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页 | 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 看出人外, 插图修订第14版 | 阅读 ‧ 电子书库

同步阅读进度,多语言翻译,过滤屏幕蓝光,评论分享,更多完整功能,更好读书体验,试试 阅读 ‧ 电子书库

4.2 影响情绪表达的因素

大多数的人都很少表达情绪,至少很少在口头上表达。人们普遍能够自在地陈述事实,往往乐于表达他们的意见,但是难得透露他们感觉如何。为什么人们不能表达他们的情绪呢?让我们进一步看看一些理由。

性格

性格和我们经验与表达情绪的关联性日渐清晰,例如:外向性的人——即那些欢乐、乐观、乐于与人接触的人——比内向性的人更容易在日常生活中表达出正面的情绪,而神经质性格的人(指容易担心、焦虑、牵挂的人)比稳定性格者更容易在日常生活中表达出负面的情绪。这些性格特质有部分肇因于天性,心理学家运用核磁影像测量性格和大脑活动的关联性,发现高外向性格者面对正向刺激时会比低外向性格者出现更高的大脑活动;而高神经质性格者面对负向刺激时会比低神经质性格者出现更高的大脑活动。这类研究证实了我们的想法:有些人觉得水杯半满,有些人觉得水杯半空。

性格虽是不可忽视的力量,但还不至于全盘左右你的沟通满意度。试想一下"害羞",可以被看做是外向性格的相反面,内向性格者可以发展出舒适又有效的交友策略,例如互联网就提供沉默寡言的沟通者一条有效与外界接触的渠道,聊天室、即时通讯、电子邮件和网络约会都提供了没有压力的交友和联谊途径。

文化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在所有的文化中,相同的事件都会引发共通的情绪。吃蜗牛这件事可能让法国人食指大动,然而却可能让许多北美人面有难色。本书中,还会有许多类似的文化议题讨论。研究已经显示美国人和欧洲人对陌生人和危险情境的恐惧感可能更甚于日本人,而日本人对关系往来的忧虑更甚于美国人和欧洲人。文化也会决定哪一种情绪比较有价值。有一个研究发现,亚裔美人和香港华人比较认可"低强度正面情绪",例如"恬静",而欧裔美人则比较认可"高强度正面情绪",例如"兴奋"。在不同文化中的人,表达他们的感觉也有程度上的差异,例如,社会科学家们发现"处于较温暖气候地区的人,比居住在比较寒冷地带的人,更能感性地表达",这个想法已经获得支持。来自26个北半球国家的超过2900个回复者表示,在他们的国家里,南部人比北部人更能率真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影响情绪表达的最主要因素之一,是文化属于个人主义还是集体主义。集体主义文化的成员(例如日本和印度)重视他们"团体内"成员的和谐,而且,不允许有可能扰乱团体成员关系的任何负向情绪的表达。相反地,高度个人主义文化的成员(像美国和加拿大)可以很舒服地向他们身旁亲密的人透露自己的情绪。个人主义者和集体主义者处理团体外成员的情绪表达也有所不同,对于外人,集体主义者反而会相当坦白他们的负向情绪,个人主义者会隐藏负面情绪(如:厌恶)。这很容易看出,在表现的习惯上,会导致多么不同的沟通问题。例如,个人主义的北美人可能认为集体主义的亚洲人不够坦率,而亚洲人容易认为北美人是过度情感流露。

性别

即使是在共同的文化内,男人和女人在某些地方表达情绪的方式也很不一样。事实上,生理性别是侦测和解释情绪表达能力的最佳预测指标,比教育程度、科系领域、境外旅游量、文化相似性、种族等具备更好的预测力。例如,情绪表达的研究提出,不管是同文化或跨文化都可以发现,男性不善于表达,而女性则较善于表达。一群心理学家以图画的方式测试男人和女人回忆情绪,发现女人比男人多出10 至15 %的正确率,而且女人对于产生情绪刺激的反应强度明显大于男人。

情绪表达的研究认为这虽然形成了性别的刻版印象,但是似乎也符合了若干事实。同样一个团体中,女人比男人更有可能表达正向情绪(爱、喜欢、高兴和满足)和脆弱的感觉(包括害怕、悲伤、孤独和尴尬)。虽然男人可能会对他们心爱的女人敞开心胸,但是他们很少表达这些情绪,尤其是对他们的男性友人。相对地,男人却毫不犹豫地展现他们的勇敢与气概。在网络上,男性和女性对情绪表达的运用也有相同的差异,比如,女人比男人更可能使用情绪(比如这个符号":-)" )表达她们的感觉。第九章会讨论到男人为什么比较常用行动和活动来表达情感,而不是通过语言。

一个人的性别并非是影响情绪敏感度的唯一因素,第二个因素是沟通对象的性别。举例来说,男人对女人比男人对男人更可能表达感觉(特别是正向的)。当然,这些性别差异是统计上的平均,而且有许多男人和女人不适合这些量表。和对方的熟悉程度也会带来更强大的敏感度,比如说,交往中或结婚的伴侣会比陌生的两人更能辨认双方的情绪线索。

