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页 | 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 看出人外, 插图修订第14版 | 阅读 ‧ 电子书库

同步阅读进度,多语言翻译,过滤屏幕蓝光,评论分享,更多完整功能,更好读书体验,试试 阅读 ‧ 电子书库

9.3 自我袒露之外的其他选择

虽然自我袒露在人际互动关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这并不是沟通中唯一可用的模式。想一想一些熟悉的两难情况吧,然后你就会了解为什么完全的诚实并不常是简单又理想的选择了:

一个刚认识你的人有兴趣与你成为朋友,他邀请你这个星期参加派对。你不忙,但你并不想去,你会怎么说?

你的老板问你觉得他的新柜子看起来如何,你觉得便宜又俗气,你会实话实说吗?

你和好友的配偶相互吸引,你们两个人决定绝对不能感情用事,也不会说出任何使你朋友觉得备受威胁的话。现在你的朋友问你是不是被他的配偶所吸引,你会说真话吗?

你从常拜访你家的亲戚那里收到了一份礼物,那是一幅又大又丑的画,你会如何来回应"你会将画挂在哪儿"这个问题?

这类情况特别突显出了一些充满虚伪的沟通议题。换句话说,我们的道德教育和一般想法使我们厌恶任何不真实的事物,伦理学家指出社会存在的基础是以诚实为根本。然而,虽然诚实是令人向往的原则,先前的例子却显示诚实可能会带来不愉快的结果,要能够在这些情境自我袒露显然非常困难,而使人不由自主地想要逃避。但像先前那样的例子,逃避也不见得总是可行的。研究和个人经验显示沟通者并非总是完全诚实,当他们发现自己处在一个诚实但不舒服的情况中时,会使用常见的四个自我袒露的替代品,它们是沉默、说谎、模棱两可和暗示,我们一个一个地仔细看一看这些替代品。

沉默

自我袒露之外的另一个选择是将自己的想法与感受保留在心中。你可以留心一下自己什么时候表达和什么时候不表达自己的意见,你可以通过这个纪录来了解你依赖沉默取代坦露的程度。你可能会发现保留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是你经常做的事情。

沉默可能是你与其他人沟通中最常见的方式。说出事情的全貌可能符合坦诚之道,但是却可能危害你、对方及你们双方的关系(请参阅前述自我祖露的风险所列内容)。

大多数心思细密的沟通者会选择保持沉默,而不是莽撞地一吐为快说"你看起来糟透了"或者"你太多话了"。社会科学家发现人们经常在"以省略说谎"和"对事实说谎"之间游走,而沉默以对(省略重点)通常比全盘托出(据实以告)轻松一点。

说谎

对我们许多人而言,说谎宛如道德上的伤痕。但是谎言确实存在于社会中,虽然说谎使得一个完全无知的受害者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另一种不诚实——"白色谎言",通常不被视为完全不道德。白色谎言被定义为(至少说的人认为)没有恶意或是有帮助的谎话。白色谎言相当普遍,一个研究曾经持续追踪130个个体每天对话内容的诚实情况,结果只有38.5%的内容被证明是完全诚实的。在另一个实验中,受试者记录他们两天的谈话内容之后计算他们欺骗的程度,平均说谎的比率是每10分钟的谈话就会出现三次谎言。

说谎的理由 什么理由使人们说出虚伪不实的话?当研究中的个案被要求列出一个又一个隐藏和扭曲的事实时,发现了五个主要的理由:

1.保住面子:超过一半以上的谎言是为了防止尴尬,这类的谎言被赋予了大家认同的标签:"圆通",并且被使用在"诚实会不仁慈,或不诚实却仁慈"的情况下。有时留住面子的谎言是留住接受者的面子,当一个派对中有人跟你打招呼时,你可能为了使他免于被你忘记的尴尬场面而假装认识他。有时候,谎言保护说话的人不至蒙羞。例如,你会掩盖你的错误而归罪于外力:你没收到支票吗?那一定是在邮寄过程中遗失了。

2.避免紧张和冲突:有时候说些小谎来避免大冲突是值得的。举例来说,你也许会说你没有因朋友的玩笑而生气,以避免你表达愤怒所引发的麻烦。通常用不诚实的方式解释你的行为比起诚实地让问题恶化容易多了。你或许会用"我不是生你的气,只是我今天真的蛮倒霉的"之类的话来解释你明显的愤怒。

3.掌控社交反应:有时我们说谎是为了使每天的关系运作顺利。举例来说,你也许会假装很荣幸见到每个你根本不喜欢的人,或是假装对一同共进晚餐伙伴的故事感兴趣,使社交事件顺利点度过。孩子们通常不了解这种技术,对这类社交语言不感兴趣,而这是常让父母亲尴尬的原因。

