部分、市场先生、安全边际、能力圈。这四大概念也是从公司、市场和个人三个角度来算胜率,知胜负。 尤其是要从“自知”的角度,来排除并没有准备好进入市场的自己。价值投资知不易,行更难,“自知”是“入市”的前提条件。巴菲特非常强调“自知”——“投资中最大的风险莫过于你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只要你还有没想明白的地方,就不要去做。否则总有一天市场会发现你的弱点,并把你打得鼻青脸肿。”在现实中,认同价值投资者众,知行合一者少。高瓴资本张磊提出了一个检验知行的判断标准,就是“时间是我的朋友,还是敌人?”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判断标准。时间会使得隐含风险的投资认知与投资行为终究展现其风险。 对价值投资者而言,“知、言、行、绩”四者应是统一的,相互印证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行不一致的,终究还是“知”的问题。
第三,在战略决策层面,《孙子兵法》总是逆向思维:“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处处以失败为假设前提,总是设法避免失败,减少获胜的代价。价值投资也是逆向思维,处处以亏损为假设前提,总是设法避免亏损,用最小的资金成本,在非常安全的前提下,换取最大化份额的优质股权资产。
《孙子兵法》的战略决策是极度保守,以退为进的,认为“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则不可战,则不战,继续等待时机,韬光养晦,或者“多方以误”敌人;直至不可胜变为可胜,不可战变为可战;可胜,则可战,则要“全胜”,要“一战而定”。
价值投资也是极度保守的,以退为进的,本质上是做“低风险高收益”投资 ,通过“公司护城河、市场安全边际、个人能力圈、股权持有期限”四个维度的“后退”,拒绝很多似是而非的投资“好机会”,拒绝公司和市场对我们的“多方以误”(“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价值投资从四个维度尽可能地剔除投资风险,来实现“不要亏损”的目标。对价值投资来说,如果选择了正确的投资标的,在正确的投资时点,用了正确的资金,但是使用了不正确的投资理由进行了投资,即使最终得到了好的投资结果,也是一笔不正确的投资。价值投资“后退”得越厉害,“不要亏损”的保障就越高,反而潜在的收益就越高。
第四,在战术执行层面,《孙子兵法》处处体现了“事先透彻分析,以求未战而庙算已胜”的“先胜后战”思想,提出了很多作战原则和具体方法。“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在战斗中,《孙子兵法》强调要掌握自己和对方尽量多的信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价值投资也需要掌握尽量多的信息,但是信息的筛选和解读能力更加重要。好的投资机会一般发生在自己对公司关键信息的解读与市场不一致,但是将与未来的事实一致的地方。 在众多信息中挑选出关键信息,并对关键信息进行正确解读,是投资者需要数十年长期训练的能力。
打仗和投资,都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思维模型。《孙子兵法》中的战术包含了对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心理、管理、数理、工程等多学科思维的综合运用。芒格也认为,投资是普世智慧在资本市场的运用:“你应该对各种学科的各种思维都有所理解,并且经常使用它们——它们的全部,而不是某几个。”
对于作战时机,《孙子兵法》认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而真正的机会出现时,“一战而定”。对于投资时机,有人认为,可以用价值投资选股,用趋势投资择时,这是错误的。其实价值投资已经包含了完整的择时。没有足够好的投资机会的时候,价值投资者可以安坐不动。芒格说:“我不介意在很长的时间里没有任何事情发生。巴菲特也是如此。”“投资的重点不是非常多的动作,而是非常大的耐心。你要坚守你的原则,当机会出现的时候,就大力出击。”
《孙子兵法》认为作战时不能受情绪的控制:“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价值投资也强调投资时不能受情绪的控制,更不要受到“市场先生”狂躁症情绪的影响。爱惜现金就要像爱惜自己的士兵一样。不能因一时冲动而投资。极端恐慌和极端乐观的情绪最终都会归于平静,但是贸然投资损失的本金再也不会回来了。
《孙子兵法》中有“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的名句,讲战斗中“正兵”和“奇兵”的灵活运用,无穷无尽。我们认为,价值投资中的“正”是股权,“奇”是现金——恰恰是西格尔教授《股市长线法宝》中长期回报率最高和最低的两种资产。股权是“正兵”,是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主要力量。现金是“奇兵”,它的作用是保护股权资产的投资期限, 保护股权资产的增值过程,同时它也是一种期权,它有最高的流动性,具有完全的选择权 ,可以使得我们不会错过任何极度恐慌的重大市场机会。“奇兵”作为一支重要的力量,在战斗中可能使用,也可能永不使用,但是它的作用并不因为没有使用而被抹杀掉。就像球场上的替补队员不因为一直没有上场而失去价值。现金表面上持续贬值,是不值得持有的负资产,但实际上它在资产配置中的作用非常关键。
《孙子兵法》认为真正的善战者都不是靠打险中求胜的战役,而是在多个局部战役中获得了区域性压倒性优势,赢得毫不费力,以至于显得平淡无奇。“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价值投资也不靠险中求胜。 巴菲特说:“要取得非凡的成果,没有必要非得做非凡的事情。”“我们之所以取得目前的成就,是因为我们关心的是寻找那些我们可以跨越的一英尺障碍,而不是去拥有什么能飞越七英尺的能力。”芒格说:“我们努力做到通过牢记常识而不是通过知晓尖端知识赚钱。”“我们属于在桶里捕鱼,而且还要等水更平静才下手。”
《孙子兵法》中还包含了对将帅个人价值观和人格特性的要求——“智、信、仁、勇、严”。 从巴菲特和芒格等投资大师身上,我们也看到了聪明智慧、真诚信义、仁心厚德、果断勇敢、严于律己的价值观和人格特性。投资的结果,不仅是认识规律、践行规律的结果,长期来看更是投资者价值观、品行道德和个人修养的体现。
为什么东方的战争智慧与西方的投资思想,可以跨越2500年的历史长河找到这么多的相通之处?
