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学习新知识前先激活既有的知识网络
每个运动员在比赛之前都需要热身,在进行主动阅读前,我们的脑细胞也同样需要这样一个准备过程。在此之前,我首先要向大家介绍一下大脑存储信息的两大规律。
接下来,你将学习到如何将这两条规律运用到实际的阅读当中。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第一条规律是:要想记住一条信息,必须将其与既有的知识网络结合在一起。否则,再多的信息也只能在我们的脑海里毫无章法地飘来飘去,用在学习上的时间也就白白浪费了。
第一阶段02章图1- 1图1-8脑神经示意图
图1-8脑神经示意图
这个规律归根结底还是来源于人脑运作的规律。
每个人的大脑都有上千亿个神经元,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脑细胞。其中每个神经元上都有上万个神经树突,与其他细胞相连。至于脑细胞之间究竟是如何沟通、如何协同完成复杂的思维过程的则是极为复杂的生物过程,科学家至今仍未能给出透彻的分析。
虽然这些脑细胞的数量极其庞大,但一个人的思维能力与神经元的绝对数并无直接的关系。
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反而是神经元之间连接的密集程度。可以说,人体哪个器官的神经网络最密集,哪个器官就最聪明。而如果某个部位只有很少的神经联系,那就说明神经反射的途径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神经无法足够高效地传导信息。
最值得一提的是,新的神经联系只能建立在既有网络的基础上,凭空长出一个孤立的神经元是不可能的。
为了更加形象地说明这个问题,还请大家先来看一看图1–9。
人脑中的神经联系就好比蜘蛛网上的丝线。每接收到一条新的信息,就相当于蜘蛛又织出了一条新的丝线。而且,与神经元的生长规律一样,新的丝线同样必须连接在既有的网上。
如果没有固定在既有的网上,显然刚织好的丝线就会随风飘走。
第一阶段02章图1- 2-图1-9蜘蛛网是不完全对称的
图1-9蜘蛛网是不完全对称的
蜘蛛网都不是完全对称的,我们的知识网络也同样如此。
织得密密麻麻的地方相当于我们相对熟悉的领域,说明我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具体的知识,在那个特定领域的知识最丰富,处理问题的能力也最强。
这些部分可以是每个人的专长,也可能是一个长期的兴趣。有了较多的基础知识,既有的可供连接的基数就更大,我们在这些领域就能够更加轻松地学习新知识,并且将其结合到既有的知识网络当中。
与之相反,织得疏松一些的地方代表着我们在这个领域的知识仍有较大的漏洞,甚至连最基本的常识都尚未掌握。
这种情况的出现,多半是因为这部分知识和我们的学习或工作的关联不大,或者是我们对该领域毫无兴趣。
由于已有的丝线实在少得可怜,那么就算我们阅读了大量新知识,也很难找到落脚点,将其固定于既有的知识网络上。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每涉足一个新的领域,都会感觉尤其困难、力不从心。
知识普及
知识—学习时间曲线
在图1–10这张知识与学习时间曲线图中,我们看到的是一条类似幂函数图像的圆滑曲线。这就是俗话说的“万事开头难”。
在达到一定的学习时间以前,我们既有的知识网络还十分稀疏,所以新知识很难找到落脚的地方,知识储备的上升曲线非常平缓。我们必须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在一个全新的领域获取必要的基础知识,并逐渐了解其全貌。在起步阶段,我们虽然也会读到很多知识点,但想要记住这些细枝末节的内容却往往十分困难。
