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有限的记忆力与劳逸结合的学习计划
研究人员将所有测试对象分成三组,要求他们阅读同一篇文章。
第一组在两个多小时的阅读时间结束后,需要马上回答关于该篇文章的问题。结果显示,他们对文章开头的内容记忆得都不错,可是越往后的内容记忆得越模糊。这种现象在学习心理学中被称为“首位效应”。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第二组测试对象的阅读时间是整整两个小时,而且在阅读完毕之后有一小段休息时间,之后他们需要回答同样的问题。
结果显示,第二组同样出现了首位效应。
但与第一组不同的是,他们对文章结尾处的信息记忆得比较淸楚。这种现象叫做“近因效应”。
第三阶段04章图3- 2图3-8第一组测试对象出现“首位效应”
图3-8第一组测试对象出现“首位效应”
此外,硏究人员发现,第二组人对文章中间的内容遗忘得最为严重。
原因在于这组测试对象在整整两个小时的阅读时间里只得到一次休息的机会,以至于无法对较早时候读到的内容进行处理和记忆。
最后一组受测对象同样有两个小时的阅读时间,不过他们可以分段处理同一篇文章,每阅读半个小时就稍微休息几分钟,然后接着阅读随后的章节。
两个多小时的阅读结朿以后,他们被要求回答同样的问题。
结果他们的记忆足足出现了4次首位效应和4次近因效应,而且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落差也没有第二组那么明显了。
这说明,真正的学习理解并非与阅读同步,而是在我们休息的时候完成的。在阅读的同时,我们的大脑不断地接收新的信息,这些信息在脑子里打转,却没有机会与既有的知识网络结合在一起。
因此在接收了一定量的信息以后稍作休息,反而能够给大脑留出处理信息的足够时间。
第三阶段04章图3-3图3-9第二组测试对象出现“首位效应”和“近因效应”
图3-9第二组测试对象出现“首位效应”和“近因效应”
第三阶段04章图3-4图3-10第三组测试对象出现4次“首位效应”和4次“近因效应”4
图3-10第三组测试对象出现4次“首位效应”和4次“近因效应”
这就是我们之前所说的短时记亿容量有限的原理所在。
有了适当的休息时间,大脑能够通过进一步处理信息来消空这个区域,以便我们在接下來的阅读中读入新的信息。
这个过程好比电脑的内存,如来我们不停地打开新的程序,那么可用内存就会越來越小,整台电脑也会变得越来越慢,甚至会死机。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必须等一下,等到电脑处理完了当前的任务,再进行下一步的操作。
另外一种类似的的情况是水杯。如果我们拿着一个已经装满了水的杯子,还不停地往里倒水,那么新倒进去的水就会使杯里原有的水溢出來,不管我们倒进去多少,最后剩下的绝不会比刚开始时多出一滴。
放到学习上面,这意味着我们已经不能够记往任何新的知识,必须不停地遗忘原有的知识才能腾出空间。
从这个角度来看,不让自己的大脑适当地休息,相当于不断地干扰自己的学习。这就好比你在盖房子的时候一边砌墙,一边拆刚砌好的那一部分。
最后的结果必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不仅累了自己,还达不到期待的效果。
所以说,在连续学习了40-50分钟以后,我们的大脑已经达到暂时饱和的状态了。这时如果不及时休息一下,大脑就会“罢工”,记忆效果也会直线下降。
第三阶段04章图3- 5图3-11 阅读40-50分钟以后大脑的记忆效果会直线下降
图3-11 阅读40-50分钟以后大脑的记忆效果会直线下降
可怕的是,这种变化是我们这识不到的,因为记忆和理解并非完全同步的。
即使我们连续阅读两个小时以上,对文章的理解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因此我们会误以为自己的学习状态还不错,没有必要浪费时间休息。
可是只要我们停下来,试着复述刚才读过的内容,问题就来了。
我们会发现,尽管刚才理解得好好的,现在却什么也说不出来,什么都想不起來。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将來在学习或工作的时候必领区分好理解和记忆的需求。
如果我们要求解一道数学题、设计一张图纸或是草拟一份企划书,那么连续工作50分钟以上也没什么太大的问题。
因为在这段时间里,我们的思维和理解能力仍然能够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如果每隔几分钟就休息一下,反而对集中注意力和思维的连续性有所不利。
但是如果你要准备考试,要原原本本地记住书本上的内容,那么合理安排好休息节奏就至关重要了。
一般来说,连续学习45分钟以后应该站起身来,休息一下。每次休息的时间不必太长,5分钟左右就足够了。
这种劳逸结合的学习节奏还能帮助我们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精神状态,有效地避免过度疲劳。此外,大家完全不必担心这么频繁的休息会影响注意力,因为如果你没有及时休息,你的大脑也会在潜意识里给自己放假,你的注意力反而集中不起来。
准备国家司法考试的那段时间,我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当我在咖啡间休息的时候,总会有同学兴冲冲地跑来向我炫耀他刚在图书馆老老实实地复习了整整3个小时。
他以为我是懒人,我却在心里暗自庆幸:哈哈,又少了一个竞争对手!