4.增进或减少关系:有些谎言被设计来使关系成长:"你要到市中心吗?我正要往那里去,我可以送你一程吗?"在一项研究中,多数的大学生(含男性和女性)会用说谎来增加他们与某个吸引人的同伴约会的机会。他们的夸张和不真诚包括了很多方面,包含他们对爱情的观点,个人的特质、收人,过去的人际关系、工作技能和聪明才智,等等,这使得他们可以和吸引他们的同伴更加相似。

有时我们会说谎来减少与他人的互动:"我必须要走了,我要准备明天的考试。"有些时候,人们会用谎言来彻底结束关系:"你很好,但我还不想定下来。"

5.得到权力:有时我们会依靠说谎来使情况在我们控制之中。通过表示你很忙没有空来拒绝已经迫在眉睫才来预定的邀约,是一种可把自己放在重要位置上的方法。因为说谎而得到自信的感觉即使是有很好的理由,也都落入到为得到权力而说谎的类型中。

这五种类型并不是说谎的唯一分类方式。表9-2所列的分类法比较复杂并且会涵盖一些无法适用于简单架构的谎言。

许多人认为白色谎言是为受害者的利益而说的,早先的研究提出多数受试者认为这类谎言是"正确应该做的事",其他的研究则不以这种奉承讨好的角度进行描述,而认为最大的利益来自于说谎。一个研究发现三分之二以上的说谎者都是基于"自私的理由"。在被记录下来的322个谎言中,75.8%是对说谎者有利的,低于22%对听话的人有利,而只有少于2.5%对于第三者有利。

说谎的影响 被人发现你说谎会有什么结果呢?在人际互动关系中这种发现会带来很大伤害。当我们和他人更亲近时,我们对于他们诚实的期待也会变高。毕竟,发现你原来被骗了会使得你不只重新定义你刚刚才拆穿的谎言,还会开始重新考量许多之前视为理所当然的信息。上个星期的恭维是真诚的吗?是你的笑话真的好笑,还是他的笑其实是装出来的呢?其他人对你的关心就像他所说的一样吗?

事实上研究已显示,谎言的确会威胁到关系——虽然并非所有的谎言都会破坏关系。研究认为,说谎者的动机是否为对方所接受会造成关键性的不同。如果说谎是为了谋取说谎者个人的私利,这种谎言会被视为侵犯,相反的,假如说谎似乎是为了顾全对方的感受,获得谅解的机会就会提升。

沮丧和背叛的感觉是最严重的。在关系紧张与否、话题的重要性或对他人不能完全诚实有怀疑这三个因素中,话题重要性是对关系危机最重要的因素。我们会妥善处理"无关痛痒"的谎言,但涉及"身家名誉"的谎言具有严重的威胁性,就必须严阵以待了。事实上,严重的欺骗会导致关系的终结,一个研究显示超过三分之二的受试者称他们是因为发现对方说谎而结束关系的。尤有甚者,他们认为分手的肇因就在于说谎。

模棱两可

说谎并不是自我袒露唯一的替代方式。当面对说谎还是说一个令人不愉快的真相的选择时,沟通者常常会选择模棱两可。就如第五章所说的,模棱两可的语言会有两个以上貌似真实的意义。有时候人们并不是故意散发模棱两可的信息来造成困惑,"我会在宿舍等你"这种说法也许对说话者来说是很清楚的,但是听的人仍有可能找错地方。但有些时候,我们是故意暖昧不明。举例来说,当一个朋友问你对十分怪异的服装有何看法时,也许你会说:"这一类服装真的不怎么常见!"除此之外,你可能很生气而无法接受朋友的道歉,但是又不想表现出自己很小心眼,你就会说:"别提了!"下面是一种幽默的方式,借由模棱两可来回应某个雇主对一个不够格的求职者的询问,向对方提供模糊的信息:

对一个懒惰的人:"你很幸运啊。"

对一个没有天分的人:"我没有资格给予你任何对他的推荐。"

对一个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雇用的人:"别浪费任何时间了(快点雇佣他吧/根本别理他)! "

考虑一下,当处在你并不希望的两难情况中时你会说些什么?就像我们之前提到那幅不太好看的画,当送礼物的人问你你对其感觉如何时,你会怎么回应?一方面,你必须在说谎和诚实中做选择;另一方面,你也可以选择明确或暖昧不明的回答。图9-7 呈现了这些选择。

▲使接受者免于尴尬的伤害。举例来说,对不感兴趣的邀约,是断然地说"不"还是说"我已经有其他计划"——即使那些计划只是待在家里或看电视?后者显然会仁慈许多。

▲为发送和接受信息的双方保留面子。因为模棱两可比起冷漠困难的事实更容易被接受。这可以使说话者免于罪恶感,在良知上也较少有负担。虽然"我从来没有尝过这样的菜"听起来很不准确,但你真的愿意说"这道菜尝起来真糟糕"吗?如果你不愿意说谎,模棱两可可以成为说谎的替代方式。