可是随着学习时间的增多,一旦我们掌握了基本的知识,吸收新知识的效率就会越来越高,我们在这个特定领域的学习才算踏上正轨了。
第一阶段02章图1- 3-图1-10知识-学习时间曲线
图1-10知识-学习时间曲线
这个过程就好像滚雪球,滚得越大,滚起来就越轻松。
因此,每当接触一个新领域的时候,从易到难,科学安排学习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与其从头开始就纠结于细节问题,倒不如从整体下手,由宏观至微观逐步深入学习。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道理,我们重新回到拼拼图的例子上去。
一旦拼好了四条边,我们就应该寻找整幅图案中最容易拼的部分。图片的主体拼好了,剩下的较为困难的背景部分也就变得相对容易了。
所以说,在遇到阅读难点的时候,我们不妨暂且跳过,等到通读一遍掌握了基础知识之后,再回过头来仔细研读,原本像天书一样的内容我们再理解起来就会有茅塞顿开之感,用很短的时间稍加思考就可以理解了。
再比如一个直观易懂的例子:盖房子先得打好地基,这个道理连3岁小孩都懂,如果第一层还没盖好,就急急忙忙想要加盖屋顶,那结果肯定很糟。
在宏观定位的步骤,我们已经通过设计和制作视觉卡片梳理出了整个学科领域的脉络,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重要基础。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也应该像管理电脑里的文件一样管理自己大脑里的信息。试想一下,如果你在用电脑的时候毫无章法,每个新建的文件都随便乱放,那么下次想找到它,就真让人头疼了。
可是一到人脑记忆上,我们却往往忘记条理的重要性。
电脑至少还有搜索功能,只要你能隐约记起文件里的某几个关键词,点几下鼠标就大功告成了。可我们的大脑却是完全依赖于条理来管理信息的。
因此,视觉卡片恰恰是一种大多数人都懒得去做但实际上却十分有效的学习方法。在接下来的第二阶段,我们还会更加详细地讲解相关的技巧。
要想更好地记忆新的信息,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出发,那就是我们之前提到过的知识网络。一旦我们在接收新信息的时候就第一时间将其与自己既有的知识网络结合在一起,这根新的丝线就能更加牢固地停留在我们的长期记忆中。
当然,要想做到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自己既有的知识网络,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哪些领域已经编织了哪些丝线,哪个部分的网络较为密集,哪个部分比较薄弱,急需填充新的知识。
这个从整体上盘点现有“库存”的做法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的知识架构,更能从一个侧面激活整个知识网络,为将要阅读的内容腾出足够的存储空间。这种方法就相当于在自己的大脑里建立高效有序的文件夹系统。
等到在第四阶段调用信息的时候,所需信息自然信手拈来了。这就好比你大脑里的磁盘碎片少了,信息的完整度提高了。
相信大家都曾经使用过Windows系统自带的磁盘碎片整理工具,这个软件的工作原理就是从整个硬盘里搜索出相关度较高的文件,然后将其重新整理,储存在相近的位置上。
这样一来,日后读取数据时,电脑的速度自然就提高了。只可惜人脑还没有进化出这种功能。所以,我们在读入信息的同时就要格外注重信息的关联性,把正确的信息用正确的方法存储在正确的位置上。
此外,我们还要在正式开始学习之前,稍微花上一点时间,激活自己既有的知识网络,好让稍后的学习更加轻松,记忆更加牢固。
知识普及
平台期意味着什么?
