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注意力与五大感官密切相关
这位“好学生”一大早起來的时候就干劲儿十足,下定决心要一整天都在家里好好读书。
吃过早餐还不到9点钟,他已经坐在书桌前开始整理资料了。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课本、笔记和各式各样的笔都整整齐齐地摆在桌面上,他又调整了一下坐姿,是时候正式开始了!
假设他是一个医学专业的学生吧。
他计划用一整天的时间来研究肺部的生理构造。
他从宏观结构开始,首先找出这部分知识在医学领域的定位:肺部构造属于解剖学的内容,更确切地说,是属于解剖学中关于内脏的内容。
好的,第一项任务已经完成了!正当他打算进一步梳理关于腓部的知识要点时,突然瞥见了早上刚取回来的日报。
他一边看着这份在书桌旁的地上放着的报纸,一边琢磨,今天估计是没有时间浏览时事新闻了。
多可惜呀!不如现在先翻一下吧?于是,他捡起地上的报纸,高高兴兴地从头版头条开始阅读,不如不觉,半个小时过去了。
他重新捧起课本,从头回忆了一遍,肺部构造属于解剖学,而且是内脏解剖学。
嗯,现在可以真正开始学习了吧?
不!他又突然想起自己的那颗烂牙,几个星期前就应该打电话跟牙医约时间治疗了,就别拖了吧,今天还有那么多事,干完一件算一件呗!既然已经拿起了电诂,不如顺便给女朋友打一个,问声好、再给最好的哥们儿打个电话,问问他今天晚上有什么安排。
虽然这几通电活打下来已经花了不少时间,但我们的“好学生”还是乖乖地重新坐到了书桌前,处理完了杂事,现在终于可以专心致志地学习了。
他一边用手指在厚厚的教科书上“嗒、嗒、嗒”地敲着,一边在心里给自己鼓劲儿。于是,他又老老实实地遵循科学的读书方法,从头梳理一遍自已将要学习的知识点。肺部,内脏,解剖学……今天这已经是第三遍梳理了。
完成了这个步骤、他翻开书本,开始逐页研读。
可惜好景不长、没看几页,一阵困意袭来。
还没干什么正事儿呢,怎么可以打盹儿呢?他警告自己,于是起身来到厨房,打算煮杯咖啡提提神,趁着咖啡机在烧水,刚好可以看一眼电视,看看有什么好节目,或者可以顺便吃点东西、补先一下体力……
这个例子当然有点极端。
可是谁沒有这种不知不觉就浪费了半天时间的经历呢?
这么来回一折腾,虽然没完成原本的计划,可整个人已经感觉疲惫不堪,没有心情再坐到书桌前认真读书了。
与此同时,学习或者工作任务却堆积如山,在无形中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压力,自责和内疚的感觉也变得越来越强烈。
其实,每个人的体内都蕴藏着不竭的创造力和动力,只可惜大多数人都不懂得将这些积极的力量运用到学习和工作中。
不管是在学校里,还是在工作岗位上,我们都常常听到“集中注意力”这类的训导,可是究竟该怎么做才能做到这点,将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学习上面呢?
如果大家还记得大脑的工作原理,就会知道人类的思维是联想式的,以至于很难长时间关注同一件事。
不管我们从哪一点开始,不加控制的思绪都会越跑越远,过了几分钟,我们甚至会完全想不起来自己刚开始在思考什么问题了。
打个比方,如果我们想要点燃一张纸、光把它放在烈日下是不行的,必项用一个放大镜将阳光聚集起来,才能把所有的能量聚焦在同一点上,达到燃点才能把纸点燃。
学习也如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控制自己的思绪,把它固定在一件事上,而这其实是关于学习动力的问题,而不是注意力的问题。
既然注意力天生就是分散的,那么光靠自制力显然是不够的,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尽量避免干扰,效果又如何呢?
之前我们讲过,大脑只能通过五大感官來接收外界信息。
同理,来自周围环境的干扰也应该只能经由这五大感官渠道,以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刺激的形式进入我们的大脑。
具体來说,无非就是运动物体、噪音、过热或是过冷的温度、特殊的气味等。除了这些由外至内的干扰因素以外,我们的大脑其实也会制造一些内在的干扰因素,而且这种内在的干扰因素往往更不容易被察觉。
比如,我们可能在书桌前坐了整整一天,脑子里却在不停地回忆上次旅行的美好经历,昨天晚上在河边散步的情景或是沉浸在某种情绪当中而无法自拔。
更糟糕的是,我们还会不知不觉地对自己进行消极的心理暗示:“这种鬼东西谁记得住呀”、“其他同学肯定比我懂得多”或者“天啊,今天肯定看不完了”。
不用多说,大家肯定都知道这些内在的干扰因素会对注意力造成非常不好的影响,而且会像上面例子里的“好学生”一样,毎次走神或者工作被打断以后,我们都不可能马上重新开始,继续干下去。
除了热身时间,我们还要不断地重复某些衔接的部分,以至于浪费更多的时间。如果这种情况不断出现,那么我们的学习和工作状态的轨迹就会变成锯齿状。在学术领域,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锯齿效应”。
想象一下,如果在开车的时候一会儿换挡加速,一会儿猛踩刹车,那油耗定会大得惊人。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断被打扰,又不断重新进入状态,那么在此过程中消耗的精力也一定不少。这就是上面例子里的“好学生”半天没干一点儿正事儿却莫名其妙地感觉疲倦的原因。
既然“锯齿效应”如此耗费精力,那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这种活动发生呢?
学习及工作效率
被打扰的次数
第三阶段03章图3-图3-3“锯齿效应”示意图
图3-3“锯齿效应”示意图
我建议大家给自己安排一个专用的学习位置。不管是书桌前还是电脑桌前,请你养成习惯,只要坐在这个位置上就坚决不会此理其他事务。
长此以往,你的大脑就会自动将这个固定的环境与学习联系在一起,你走神的次数也会相应减少。
不过,以上这种做法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要想从根本上训练自己的专注程度,还得从五大感宫入手,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感官渠道,屏蔽外在及内在的干扰因素,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要学习的内容上面。
在我们开始训练自己的感官之前,我想先向大家介绍一个我自己发明的方程式:GEWAR。
这5个大写字母代表了5种对注意力影响最大因素。
如果能够完全掌控这五大因素,你就可以做到心无旁骛,并集中注意力来读书或者工作了。
第三阶段03章图3- 4图3-4 GEWAR方程式视觉卡片
图3-4 GEWAR方程式视觉卡片
第一个因素“G”,代表积极的心态,我们前面提过,如果你一直对自己进行消极的心理暗示,认为自己根本不擅长读书,久而久之,这种想法就真的会应验。
“E”指的是放松的状态,这也是不可小觑的。一个长期处于高压状态的人,往往更倾向于胡思乱想。所以适当的紧张状态固然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但关键还是要在放松和压力之间找到平衡,不可矫枉过正。
“W”代表充足的动力。就动力而言,我们需要说服自己的缘脑。在后面关于时间管理的部分,我们会继续讨论这个问题。
倒数第二个因素是“A”,它代表集中注意力。我们要学会利用五大感官来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将它集中在学习内容上面。
在接下来的练习中,我们将学习这种能力,并且结合最后一个因素“R”,也就是及时复习。
这样一来,等到这种新的能力变成了潜意识下的能力以后,你就可以骄傲地说自己已经成功掌握了集中注意力的技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