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西医从解剖学研究人体,解剖的是死人,死人和活人有很大的不同。例如,人有情绪,死人没有情绪,情绪对生理的影响,从解剖学中是很难观察的,情绪却可能是大多数慢性病真正的根源。
又例如,中医的针灸师在活人身上扎针,当针到达穴位正确的深度时,会出现粘针的感觉,医生的手感会不同。病人则会出现酸、胀、麻的感觉,表情会有些变化。这时医生自然知道针已经到了正确的位置。在死人身上扎针,针不碰到骨头是不会停止的,扎针的人没有任何感觉。另外,中医认为经络里存在着体液的流动,解剖的死人血压消失,所有体液都不再流动,经络就无从观察了。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从这个观点来看,中医是研究活人的科学,西医则是以死人为基础的科学。活人是动态的,死人是静态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科学,评价和验证的方法自然也不一样。从科学研究的方法来看,中医建立的模型可能更具科学性,也更有机会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西医面对某种病,总能发展出特定的药来治。中医面对相同的病,有许多不同的药,医生得视病人每天的状况,调整用药。中医认为人是活的,身体是不断变化的,每一个人每一天的情形都不同,不能一味药吃到底。
例如,一个已经出现腹水的癌症患者,开始时,可能需要针对他当前的急症予以缓解,这时需要一方面调理血气,同时另一方面去除表面症状,提升脾脏的能力去除腹水的威胁,标本兼治;当第一阶段的治疗见效,腹水去除了,第二阶段,可能就要着重于血气的调养;在调养的过程,由于腹水是脾极虚的现象,脾主思,患者会出现严重沮丧和忧郁的情绪,使得睡眠出现障碍,肝火上升。这时就需要调整药物,泄除肝火;血气上升了,身体开始出现排寒气的症状,这时又要调整药物,协助身体排除寒气……治病有如作战,随时需要了解敌情,调整作战策略,很难有固定的方子。身体有万千的变化,病人的情绪又难以掌握,这就是中医不容易学好的原因。
《黄帝内经》是一本非常独特的书,虽然作者假借黄帝和岐伯的对话来陈述医理,但作者观察人体的视角,却是从人体设计者的观点出发,也就是作者仿真造物者的角度,陈述整个人体的模型。虽然这本书在两千五百年前完成,但是这种陈述的方法,却和现代物理学的理论模型有异曲同工之妙。
整本书首先对人体的系统,作非常详细的说明和解析,随后又说明正确使用身体的方法,以及身体使用不当时会出现哪些疾病,最后再说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养生方法。
整本书就像现代电器用品的《使用手册》,通常《使用手册》是产品设计者才有能力写的,内容包括“系统概述”、“使用方法”、“可能出现的故障”、“维修手册”四个主要部分。黄帝内经的内容正好涵盖了这四个部分。《人体使用手册》书名的灵感,是我第一次看黄帝内经时的真实体会,书名表达这是仿真设计者的视角来观察人体的书。
图1《黄帝内经》是中医最古老的经典,其内容及结构和现代设备的使用手册非常接近。例如,内经里先利用阴阳五行以及脏腑的理论,讲述人体整体系统结构。这部分和设备使用手册中的系统概述是一样的。接头内经再教导人们应如何顺应四季的变化来生活。这部分正是使用手册中的使用方法。随后又说明许多疾病的成因,这部分则一如使用手册中所提出的可能故障。最终内经花了很大的篇幅说明各种疾病对症治疗的方法,这部分可以说是使用手册中的维修手册。
“五脏六腑”是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名词,在我学习中医之前和大多数的中国人一样,从来不觉得这个词有什么特别的意义。直到我想把书翻译成英文时,才发现只有中医把人体的内脏分成“脏”和“腑”,“脏腑”在英文里找不到相应的字。为什么中医要把人体的内脏分为“脏”和“腑”两大类呢?
