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照的闪光人生

朱厚照刚上任,阁臣的奏疏上来了,文官集团代言人内阁首辅刘健上疏,摆出一副“天下兴亡皇帝有责”的嘴脸,直言不讳,列举新领导五大罪状,每一条看起来都那么触目惊心。

这五大罪状分别是: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一、皇帝单骑出宫,不带随从(关心皇帝安全,靠谱)。

二、皇帝在宫内乱转(皇宫是他家啊,不在家里转,难道去火葬场)。

三、皇帝去北海划船游玩(谁周末不出去散散心)。

四、皇帝喜欢打猎(同上)。

五、皇帝乱吃零食(管得太宽了)。

少年天子朱厚照看到这封毫无营养的奏疏,心里作何感想?尤其最后一条,先帝活着时候尚管得不宽,你算老几?如果他拍案而起,撕毁奏疏,那么他就不是朱厚照。这封奏疏意义非比寻常,如同投石问路,试探下新君的反应,同时给他来个下马威,告诉他你爹健在的时候都得任凭摆布,何况你个好动的小崽子。文官厉害之处在于他打着各种“江山社稷”的政治旗号,力压皇权,使你无法反驳,骂得你一点脾气都没有。朱厚照虽然心里有气,表面上装作一团和气。翻开刘健的履历看一看,四朝元老,托孤重臣,面对这么吓人的资历,即便有气也得忍着。朱厚照不能翻脸,机会不成熟,只有等待,等待他们厮杀那一天的到来。

朱厚照拿出他憨厚的面孔答应了大臣们,转过身来加紧提拔巩固自己的团队。刘瑾掌司礼监、丘聚提督东厂、谷大用提督西厂、张永督十二团营兼神机营、魏彬督三千营,各据要地,严阵以待。

渐渐地朝臣们发现朱厚照依旧故我,该吃吃、该喝喝、该玩玩,把他们的“忠言”当成屁给放了。这还了得,对文官集团来说那是莫大的耻辱。他们的确值得骄傲,仕宦一辈子,经过血雨腥风,什么场面没见过,焉能在朱厚照这个孩子面前阴沟翻船。带着这种情结,阁臣继续上书,诸如兵部尚书刘大夏、吏部尚书马文升等规劝皇帝,要以江山社稷为重,人间正道是沧桑。

朱厚照的反应与原来相同,答应得可好听了,一转身忘了,该干吗干吗去。朱厚照拿出游戏的心态与阁老们展开周旋,阁老们居然一时适应不了朱厚照的玩法。皇帝的表现令阁臣们大失所望,马文升、刘大夏都干过兵部尚书,两个老同志岁数大,脾气倔犟,一看皇帝这个鸟样,想起孔子那句“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辞职书无怨无悔地递了上去。朱厚照迅速批复——同意!原本辞职是假,而是以退为进的一种要挟手段,没想到假戏真做。两位大臣无比郁闷地收拾行囊,走人。

按照惯性思维,很多人栽在了这个上面,比如内阁首辅刘健。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不可能有这么高的政治天赋,尤其喜欢游手好闲的朱厚照,怎么能有这么犀利的反击手腕?刘健等人分析来分析去,背后人物愈发清晰——刘瑾等八虎。如果不是他们支招,皇帝不可能有这么高的智商。刘健分析透彻,直接找到了目标,也没废话,发动文官集团,集体弹劾八虎。

正德元年(1506年)十月,户部尚书韩文帅带头上《代劾宦官状疏》,李梦阳代笔写的,文采斐然,请诛乱政内臣刘瑾等八人。刘健、李东阳、谢迁等全体文官表示一致赞同。朱厚照没同意,再上疏,还没同意。“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气得内阁三位老家伙七窍生烟,辞职!辞职!坚决辞职!

朱厚照批复,刘健、谢迁离职,李东阳留下。

文官集团与新君团队的斗争最后结果,朱厚照赢了!他是这次斗争的策划者、直接参与者,最后的胜利者。

朱厚照一直被人忽略,他上台面临着两个问题:

第一,托孤重臣,实力强大。三番两次上疏,先温言细语,后来直接就骂皇帝王八蛋,对皇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他一旦受到限制,无力分身,悠哉的生活也只能憧憬膜拜了。那么想要与强大的文官集团斗争,只有建立自己的党羽。学习已是痛苦之事,现在当了皇帝貌似还没有上学时潇洒自在。该怎么削弱文官集团的力量?聪明绝顶的朱厚照想到了——让两股政治力量互掐!