因为,古今中外,自然不变,人性不变。
第六节 价值投资是普世智慧的一个分支很多价值投资者有过这样的体验:一开始,我们接触投资的主要目的是获得财富,后来我们会发现价值投资是投资的正道,它不仅仅是一种投资体系,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方法论。价值投资是普世智慧的一个分支。
一、人生完美的商业模式1.价值投资带给我们财富、自由和独立
财富是实现完美生活很好的工具,获得财富本身不是我们的目的,但能够让我们更加独立。获得财富自由的办法一定不能是像社会中绝大多数人那样,工作一天才有一天的收入,而是获得“被动收入”,要尽快把劳动收入转化为资本收入,打造一个在我们睡觉时依然在为我们工作的系统。投资就是拥有最优秀公司的股权,让世界上最优秀的企业家为我们工作。
我国股市有不少的优秀企业,给长期持有它们的股东带来了巨额的回报。伊利、万科、贵州茅台、腾讯控股、格力电器等,这些公司从上市起给股东带来上百倍,甚至上千倍的回报。哪怕没有能力选择投资个股,仅仅投资沪深300指数,也可以获得10%以上的年化回报,轻松跑赢通货膨胀。
而且,价值投资是用比较干净、有尊严的方式去获得财富,而不需要屈从我们不喜欢的规则。李录在《穷查理宝典》的序言中写道:“芒格是一个完全凭借智慧取得成功的人,这对于中国的读书人来讲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例子。与我们在社会上所看到的权钱交易、潜规则、商业欺诈、造假等手段不同,他用最干净的方法,取得了商业的巨大成功。”
我们需要有正确的“金钱观”,这样才能更好地获得财富、利用财富。投资中90%以上的人之所以会亏钱,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急着想赚快钱,没有人愿意慢慢地变富。短线、波段、趋势、杠杆、消息、内幕,这些亏钱的方法,背后都是赚快钱的心理。如果把快速获得金钱作为唯一目的,反而无法赚钱并且带来更多问题。18世纪英国小说家亨利·菲尔丁说:“视金钱为神灵,它会像魔鬼一样折腾你。”金钱只是一种工具,运用得当,可以为我们获得独立和自由,也可以造福社会;运用不当,可能毁掉我们的事业和家庭。金钱的作用是有限的,它能买来物质性的东西,但买不来幸福、友情、见识。我们如果把投资本身作为一种目的,把投资看作终身热爱的一种事业和兴趣,看作洞察世界的一个窗口,看作普世智慧的一个分支,把财富当作这个过程的副产品,结果将大不相同。
2.价值投资带给我们很好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价值投资有一个很好的特点,财富不断从那些好动的、频繁交易、勤奋忙碌的人手中流入到那些呆坐不动、大智若愚的人手中。选择了好的股票后,交易只是一两分钟的事情。我们不需要整天盯着股价,只要公司的基本面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后续就不需要操作。长期来看,越是折腾的人收益越低。这一点对于投资而非投机的人真是喜讯。对于职业投资者来说,主要的时间用来更深入思考投资、商业以及社会趋势等问题,研究感兴趣的企业;对于业余投资者,完全可以继续从事自己的主业。
价值投资者的一切经历和活动都是对投资有帮助的。餐饮娱乐、逛商场、超市购物,会留心观察新的产品和商业模式;出国旅游,会观察比较外国的国情,哪怕使用携程、坐飞机、订酒店、打车,都增加了对这些公司的调研;去四五线城市出差,也会增加对下沉市场的理解。很多优秀投资者是“多面手”。例如,刘元生是企业家,还爱好体育和音乐,尤善演奏小提琴,还做慈善。如果不是当初他在广州友谊剧院演出小提琴时与王石相遇,如果不是他的企业和王石有业务来往,也许就没有刘元生投资万科的经典案例了。
价值投资并不是知道越多信息越好,对信息的时效性也没有那么高的要求。价值投资需要的是了解关键信息,并对关键信息做出正确的解读。价值投资者就算在交通和网络不良的山沟里,仍然可以做价值投资。所以价值投资者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选择自己喜欢的地方工作和生活。
大部分的投资大师都是健康长寿的。巴菲特、芒格年逾90,依然充满热情地工作。价值投资者会培养出宏大的格局、宽阔的胸襟、长远的眼光、宁静致远的生活方式、与世无争的态度,良好的心态对健康长寿是非常重要的。价值投资者深知复利的重要作用,他们也会有严格的生活纪律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他们心态平和,宠辱不惊,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走路,这有利于身心健康。而如果像大多数投资者沉迷于短线交易和赌博,心情随着市场波动起伏,一直活在赚钱的压力之中,健康长寿就几乎不太可能了。
3.投资会开阔眼界,增长学识和智慧