既然全德的司法考试通过率不足50%,那每天减少一个对手,我心理也可以舒服不少。
我相信,如果有人马上考一考他们刚才究竟学到了什么东西,他们肯定只能复述出很少的内容來。只有到了这时,他们才会发现,.辛辛苦苦啃了一下午的法律条文,原来没记住多少,因为从某个时候开始,读到的内容已经完全是“左眼进,右眼出”了。
还有其他情况,很多人在学习了整整3个小时之后,仍不甘心让自已的大脑彻底休息一下。一边捧着咖啡,一边还要翻翻报纸,关注一下当天的时事新闻。
这种做法真的完全没有必要!
所谓休息,就是要让大脑彻底放松,不要再处理任何其他文字信息。
只有这祥,大脑才可以顺利地处理好刚才读到的信息,完成短时记忆向长期记忆的转换。
不过,一切都不能走极端。我并不是教大家每隔半个小时就把自己藏到一个小黑屋里,屏蔽掉所有的感官刺激。跟别人聊聊天也可以。
只要不兴高采烈地讨论在报纸上读到的某条新闻,或是完全放松着跑去看电视就可以了。—切的关键在于不要再给大脑输入新的信息。
新鲜空气永远都是有益无害的。
到了休息的时候,最好站起來,离开座位,让自己的思绪完全离开学习材料。在离开书桌之前,花上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回顾一下刚才读到的内容,快速地梳理一下结构,就可以安心地到一边休息了,5分钟以后,只要稍微回忆一下刚才梳理的结构,我们就可以跳过热身的步骤,马上从刚才暂停的地方继续往下学了。
如果你在同一天需要处理几种不同的事务,这种做法就更值得推荐了。
假设你正在制作一份财务报表,电话突然响了,如果你马上拿起话筒。
那你在刚开始的时候肯定也没有办法集中精力对活。你还在惦记着刚写到一半的某个句子,或是算到一半的数据。
等到你终于把注意力转到电话上来了,人家的话也差不多讲完了。
当你重新坐到电脑前整理财务报表时,又难兔会受到那通电话的影响。前后两件亊交叉处理,会极大影响你的工作效率。
第三阶段04章图3- 6图3-12 处理财务报表与打电话两件事相互影响
图3-12 处理财务报表与打电话两件事相互影响
如果这种情况不断发生,那你这一天就白白浪费了。
报表没完成,整个人也感觉十分疲劳,打不起精神。
因此,我建议大家在遇到上述情况时不要急着拿起话筒,先稍微回想一下自己手头的工作做到哪一步了,然后再开始处理电话里的事情。
刚采取这种做法时的确有一定难度,但是只要你从现在开始有意识地练习,这种快速总结的能力将会逐渐成为你潜意识下操作的能力,到时候你只需要一两秒钟就能迅速梳理好自己的思维进度,在两件毫不相干的事情之间快速切换了。
放下话简以后,你同样需要完成总结的步骤,然后有意识地将自己的注意力重新集中到财务报表上。
学会了这个技巧,你那种分身乏术的感觉就会彻底消失,始终自信满满地应对工作中的各种挑战。我衷心地希望大家都尝试一下这种做法。
你会发现,一点小小的改变将会给你带来极大的惊喜。
第三阶段04章图3- 7图3-13 分阶段整理好每件事
图3-13 分阶段整理好每件事
说起來容易做起來难,起初我们难免会忘记这个小小的步驟,回到原来的方式上。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建议大家把上面这张示意图画在一张便笺纸上,然后把它贴在办公室最显眼的地方。
万一忙乱起來忘记了这个小技巧,一瞥到醒目的便笺纸,你就会马上警惕起來,提醒自己注意转换工作状态。
当然,等到这种行为模式逐渐变成了你潜意识操作的能力以后,你就可以把那张便笺纸撕下来,无须刻意考虑这个问题了。
现在让我们重新回到学习节奏这个话题上来。
培训班的学员经常会提出异议,认为30-45分钟的时间太短了。
很多时候人还根本没感觉到疲惫,就又得起身去休息了。
这是我们刚才提到的记忆与理解不同步的问题。不过我敢说,一个没有系统训练过自己注意力的人,是很难把注意力连续30分钟高度集中在学习上面的。
我们之所以以为学习效果没有下降,是因为我们在刚开始的时候只会在潜意识里走神,只是自己意识不到而已。
因此,学习时段较短绝对是有道理的。
如果我们在开始学习的时候已经明确了,只要过30分钟就可以稍稍休息一下,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减轻自己对学习的抵触心理。
尽管休息的时间只有短短的5分神,但这已经足够让我们处理一些零碎的事务了。就算时间确实不够,我们也可以在休息的间隙把这些随时想到的事情记下来,等到较长的休息时间时再一一处理。