第二,新君上任,被人轻视,所以树立威信,迫不及待。两股力量互掐,掐来掐去,总要有人出来调停,那个人是谁?毋庸置疑,自然是朱二哥。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比如说朱厚照是接班的班主任,八虎是他的邻家发小,总在一起玩,关系非常融洽,但学习都不好。而阁臣们是一群尖子生,经常在某某竞赛中拿名次,能为升学率做出很大贡献。小朱老师当班主任这时候,没有竞赛,貌似也未考虑到升学问题,他只想如何提高自己在学生们心中的地位,树立权威。小朱老师有先天残疾,因为接他爹的班,人微言轻,学生中随便叫出一个都比他岁数大,比他有水平,怎么才能教导这帮学生呢?问题很棘手。

上任伊始,小朱老师的一系列举动,旨在尊重文化人,与诸位同学搞好关系,同时提拔了那八个发小,当个体育委员啊、生活委员什么的,悉数渗透班务当中。开班会时,他们也参与。这样一来,班长刘健、副班长谢迁、学习委员李东阳等尖子生不乐意了,于是班级的两股势力相互摩擦,继而掐架。打得头破血流,狼烟四起……最后总得有个结果,总得有个人来评判,老班主任朱佑樘已经去了,只能去找新班主任裁夺。小朱老师在给他们调停矛盾时,地位不断升高,久而久之,他成了平衡双方的关键力量,不知不觉间树立了权威。

小朱老师的最终裁夺也值得注意,他把刘健、谢迁、刘大夏、马文升等炸刺儿的学生开除学籍,削弱了文官集团的力量。留住了李东阳、杨廷和等尖子生,一是为了确保升学率和竞赛中拿名次,二是保持尖子生的力量,以此掣肘他那些发小们。朱厚照没有开除所有尖子生,这一做法,可见其别有用意。

这就是朱厚照的过人之处,这一年他只有十六岁。

十六岁是少年,但已经不是孩子了,少年嘉靖照样弄掉了四朝元老杨廷和,十六岁的康熙照样灭了鳌拜。

刘健、谢迁等人致仕,由于人缘好,作风硬朗正直,是众多文官们的楷模。大家纷纷上书,挽留他们,第一批上书的有艾洪、吕、刘等人,收拾了人家的领袖自然要激起文官的反抗。聪明的朱厚照以玩乐为由躲得远远的,一副被蒙在鼓里的样子,全权交给刘瑾处理。窃以为朱厚照与刘瑾此时此刻的想法完全一致,对于上疏的官员只有镇压,不可能收回成命。好不容易才把刘健、谢迁踢出内阁,绝不能让他们咸鱼翻身。

刘瑾把得罪人的事儿揽了过来,对于这些上疏的官员,廷杖处理。北京的官员被打压了,南京那面又激起了民愤。十三道御史薄彦徽、葛浩、贡安甫、王蕃、史良佐、李熙、任诺、姚学礼、张鸣凤、蒋钦、曹闵、黄昭道、王弘、萧干元,给事中李光翰、徐蕃、牧相、任惠等,别嫌乎名字多,说不定哪一位就是您的祖先。众官上疏谏曰:“刘、谢好人,刘瑾王八蛋。”刘瑾都快吐了,处理方法完全一样——打,往死里打!南京给事中戴铣当场被打死。其他官员廷杖三十,削职为民。且说御史这帮人确实狠,一个个非人类,明知是死,也敢赤膊上阵。御史蒋钦被打了三十廷杖,还不消停。

按照规矩,官员受廷杖通常裹着毡子棉被之类的。谁也没指望用廷杖杀人,铡刀比它快多了,旨在吓唬吓唬文弱无力的官老爷们。刘瑾在这上面做得非常绝,把官员脱下裤子一顿狂打。打人的都是练家式,打人绝不含糊,这上面学问非常大。那帮畜生以皮人练习,里面塞进砖头,往狠里打,则表面无事,里面的砖头全碎了,全是内伤。往轻了打,皮人外面裹一层纸,打下去纸不破,这就是境界。怎么打,都有暗号,如果监刑太监站成外八字,就是轻打,如果站成内八字,就是打死。

蒋钦被打了三十大板,扔进大牢,犹愤恨不平。他忍着剧痛,在狱中写下了奏疏,矛头直指刘瑾,大骂刘瑾不是男人,他因上疏受杖兀自血肉淋漓,尚未忘却江山社稷,刘瑾与臣到底谁忠谁奸,请陛下明断!奏疏上去之后,拉出来,又打了三十廷杖,扔回去。

蒋钦真的怒了,这回玩了命,继续上疏,中心思想只有七个字——刘瑾,我日你先人!

传说蒋钦在监狱里写奏疏时,祖先显圣。蒋钦写着写着忽闻鬼泣声,旨在提醒蒋钦不要再上疏了,斗不过人家。蒋钦急忙施礼,说道:“如果是我祖宗,请大声告诉我。”果然,鬼泣声极为凄怆。蒋钦道:“人固有一死,我豁出去了,当官的对不起国家,那便是对祖先的侮辱,对祖先的不孝。死就死,此疏不可不上!”言毕,鬼泣声止。这则小故事说明,刘瑾太能闹腾死了。蒋钦抱定必死之心上疏,奏疏递上去后,又被拉了出来,廷杖三十。三天后,蒋钦死于狱中,年四十九岁。

打死了两个人,伤者无算,还有不怕死的吗?

当然有!

在暴力面前永远有反抗者,永远有不屈的灵魂,有一种力量专为正义而生,这回出场的就是王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