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十行的“3–2–1练习”

经过了第一天和第二天的适应期,现在就让我们开始提高阅读能力的最重要的练习之一吧。在过去几年里,我翻阅了所有关于阅读技巧的书籍,几乎参加了市面上所有这方面的培训课程,并且逐一试验了这些方法实际的效果和可行性。

在我看来,使用其中大部分方法都只是在浪费时间,无法真正让读者更好地理解阅读内容或提高阅读速度。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以下这个练习却是我在总结了各种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视觉卡片设计的练习,能够为你进行高效阅读奠定很好的基础。事不宜迟,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个练习的具体内容吧。

首先,请大家拿出自己的“练习书”,找出一个从未读过的段落,使用阅读辅助且在保证理解的前提下连续阅读3分钟。3分钟过后,标记出自己的阅读进度。

请注意,在进行这个步骤的时候,请大家用自己现有的阅读速度,无须刻意关注速度快慢。然后,请大家重新回到这个段落的开头,开始阅读第二遍。

这次,你必须在两分钟而不是3分钟的时间内完成同样篇幅的阅读任务。

所以,大家必须相应地加快阅读辅助工具的移动速度。

万一你没有达到练习的要求,不能在两分钟的限定时间里读到上次的标记处,就请从头开始,重复这个步骤,直到顺利完成为止。

反复几次以后,你自然就会知道自己的阅读辅助工具究竟要移动多快,才能按时完成任务。

最后,你还需要第三阅读这个段落。这一遍的阅读目标是在一分钟的时间里阅读同样篇幅的内容。与第一遍阅读相比,你此时的阅读速度已经是原来的3倍了,你的指尖也必须移动得越来越快。

刚开始练习的时候,你或许会觉得跟不上节奏,指尖只是在纸上滑来滑去,而你却什么都看不进去。

但是,你的指尖还是要尽量一行接一行地引导视线,不能因为速度快而马虎。不过话又说回来,万一你发现自己不小心漏读了一行,也不是什么太糟糕的事情。

只要尽量避免干扰,继续用正确的方法读下去就可以了。

跟第二遍阅读一样,如果你不能在一分钟内完成任务的话,就请不断重复这一过程。而且,由于这是最后一个步骤的练习,难度自然也最高,读了几次都无法达到要求是再正常不过的。

总而言之,我们之所以需要练习,就是因为我们现在还没达到相应的水平。要是已经能够轻轻松松地完成任务,就没有必要练习了。

随着练习次数的不断增多,你的阅读能力也会在未来几天的时间里获得明显的进步,你会发现,自己已经不需要用手指从头到尾滑过每一行了,有时候甚至只需要滑过每行的中间部分即可。

这意味着,你已经对“3–2–1练习”驾轻就熟了!

在第二遍和第三遍阅读的过程中,你的实际阅读速度已经远远超出你既有的速度了。

可是,这并不意味着你已经掌握了相应的阅读技巧。因为,这种速度是我们通蛊时的方法人为制造出来的。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你要做的就是巩固新掌握的阅读速度。大多数人在刚开始练习时都会觉得理解效果明显不如平时。

尽管文章内容在后几遍阅读时已不再陌生,但阅读速度毕竟是突然加快了那么多,一时间不适应是很正常的。

这个练习的重点在于速度,所以理解是次要的。只要大家在练习以外的阅读中以理解为主,就不会有任何问题。

如果你始终担心这种突然加快速度的做法会影响理解水平,那你可以试着先完整地做一两次练习,然后在一分钟左右的时间里,用你觉得舒服的不影响理解的速度再阅读一遍,你会发现,尽管自己在这遍阅读时完全没有关注速度,但实际速度也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理解水平不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有所提高了。

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这个神奇的练习既能够帮助我们加快速度,又能在我们不知不觉中促进理解呢?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来看一个著名的实验。

假设一个人正在高速公路上开车,速度一直保持在每小时180公里左右。

一个小时之后,我们把转速表遮起来,让他找个出口驶离高速公路,并且试着把驾驶速度降到每小时50公里。

几分钟后看看转速表,我们就会发现,汽车的实际速度在每小时80~100公里之间,远不止每小时50公里。这就是所谓的“高速公路效应”

经过一段时间的快速驾驶,我们的大脑和感官就会产生惯性,在无形中提高了主观判断快慢的基准。

也就是说,即使一个人平时连每小时100公里的驾驶速度都达不到,但经过一小时180公里的高速驾驶后,大脑就会找到新的判断基准。

这时猛地减慢速度,大脑就会自动把每小时100公里定义为低速。

对于我们的阅读训练来说,这个心理错觉效应是非常有意义的。

我们可以有意加快速度来提高大脑判断阅读速度的基准线,从而养成新的习惯。

“3–2–1练习”的原理就是要利用我们大脑的这种错觉,通过越来越短的阅读时间人为制造出“高速公路效应”,让大脑在这个过程中逐渐适应越来越快的阅读速度。当你此后以充分理解为前提阅读时,你的大脑对速度的感知就有了一个新的基准,使你在不知不觉中达到更快的速度,而且不会感到任何压力。

当你在每天的训练时间之外阅读其他书籍时,你自然不需要刻意加快速度。只要用自己感觉舒服的速度一边阅读一边理解就可以了。

你完全不用担心自己在加快速度之后会影响理解程度,因为你此时的阅读始终是以理解为前提的。

可是,神奇之处在于,尽管如此,你实际的阅读速度也会比原来的提高许多。随着训练的深入,你甚至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读入语义单元的习惯,进一步促进自己对文章内容的深层理解和记忆。