由于价值投资将股票看作企业的一部分,所以会研究企业、研究行业,判断企业的商业模式如何,企业发展空间多大,研究社会趋势,企业面临的竞争格局如何。我们还需要看人的学问,判断管理层是不是优秀。我们会换位思考,站在消费者、员工、管理者、企业家、竞争者、投资者和政府等各种不同角色的立场,去思考问题。我们会去研究市场的规律,看历史上出现的人性的贪婪和恐惧。除了商业的知识,学习经济、金融、管理、历史、哲学、物理、生物、化学、心理、政治、社会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可以建立起芒格所说的那种“多学科思维模型”。可以说,价值投资者“无所不看,无所不想”。
好的价值投资者均有终身学习的习惯,不断增长见识,提高看人看事的穿透力。价值投资的过程,既是投资者积累物质资本的过程,也是投资者个人积累学识和智慧、积累人力资本的过程。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双重的复利效应,到了后期会呈现惊人的力量。
4.价值投资不用担心被人工智能颠覆
未来的人工智能将颠覆掉很多行业,甚至包括律师、会计师等较复杂的行业。人工智能会使价值投资失效吗?或者说,价值投资获得长期收益的根基会因为人工智能的出现而消失吗?答案是不会。人工智能可能会颠覆量化交易、套利交易、高频交易等更加程序化的交易体系。颠覆价值投资基本上不可能。价值投资并不仅仅是数量化的计算或简单信息的处理,需要对企业的商业模式、护城河、发展前景、管理层、企业文化等各个方面做出很多复杂的定性判断。价值投资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如果说人工智能可以做价值投资,那么人类的复杂判断力也没有任何意义了,人类已经变成机器完全的从属,人类的存在也没太大意义了。
5.价值投资者的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
好的职业一定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值。大多数职业却是吃青春饭,随着年龄增长,人力资本价值会大幅贬值,甚至医生、教师这样高度依赖经验的职业最终也不能幸免。投资则是不需要退休的职业。投资者对企业的研究,对投资的思考,都是具有累积性的知识。一家企业、一个行业,一次性研究透彻之后,后面只需要投入极小的精力去关注。投资研究也是边际成本递减的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掌握大部分的行业、大部分的企业,能力圈会不断扩展。巴菲特五分钟就能对是否收购一家企业做出基本判断,就是因为他对大部分企业已经观察了几十年。这种知识的累积是可怕的,复利不仅在赚钱上,也在知识上发挥作用。
此外,阅历和经验也会增加投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阅过的人、走过的路、去过的国家、经历的事情、思考的问题、读过的书、调研过的企业、结交过的朋友、经历的极端市场波动,所有这些都会加深我们对于投资、商业和人的思考,从而反映在我们的投资上。
6.价值投资是一项有社会价值的事业
人不仅仅是追求金钱,而且会询问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为社会创造了什么价值。很多人觉得,在股票市场投资,相互从对方手中买卖,没有生产任何有价值的东西。价值投资者做的工作大部分就是阅读、思考、喝茶,看起来并没有创造了什么。其实不然,投资是对社会发展非常重要的事业,尽管这种作用是间接的。
资本市场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极端地假设,所有人都不再投资,那也就没有股市了,也不会有一级市场。没有华尔街,美国一定不会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没有一级市场的投资机构,谷歌、腾讯、阿里巴巴等企业创业初期就很快就因资金链断裂而胎死腹中,根本没有伟大起来的机会。没有股市,一级市场也失去了退出通道,也就不会存在。股市的本质是企业直接融资的场所,股市的助力让企业将部分股权提前变现获得资金,从而发展得更快。股市也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场所,股价低估时投资者买入,严重高估时卖出。给优秀企业较高的估值,抛弃劣质公司,投资者的交易和投票让股价回归公司的合理价值,让资本流入到能高效率地创造更多价值的优秀企业那里。大国的崛起需要先进的资本市场,每一位投资者都在间接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7.价值投资是财富传承的很好方式