第三个影响因素是我们对于沟通对象的情绪敏感度,例如,约会中或已婚配偶明显地对于彼此情绪线索的辨识,要高过对于陌生人。同样地,来自相同文化背景的人,也比较容易辨识彼此的情绪,彼此关系密切的人会比关系疏远的人更常表达自己的情绪或面对对方的情绪,例如我们对热恋对象的情绪远远超过一般朋友——当然,不见得都是正面情绪,热恋关系所潜藏的负面或伤害性情绪超过其他类型的关系。

最后一个因素是在两人中的权力差异,权力较小的人会(或许是必须)学习觉察权力较大的人的信号。异性配对组的实验显示,"女人的直觉"应重新命名为"从属直觉"。不论是在同性配对或异性配对中——也就是说不考虑男女性别差异——都显示出了控制力较少的人更善于解读领导者的非语言信号。似乎权力结构更是支配情绪敏感度的因素。

社会习俗

试着听上两三天,计算一下真诚的情绪表达次数,你将发现情绪表达是稀有少见的行为。人们普遍能够自在的陈述事实,并且往往乐于表达他们的意见,但是他们难得透露他们的感觉。

人们通常习惯于直接分享正向的情绪,这并不令人意外,因为沟通者不愿意传递尴尬或威胁到别人"真相"的消息。历史学家为当代将表达生气为禁忌的习俗提供了详细的描述:相较于过去的世纪,今日的美国人几乎在所有的情境中都力求压抑"不愉快"的情绪,包括在子女教育、工作职场和个人的人际关系中。研究结果支持上述观点。一份对已婚夫妻的研究透露,伴侣会分享赞赏的感觉("我爱你")或给予面子("我很抱歉对你太大声")。他们也乐意袒露对第三者正向和负向的感觉("我喜欢弗雷德" "我在格劳利亚身旁是自在的")。相对地,夫妻却很少用口语表达出已经明显出现在脸部的情绪("我对你失望透了")或敌意("我对你抓狂")。社会规范甚至禁止太多正向的情绪表达。虽然一个小男生可以和父亲牵手,甚至对母亲拥抱或亲吻都没问题,但随着我们日渐长大,对朋友的情感表露越来越少,以至于即使是单纯的表达,像是"我爱你",在成人之间也很少耳闻。这只是因为我们对他人不用口语表达我们的感觉,并不代表我们完全不和他人沟通。

情绪表达受到许多社会规范的要求所影响,销售人员必须要对顾客展现笑容,不论顾客多么令人反感;老师和经理必须理性行事并且情绪控制得宜,而学生如果提出得体的问题会得到肯定,否则就会被道德劝说或要求礼貌。

自我坦露的不安

处在一个禁止情绪表达的社会中时,揭露情绪可能是一个冒险的行为。对父母、老板或老师来说,他们的生活已经建立起自信和确定的权威图像,可能很难开口说:"对不起,我错了。"一个忙于工作的人必须独立而不依赖他人,他可能对"我是孤单的,我需要你的友谊"感到难以启齿。此外,鼓起勇气分享类似这些情绪的人,仍然冒着面临不愉快结果的风险。有些人也许会将情感的表达误解为浪漫的邀约,而不确定的坦白可能会被解读为软弱的征兆。另一个风险是,坦承情绪或许会使别人有不舒服的感觉。

情绪感染力

文化规范和社会角色不是影响我们感觉的唯一因素。通过情绪感染力,我们的情绪也会受我们周遭的感觉影响,这个过程使情绪从一个人身上传递到另一个人身上。就像一个时事评论家所评述:"我们从另一个人身上接收感觉,好像是感染了某种社会病毒一样。"许多证据显示学生"接收"老师的感觉,而丈夫与妻子彼此情绪互相感染。大部分的人某种程度地承认情绪是会"感染"的,你可以毫不费力地想到一些例子。在一个安静的人身旁会让你感到较为平和,你原先开朗的心情或许会因为接触到一个满腹牢骚的人而转为阴霆。研究人员已经证实这个过程发生得很快,而且只要有一丝丝显著的信息即可。在一个研究中,两个自愿者完成一项确认他们情绪的调查,然后他们安静地坐下来,相视两分钟,很单纯地只是在等待研究人员回到这个房间。两分钟结束之后,他们将完成另一份清绪调查。一次又一次,这份报告指出较少表达情绪的伙伴,会有类似表达较多情绪伙伴的心情。假如一个沟通者的表达,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以如此少量的输人来塑造另一个人的情绪,那么我们可以很容易理解,情绪如何在更长的接触中产生更多的"感染"。只要几个月的时间,两个约会中的。情侣和大学室友的情绪反应就会很戏剧性地变得更为相似。

请支持我们,让我们可以支付服务器费用。
使用微信支付打赏


上一页 · 目录下一页


下载 · 书页 · 阅读 ‧ 电子书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