中医的“脏腑”是从十二条经络来的,最早有人发现人体有十二条和内脏相应的经络,包括心、小肠、肝、胆、脾、胃、肺、大肠、肾、膀胱、心包和三焦。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每一个内脏之间必定存在着紧密的关系。也就是人体这个大系统是由十二个子系统构成的,这十二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必定非常密切,只有把这十二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理清楚,建立了人体的运行逻辑,才能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
如下图,十二个内脏之间的关系总共有六十六条关系线,厘清这么多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是一件极为困难的工程。因此,厘清内脏之间关系的工作,必须从简化系统做起,透过系统的分析进行简化,减少其间的关系线。
图2十二个子系统之间有六十六条关系线
从人体的经络中可以发现在手上的六条经络(心、小肠、肺、大肠、心包和三焦)中,存在着三对相应关系。心和小肠一对,经络的本体均深藏在手臂的中间,则每一对经络的最里层极为接近,经络的变化应该是同步的。同样的情形也出现在肺和大肠,以及心包和三焦。
心包和三焦主要掌管人体的血和气。心包主血,三焦主气,是人体的能量系统,可以先从十二个子系统中移出,剩下十个子系统。
下图显示手上三对相应脏腑的经络。从图中可以看到心经和小肠经、肺经和大肠经、心包经和三焦经实际的距离非常接近。
在临床上也发现这些相邻经络的器官的确存在着非常近似的同步变化。例如,当肺部受寒或排寒气时,大肠会有相应同步的反应。通常在感冒期间,大便会随着感冒而出现便秘的状态,当大便开始通畅时,感冒也就快好了。
同样的情形也出现在腿上的经络,脾经和胃经、肝经和胆经、肾经和膀胱经,都是成对存在着。进一步分析每一对内脏,可以发现其中必定有一个是实心或者内部存在着复杂结构的内脏,另一个则是空心的容器,而每一对内脏之间也存在着许多相似的同步反应。于是把实心或存在着复杂结构的内脏则定义为脏,空心的容器定义为腑。每一对脏腑则定义为“表里对应”。
图3人体手上有六条经络,其中存在着三对的组合,虽然经络可以从皮肤的表面定义,但是真正的经络在身体的内部。图中显示针刺穴位时,心经和小肠经、心包经和三焦经、肺经和大肠经的实际针尖位置是非常接近的,每一对接近的经络,在经络部位的变化是互相紧密影响的。虽然心脏和小肠、肺和大肠的实际位置并不在一起,但是其运行会受到经络的实际影响。因此,相邻经络所对应的脏腑,会出现同步的变化。中医称为互为表里的脏腑。
图4人体脚上也有六条经络,和手上的经络相同,脚上的经络也存在着脏腑相应的现象,脾和胃、肝和胆、肾和膀胱是脚上三对相应的经络。
十个子系统分成脏腑之后,成了“五脏五腑”,每一个脏和一个腑同步变化,可以视为同一个子系统。于是十个子系统就简化成了五个子系统。五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线就从六十六条简化为十条(如下图)。这么一来就可以套用中国传统的五行理论进行内脏间关系的分析。
图5人体的十二个子系统,经过脏腑分类并且找出脏腑相应的关系之后,再将主血和气的心包和三焦移开,就剩下五个子系统。子系统间的关系线从六十六条简化为十条,就可以套用中国人分析系统的五行理论来分析疾病。
虽然在中国人的口语中谈的是“五脏六腑”,但三焦指的是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并没有独立存在的器官,实际上存在的器官有五脏和五腑。
图6中医是世上唯一把器官分为脏腑的医学理论,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是实心或拥有复杂结构的内脏。腑指的是小肠、胆、胃、大肠、膀胱,是空心容器形态的内脏。每一个脏和一个腑相对应,在病理上经常有同步的变化。例如,小肠的疾病常常是心火引起的;感冒时虽然肺腑的问题,但是和大肠相关的大便也会出现不顺畅。
从这样的分析可以理解,中医把内脏分为脏腑,是人体内脏进行系统化分析的第一步,把十二个子系统的复杂体系,简化成五个子系统,进而就五个子系统之间,理出彼此相互的关系,人体内脏的运行逻辑于是成形。
今天各种慢性病之所以找不到疾病的原因,找不出人体内脏之间关系的系统逻辑,很可能是其中最大的因素。只有理清各个内脏的关系,才有机会明白身体内部的运行逻辑。就这个观点而言,中医在系统分析的科学化上比西医进步了三千年。“五脏六腑”“脏腑互为表里”这些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名词,背后蕴藏着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
古时候,人类接触和制造的产品都很简单,多数人很难理解这种系统的概念。因此,把这种五行的系统概念称为玄学,所谓玄学就是多数人难以理解的东西。近代计算机科技的普及化,大多数人都具备了系统学的基本知识,不能再用玄学来看五行理论,可是仍然有部分科学家因为中医使用五行概念而认为中医不科学,实在是缺乏系统学概念所致。
这种五行概念的脏腑运行理论,就像物理学的各种理论在证实之前的假设模型一样,需要科学家继续努力很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实证工作。在当前所有慢性病的原因都“不详”的年代,这种研究方向比以“反向工程手段”为主的现代医学更科学,也更有机会找到人体的真相,发展出真正的疾病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