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心流效应
匈牙利籍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米哈里•绍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szentmihalyi)曾经进过一项长期研究,试图找出让人进入这种特殊状态的关键因素,以及处于这种理想状态的人的共同点。经过多年的高强度研究,他终于发现了对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并且将其命名为“心流”(Flow)。
米哈里教授的硏究结果指出,当我们从事日常工作时,基本上无法进人心流状态。我们会觉得缺乏桃战,甚至百无聊赖。因此,引发心流效应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工作任务的挑战性。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当然,挑战的大小也必须与我们的实际能力相符,否则我们就会感到力不从心,陷入巨大的压力之中,同样无法进入心流状态。
第二阶段03章图2- 1图2-8心流状态的出现与挑战和能力之间的关系
图2-8心流状态的出现与挑战和能力之间的关系
假设你现在刚开始学习冲浪。练习的海湾没有安全防护措施,风力较弱,大概在3级左右。
由于你在冲浪这一特定领域的技巧和能力还很有限,所以适当的保护和风平浪静的海面都会让你感觉舒适,你在练习时也能体会到一定的乐趣。或者可以说,你正处干心流状态中。
突然,你心血来潮,想要挑战一下自己,于是鼓起勇气往更远更深的海面划去,海面上的风一下到了6级左右,你每次试图站起来都被海浪卷回水里,你很快就筋疲力尽了,无法再把风帆从水里拉起来了。
不用多说,这种状况对你这样的新手来说显然难以应付,你逐渐认识到了能力与挑战之间的巨大落差。海浪越来越高,水流裹着你的身体和风帆不断地往远处飘去,慢慢地,你连岸边都看不见了。
这时,你感受到的不仅是巨大的压力,甚至还有恐惧和惊慌。你的心理状态进入图2-8中左上方的区域,当然,我们也可以反过来假设你是一位专业的冲浪运动员。对于你这样一位高手來说,3级的风力根本就不值得下水。
如此“风平浪静”的海面只会比你感觉无聊,还不如舒舒服服地躺在沙难上哂太阳呢。
米哈里教授认识到了这种因果关系以后,就大胆认定,只要个人的能力符合客观挑战的程度,任何一个人在从事任何一项活动时都有可能进入理想的心流状态。
在这种状态中,我们可以完全投入手头的工作,精力也会很集中,不会受到任何外界因素的干扰,并从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
由此可见,学习的过程也不一定是一种折磨。只要我们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选择合适的学习任务,就完全可以做到快乐地学习。
在运用一般的学习方法时,我们往往会面对过多、过于复杂的学习内容,它们会给我们造成压力,让我们感觉自己无法胜任手头的工作,而彻底失去努力的动力。
因此,我们在安排学习计划时要尤其注意获得高效的学习技巧,以此來提高自己的能力,适应高要求,实现两者之间的平衡。
当然,如果我们不停地学习,却发现自己什么都没理解,什么都没记住,那也是让人十分沮丧的。只有当我们通过上述平衡有了实实在在的收获,学习才会变得真正有意义,才会获得持续的动力。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内在动力,也是缘脑产生的愉悦情绪。
与内在动力相比,外在动力的效果就没有那么理想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要想让驴子往前走,我们当然可以在它前面挂上一把稻草,或是在它身后不停地驱赶。
把这个例子放在学习上面,稻草就象征着奖励,鞭子则是时间上的压力或是对失败的恐惧心理。这两种强迫自己学习的方法大家肯定都不陌生。
哪个学生在考试的前一天不是老老实实复习呢?
当然,奖励多了往往会更诱人一些,但是压力却是越大往往越有效。
因为对于我们的大脑来说,避免痛苦总是最为迫切的,获得乐趣确是可有可无的,这是毎个人与生俱来的生存机制。
但是与内在动力相比,人为地将自己处于高压之下,就不那么可取了,一来是因为内在动力的效果是持久不衰的;二來是因为在越來越多的压力之下,大脑的思考和理解能力也会受到影响,无法达到较高的效率。
由此可见,真正的动力来源于我们的内心,来源干我们对事物本身的热爱。如果你说,我从来就不爱学习,根椐以上推理,就是因为你的学习能力还没有达到你现在学习所需的程度,无法胜任现有的举习任务。
当务之急自然是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这样一来,你就不会像下面故事里的这位樵夫了:
几位朋友相約外出郊游,在森林里遇见了一位樵夫。他满头大汗,正在费劲地把刚砍到的大树砍成一段一段的木头。
他们很是好奇,就问樵夫:“请问你这是在干什么呀?”
“这不是明摆着么?”樵夫很不耐烦,“我在砍木头啊。”
“我们着您已经累坏了。您已经砍多久啦?”
“都好几个小时了。我这副老骨头都快散架啦!”
“为什么不先停几分钟.把斧子磨快一点儿呢?”
“哪有时间磨什么斧子啊?”樵夫上气不接下气地回答道,“光是砍木头就已经够我忙的了!”
说到这里,大家肯定会想起林肯的那句名言:“如果给我5个小时的时间来砍倒一棵树,我会先花3个小时来磨快我的斧头。”樵夫的故事听上去固然滑稽,而那个固执的樵夫也真是傻得可怜。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难道就不曾迷失在各种日常事务中,忘记了抽出一点时间来磨快自己的“斧头”吗?
如果我们一直埋头苦读,却不能抽出身來反思一下自己一直以来的学习方法与技巧,那我们怎么能够有朝一日摆脱压力及无法胜任的无力感和挫败感呢?又有谁不想进入理想的心流状态,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更多的知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