沟通研究者桑德拉·梅斯(Sandra Metts)和她的同事曾做过一份研究,研究显示了模棱两可是如何在困境中让人留住面子的。他们询问了数百名大学生当面临不想要的性邀请,而这些性邀请是来自那些对他们而言很重要的人——如亲密的朋友、期待中的约会对象、已经交往中的伴侣——时,他们会如何拒绝。多数的学生会选择一个圆滑得体的回应:"我不认为我准备好现在要这么做。"这比起直接说"你并没有对我产生性吸引力"更容易留住面子并且让人舒服。这种圆融得体的反应一看就是要表示低调带过,不至于鲁直到令人尴尬甚至于羞辱他人。

▲为说谎提供一个替代方式。假如一个有可能在将来会成为你的老板的人在面谈时问你关于你成绩的事,你也许会出于稳妥说"上个学期,我的平均成绩是B " ,虽然也许你的整体成绩比较接近C 。这并不是完整的回答,但是它的确是真实的。有一个研究团队曾经提出:"模棱两可并不算是不诚实的信息,也不算是明确的事实,但当两者你都想要回避的时候,就会谨慎地使用这种替代方式"。

明白了这些好处之后,许多人常常选择模棱两可就并不令人惊讶。在一个研究中,受试者需要在以下情况中选择:说谎以留住面子,说出残忍的实话,或者模棱两可。只有6%的人选择说谎话,只有3%-4%的人选择有伤害性的真实状况。另一方面,超过90%的人选择模棱两可。如果可以选择的话,他们喜欢模棱两可中的实话,并且喜欢有技巧的诚实。

暗示

暗示其实比模棱两可更为直接。这是因为模棱两可的说法,不需要注意他人的行为改变,但是暗示的确需要从他人得到好的回应。

直接陈述

我太忙了,实在拨不出时间

请不要在这里吸烟,因为这会影响我。

我想邀请你一起共进午餐,但我不想冒着被你拒绝的危险。

保留面子的暗示

我知道你很忙,也许该让你先和你沟通。去忙你的事情,免得打扰到你。

这里好像是不准吸烟的。

嗯,快到中午用餐时间了,你有没有去过街角那家新开的意大利餐厅呢?

暗示所带来的价值可以解释为什么当沟通者传递一些可能令人尴尬的信息时,喜欢不直接的方式甚于完全的袒露。成功的暗示有赖于他人有能力接收到没被表达的信息。你隐含的谈话也许会和一个不敏感的接受者或性格直接的人擦身而过。但是,如果直接传递信息的代价太高,你也因此可以远离风险。

回进的伦理议题

人们为何选择暗示、模棱两可和白色谎言而非自我袒露是不难理解的。这些策略提供了一个管理困境的方式,这为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提供了容易的选择。根据这样的想法,成功的说谎者、模棱两可者和暗示者,都可被视为拥有某种沟通能力。相反的,当诚实才是正确的方式——虽然有点痛苦——在这样的情况下,逃避者就会被视为是缺乏能力或是缺乏诚实来有效掌控情势的人。

暗示、白色谎言和模棱两可都是自我袒露的替代品吗?在这几页的案例似乎在回答"是的",许多社会科学家和哲学家也认同这样的想法。真正需要被评价的是说谎者说谎动机的道德问题,而不是谎言本身需要被质疑。当然,也有人质问:说谎所带来的代价值得吗?

另外,对所谓可容许谎言进行调查时发现,事实上许多人就算知道对方是在说谎也会接受,而不是去挑战他们。在某些情况下,隐瞒真相被视为比毫不留情的诚实更合适的行为。举例来说,以下就有一些就算我们知道并不真实也不会去挑战陈述的情况:

▲当我们预期他人会扯点小谎的时候。(你仍然将聆听朋友或亲戚们的离奇故事当作消遣娱乐,就算你知道他们在夸大其词。)

▲当谎对彼此都有利的时候。(一位逐利的同事也许会与你取得双赢。)

▲当谎言帮助我们免于尴尬的场面时。(你向主人保证这顿饭真是美味,虽然实际上可以说难以下咽。)

▲当谎言帮助我们避免和令人不愉快的真相正面冲突时。(一家人表现的若无其事,其实他们知道家人之中有一个酗酒者。)

▲当我们要求他人说谎时。(一个同伴告诉另一个:"假如你从未对我有过信心,那么请不要让我知道吧。")

我们刻意说明这些事实,也许是要探讨一下是这类迂回的信息是否真的是接受者有兴趣的?而这类的回避方式是应对所面临的情况唯一或最好的方式吗?

请支持我们,让我们可以支付服务器费用。
使用微信支付打赏


上一页 · 目录下一页


下载 · 书页 · 阅读 ‧ 电子书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