我还想向大家介绍另一个关于学习的曲线,它代表的是能力与练习时间之间的关系。
与上一条曲线不同,从图1–11中,我们看到的并不是一条圆滑向上的曲线。我们的能力会经历一个又一个不规律的平台期,必须经过一段时间,才会突然向上跳一个台阶。
这种能力发展的模式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例如学习一种新的乐器或是练习一种新的体育项目时,都会出现类似的情况。
此外,大家即将在本书中学到的视觉阅读、制作视觉卡片以及各种记忆技巧也属于这类能力。
第一阶段02章图1- 4-图1-11能力一练习时间曲线
图1-11能力一练习时间曲线
就以学钢琴为例吧。上完前几节课,你终于可以弹出旋律了,或许还学会了弹奏第一首简单的儿歌,这说明你已经实现了零的突破,登上了第一个台阶。接下来,你迫不及待地想要尝试难度更大的曲子,可手指却偏偏不听话,怎么弹都弹不好。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你的能力还停留在第一个台阶上,并且正在像蜗牛一样慢慢地向前挪动。
不管是学习一种新的乐器、新的体育项目还是新的阅读技巧,飞跃本身都不是重点。
最难熬却最关键的其实是在同一个水平层次上停滞不前的那段时间,也就是所谓的平台期。我们会逐渐感到灰心丧气,抱怨自己的努力没有换来应得的回报,要是平台期的持续时间太长,我们甚至会彻底失去动力,半途而废,不了了之。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那么多人都曾经试图学习一门乐器,但能够真蔗持到底的却少之又少。
所以,我在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这个痛苦的过程。我们必须认识到,尽管我们在主观上会觉得自己毫无进步,但平台期却正是大脑建立新的神经联系的过程。我们之所以尚未感觉到切实的变化,是因为大脑还在进行下一步的隐性工作,那就是生物学上所说的“包鞘”。
每当脑细胞,也就是神经元之间建立了新的连接,其表面就需要生成一种新的叫做髓磷脂的物质。
形象地说就是光有裸露的电线还不成,必须再裹上一层绝缘橡胶,才能正常使用。必须等到这个生物过程结束了,大脑才能获得一条崭新的思维路径,我们的能力才能再上一个台阶。
因此,当你下次感觉自己又开始停止进步时,就请回想一下我上面所说的这个生理过程。
暂时看不到进步恰恰说明你的大脑正代替你完成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帮助你完成量的积累,很快你就会突然感受到质的飞跃。
你会发现,了解事物背后的运作原理是一种非常美妙的体验,仿佛给自己找到了一个合情合理的交代,进而能够心甘情愿地接受整个等待的过程。
每个人从头开始学习一项新的技能时,都必须经历这样四个阶段:
1、不知己不能;
2、知己不能之;
3、知己已能之;
4、不知己能之。
第一阶段02章图1- 5-图1-12学习的四个阶段
图1-12学习的四个阶段
以开车为例。
刚出生的婴儿显然还不具备开车的能力,可正是因为他们还没到琢磨这件事情的年龄,所以不会开车既不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不便,也不会使他们产生任何心理上的不安。
这就是第一阶段的特征,虽无能力,却也尚未萌生明确的意识,即“不知己不能”。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总有一天会发现:为什么别人都会开车,而我却不会呢?
一旦提出了这个问题,我们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意识到自己某种能力的缺乏,即“知己不能之”。
由于我们已经体会到了不会开车的种种不便,而且因此感到不安,所以我们理所当然会主动采取措施改变现状。
刚高中毕业的女生或许会缠着爸爸带自己去找个空旷的地方练车,爸爸或许会让她去驾校学习。
不管通过哪种途径,重点是我们已经迈出了第一步,找到机会开始学习这种新的技能了。
这就是第三个阶段:有能力,也意识到了,即“知己已能之”。
在这个阶段,我们明明已经学会了所有操作,背熟了所有的交规,可每次把手放在方向盘上的时候,心里还是难免会有点紧张。
我们必须时刻留心手部动作和脚下换挡的配合,遇到比较复杂的路况也会略微有点犯怵。总而言之,我们必须把自己的系统内存全部用在开车上面,根本顾不上别的事情。
直到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自己再也不用盯着倒车镜了,拐弯变线时不会老是急着打转向灯了,离合换挡、停车起步也已习惯成自然了。
我们的大脑终于可以放松下来,一边开车一边听听音乐。这就说明我们已经达到了最后一个阶段:意识不到自己有能力,即“不知己能之”。
在学习技巧这一领域,我们的能力发展也同样遵循这种自然的发展规律。
所以,大脑存储信息的第二大规律是:只要我们不断练习,总有一天这种新的技能会习惯成自然,变成我们潜意识下的行为方式。
这时,尽管我们不再刻意关注某个特定的技巧,我们的大脑也会在潜意识里指挥相关的器官照常完成任务。
我们的大脑就会拥有更多空闲的空间,可以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到学习上。
本书里的绝大多数练习都是在这个基础上设计出来的,这个训练方法能够让大家在不知不觉中将新的学习技巧转化成潜意识下操作的能力。
当你完成了整本书的训练以后,一整套最科学的学习流程就已经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里了,你完全意识不到技巧的存在,就可以集中精力理解与吸收新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