在这里,我还想再强调一次,我们在这一阶段练习时的重点是速度,要在规定的时间里读完一定的篇幅,而不是理解。

因为要想掌握新的阅读技巧,首先我们必须超越自己现有的阅读水平。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勇敢地迈出自己现有的舒适区。

离开自己的舒适区,一方面意味着在大脑中建立新的神经联系,另一方面意味着让大脑建立新的神经联系,也就是掌握新的技巧。

每次离开原有的舒适区,都是一次学习新知识的旅程。

对于许多人来说,所谓的舒适区就是喝着啤酒吃着薯片,坐在沙发上看电视。但如果想变健康,想减肥,就必须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每天慢跑半小时。

想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学习能力,道理也一样。

借助这个练习,我们在短时间内把自己的阅读速度提高了3倍,这样一来,我们就从现有的舒适区向外迈出了一大步。

在这个过程中脑神经之间建立了新的联系,我们同时学会了一种新的知识或技能。随着重复的次数越来越多,原本刻意为之的动作就会习惯成自然。

因此,我们之前提到的潜意识之操作能力就相当于舒适区扩大了整整一圈。原本位于舒适区以外的活动,现在就已经属于舒适区内的习惯了。

这也意味着我们已经可以在不知不觉中用更快的速度阅读了。

阅读 ‧ 电子书库

第一阶段03章图1- 10图1-24舒适区示图

图1-24舒适区示图

阅读 ‧ 电子书库

第一阶段03章图1- 11图1-25舒适区扩大示意图

图1-25舒适区扩大示意图

在进行“3–2–1练习”的过程中,大家完全不需要刻意地在一次定焦的时间里读入尽可能多的字词。

因为只要你加快指尖的移动速度,就自然没有足够的时间来逐字阅读,你的眼睛也会自动调整节奏,用更少的定焦次数来读入整行文字信息。在这个练习里,你实际上是在引导自己的大脑在每次定焦时读入更多的字词。

而识别和划分语义单元这一任务,大脑自然会自己想办法解决,你需要做的只是相信它与生俱来的强大功能。

通过这个练习,你的双眼每次定焦、读入信息的时间也会缩短。前文我们已经解释过,双眼只需要几分之一秒的时间就可以读入文字信息。

如果你还不确定,就请把自己的视线暂时从书本上移开,稍微环顾一下四周。你会发现,自己在这短短的时间里获取的信息总量简直多得让人难以置信。

那么,为什么一看书就不一样了呢?

为什么我们总要盯着同一个句子看上半天呢?其实,这应归咎于我们对眼睛阅读机制的错误理解。

我们总是以为,自己之所以无法理解刚读过的一段文字信息,是因为没看清楚,但实际上,我们的双眼仅仅是一个输入设备,处理视觉信息完全是大脑的任务。

只要我们的双眼已经落在了需要读入的文字上,那么不到一秒钟的时间,这些信息就完全进入我们的大脑了。

在此之后,哪怕我们盯着同一个地方再看上半个小时,也不会对理解产生任何帮助。因此,与其傻乎乎地盯着书本发呆,还不如闭上眼睛,靠在椅背上,好好回想一下刚才读到的内容,以激活自己的右脑,把这些文字信息转换成图像信息。

你会发现,这种看似偷懒的做法反而更有效,也没那么累人。

尤其当你为了准备考试而阅读专业书籍的时候,就更要给自己的大脑留出充足的时间来处理读到的信息。

在这种情况下,速度就是其次了。只有当我们顺利地把读到的内容转化成自己的知识,才算是真正完成了阅读任务。

这个步骤的具体做法,你会在第三阶段学到。

到那时,你已经完成了足够的练习,可以在每次眼睛定焦的时候按照语义单元来读入信息了,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整体阅读速度都会得到显著的提高。

不过,需要特别提醒大家注意的是,以此节省出来的时间,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囫囵吞枣、盲目地阅读更多的书籍。

正确的做法是,利用这些时间来进行深层思考,更加主动、积极地调动自己的大脑思考读到的新信息。

当遇到复杂难懂的段落时,就更要暂停一下,调动自己既有的知识网络来帮助理解和吸收新信息。

从本书学到的新的阅读技巧,足够为你赢得充分的时间来完成这一至关重要的步骤。

相信大家都希望自己可以达到这种水平。

那么,请大家在接下来的一周里每天都抽出足够的时间来完成“3–2–1练习”,具体的练习次数当然是越多越好。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练得越勤,你的阅读能力进步得就越快。

根据我对培训班学员的观察,很少有人会因为练习时间不足而抱怨进度太慢。因为我们一般只需要练习几次,就已经可以达到惊人的效果,由此节省出来的时间已经足够我们完成每天所需的练习了。

每天练习完毕以后,请大家在侧重理解的前提下继续阅读一分钟,然后估算出自己当天的阅读速度,填在下面的空白图表中。

从今天开始,你要坚持记录这些数值。

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你可以把每次的点都连在一起,得到一条完整的曲线。这样一来,你就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自己的进步过程了。

当然,在这张表上也会出现平台期的情况。不用担心,只要坚持练习,不久就可以体验下一次突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