别小看这些零碎的事情,如果不处理好它们、我们就会在学习时老惦记着自己还有其他事情没办完,这样非常影响学习效果。
回想一下之前讲过的“锯齿效应”,道理就一淸二楚了。
格吕宁学院的多年教学经验表明,对很多新手采说,把一天的学习节奏白纸黑字写下来,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尤其是当你需要花较长的一段时间准备一次大考之前,这种辅助的小工具更有助于减轻心理压力。
当然,你也没必要要求自己分秒不差地跟着计划往前赶,这样一来,效果反而不理想。
如果你认为自己需要这样一张学习计划表,就参考一下下面这个安排计划:
第三阶段04章图3- 8图3-14学习时间安排计划
图3-14学习时间安排计划
我知道,这份计划看上去很细碎,我相信没有一个学生能够坚持按照这种学习节奏来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涯。
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更多的是考虑到大考之前的日程安排。如果是平时的学习,大家只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适当减少一些学习时间即可。
如果你已经走出了校门,开始了职业生涯,那整个日程安排就完全不一样了。职场人士在一天的时间里需要处理更多的事情,不可能一直埋头学习,因此科学地安排日程,将学习计划适当地嵌入每天的工作当中十分重要。
即便你能够抽出一整天的时间來学习工作以外的东西,你也不需要严格按照图3-14的节奏要求自已。只要理解了制定这份计划的目的,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來安排日程。
比如,你已经读到了某一章的倒数第三页了,那么你不需要因满了40分钟的学习时间而突然停止阅读,大可以继续读完最后几页。
此外,正如之前解释的那样,只在你需耍记忆的时候才需要遵守每45分钟休息一下的学习节奏。
如果重点是理解和创作、难道就完全不需要提前计划了吗?
不!计划的具体内容虽然会有所不同,但明确的时间安排仍旧能够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
否则,我们很可能会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学习上,既牺牲了正常的休闲,也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最终只落得满怀内疚。
硏究指出,毫无计划的人最多只能完成30%—40%的工作。尤其是那些成天坐在图书馆里的学生,往往一天只有两三个小时的高效学习时间。尽管他们看上去十分勤奋,每天的学习时间高达8个小时,但其中不知道有多少时间是在做白日梦、处理零碎的小事、无所事事地乱看网页和玩电脑。
如果不信,大家可以试着找一天来详细记录自己的一举一动,尤其是那些干扰学习的事情,更要一五一十地记录下釆。
你会发现,真正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少之又少。如果没有这些详尽的记录,我们完全意识不到自己原來一直学得这么没效率。
此外,大家还可以做一个对比试验,一天根据学习计划走,另一天随着感觉走。两者之间的差别绝对是极大的。
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借助这种方式为自己赢得更多的空闲时间。
试问一下,如果能够在劳逸结合的基础上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还有谁愿意一整天都坐在书桌前闷闷不乐呢?
既然我们已经讲到了学习计划的问题,那我借此机会插入一个关于时间管理的话题吧。
学会掌控自己的时间,不仅能够在学习上获得更多收获,还可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感受到自主的快乐,真正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