很多价值投资者送给孩子的礼物是股票。在孩子出生时,为其建立单独的股票账户,买入一些优质股票,等到孩子结婚或上大学时,就是一笔很大的财富。当然,这还只是传承财富。如果从小就培养孩子的“财商”,甚至成功传授其价值投资的思想体系,那么我们的孩子就拥有了一项未来生存的“金手指”。这需要和孩子一起学习很多投资知识,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并且培养他们眼光长远的性格和合适的秉性。
二、普世智慧的一个分支价值投资是普世智慧的一个分支,就是说价值投资的智慧和人类社会的其他方面的智慧是相通的。大道相通,一通百通,从不同的角度看世界,结论是相同的。无论是战争、经营企业、体育运动还是修身养性,这些领域的成功者,如果理解了价值投资,他们便可以做得很好。价值投资做得好的人,经营企业甚至指挥战争,也大概率是成功的。
价值投资能帮助我们更多地思考做人做事,坚守初心,回归本质,才能简单而有效。股市的初心,就是提供标准化、便利化的股权交易渠道,方便优化资产配置。期货市场的初心,就是为现货提供套期保值,消除远期价格的不确定性。期权市场的初心,就是为证券资产提供保险。它们的初心都不是让我们快进快出,以小博大,一夜暴富。企业经营也是如此。餐饮业的初心,就是为顾客提供卫生美味的食物和体贴的服务,并且价格实惠。零售业的初心,就是帮顾客采办价廉物美的商品。制造业的初心,就是为客户制造高性价比、可靠耐用的产品。说起来都很简单,做起来很多人就走偏并且最终失败。而坚守初心,回归本质的人和企业,长期很难不成功。
从本书对《孙子兵法》的分析可看出,战争的基本原则和道理,和投资是一致的。战争就是打得赢才打,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打不赢就跑,保存并扩大自己的力量。从《道德经》可以看到投资和治国理政的相通之处。段永平、刘元生等企业家能够很本能地做到价值投资,也是经营实业带来的感悟,打通了实业和投资的相通之处。投资和体育运动也有相通之处。巴菲特、芒格都受到棒球运动员泰德·威廉姆斯的77格击球区的影响,也是看到了棒球和投资的相似之处。
芒格说:“如果你是一个更好的人,就有可能成为一个更好的投资者。如果你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你就有可能成为一个更好的投资者。虽然孔子之后的世界已经经历了2500年的变化,今天的事情孔子不知道,但他对人生的基本态度、对人生的基本理解和现代文明是相通的。”价值投资和修身养性的道理也是一致的,拥有纪律和耐心、眼光长远、和企业共成长、乐于分享,这些特质不仅有利于投资,也是提高自我修养的过程。从那些成功的价值投资者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往往是有道德感和纪律的人,也是能看透事物本质的人。他们对重要的事情明察秋毫,做好万全的准备,对控制不了的事情和无关紧要的事情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他们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上很成功,甚至在很多不同领域取得成功,而且也拥有快乐的生活方式。
古今中外,自然世界的物理规律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人化世界虽然变幻万千,但是人性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我们的世界由无数多个偶然性搭建而成,而偶然性中又隐含了必然性。所有的人和事物,都是普遍联系、互相影响的,没有一个人和一个事物是孤岛。所有的事件都是多因多果的,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抓住推动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同时为小概率事件做好准备。简单但最接近本质的做事方法,往往受制于人性最难做到,但最有效。
我们能观察到,所有伟大的公司都是“务实的理想主义者 ”。《基业长青》中写道:“利润是生存的必要条件,而且是达成更重要目的的手段,但对很多高瞻远瞩的公司而言,利润不是目的,利润就像人体需要的氧气、食物、水和血液一样,这些东西不是生命的目的。但是,没有它们,就没有生命。”利润之上的更高追求,在伟大的公司里,更是像“教派般的文化”那样被灌输。价值投资者,也应该是务实的理想主义者,通过终身学习来认知世界规律,通过尊重规律、运用常识、严守纪律和克服人性弱点来获得投资盈利。在投资盈利之上,价值投资者还有更高的追求。
价值投资是普世智慧的一个分支。各行各业的成功者,虽然出发的地点、路径和目的不同,但他们看到的都是同一个世界。
请支持我们,让我们可以支付服务器费用。
使用微信支付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