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明代的公文与报纸
王阳明到了吉安府庐陵县,新的难题随之而来。庐陵虽小,扼吉安府要冲,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往来人流量非常大。所以,庐陵人民的文化水平普遍偏高,打官司上访的,目不识丁是不行的。文化一发达,容易好高骛远,人民精神发飘,总想着靠告状发家致富,形成了产业化,地也没人种了,久而久之养成健讼风气。
到庐陵当知县的,不被累死,也得被气死。前任知县许聪被活生生地气跑了。新官上任三把火,许知县的火直接被庐陵人民灭了。面对大量状子,超负荷工作,许知县受不了。又不能不处理,你一无作为告状的就来衙门口闹事,要知道不是一个人在诉讼,闹将起来,那是非常可怕的力量。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许知县把情况汇报上面,上面下令加重庐陵赋税,让人民天天干活,没时间告状。这条政策没起作用,反而使田地撂荒,更没人种地了。不是一个人交不起税,大家都交不起税,反正受穷,一起告状吧!被逼急的许知县又想到了第二种方法,向中央政府申请“便宜行事”,即据实际情况或临时变化,不必向上级请示,可自行决定处理事情的权利。许知县是真急了,他要玩狠的了。且说庐陵人民有文化谁来都不怕,听说许知县玩了这一手,中央若是批复人民必遭殃。庐陵人民当即发扬告状大无畏精神,狠狠地告了许知县一状,愤恨交加的许聪就这么灰溜溜地走了。
王阳明拖着羸弱的身子,面对超强工作负荷,上任伊始,给百姓们留个好念想,开始工作。衙门大门一开,如同洪水般,呼啦涌进一批告状的,衙门里人满为患,外面还好一些,人山人海。用老王自己的话形容是“蓦有乡民千数拥入县门,号呼动地,一时不辨所言,大意欲求宽贷”。百姓们的请求只有一个——减税,王阳明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可一查案底老王傻眼了。
百姓们要求蠲免葛沙税,即葛布,俗称夏布,纺织品的原材料,主要产地在吴越、岭南地区。明代政府收税不要钱——不要一文钱、两文钱那种铜钱,直接要白银。这其中漏洞巨大,白银远比铜钱实惠,为收税官大开方便之门。江西庐陵不产葛布,但人民同样得到了赋税摊派,加上其他税种如料杉、楠木、炭、牲口等,全县税额为三千四百九十八两。百姓们难以承受,群情汹汹。王阳明上任时,全县税额猛增到白银一万余两,比之原派,几于三倍。再赶上流年不利,瘟疫旱灾,公差往来,官吏盘剥,致使民产已穷,每户头上增加了七十余两白银,已到了崩溃的边缘。本地以健讼著名,种地的人少,本来就交不起,现在的税额人民更交不起了。
王阳明核实情况后,马上给户部江西清吏司写了一份公文,要求减税。老王写信的水平很高,条理清晰,言之凿凿,譬如在龙场驿给水西宣慰使的信等,均能达到他的目的。这一次也不例外,客观反映实情,最后点题,不求全部蠲免,但求赋税降到合理水平,以减少民变的风险。上面即刻批复,蠲免庐陵县葛布赋税。
百姓欢呼雀跃,王阳明为他们做主了,庐陵县终于来了个好官。
老王以为为民请愿能够有效达到息讼的目的,如果这样想那就错了。次日一上班,呼啦又涌进一帮人,案头积卷如山,打开讼状看,没什么大事儿,无非张家长李家短鸡毛蒜皮点小事儿。有些事情一句“对不起”就能解决的,非要对簿公堂。王阳明要疯了,没这么干的。户部清吏司、吉安府等领导对他的工作给予了很大支持,他必须要给上峰面子。支持有了,接下来就看你王阳明如何摆平庐陵人民健讼之风。
王阳明发挥了他写信的特长,这是常用而且有效的一招。
古代人民信息传递主要靠文书,没点文化的当不了官员。当官的必对各种公案文书的格式、写法、目的,了如指掌,必须能够熟悉运用。上行下达全靠文书,受到科技限制只能通过文字去传递信息,所以能写一手好文章显得尤为重要。譬如皇帝下达处理政务、告诫臣僚的文书叫谕旨,明代叫制书。臣僚给皇帝的文书叫奏疏,明代是卷轴式的,清代康熙年间发明了奏折,折叠式的,更加利于阅读存放。明代官府往来公文上行文书主要有咨呈、呈状、申状、牒呈、牒上等;平行文有咨、关、牒等;下行文有札付、帖、照会、故牒等。做什么事要有个书面报告,现在我们管这些文书种类称之为应用文。古代应用文写得最好的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应用文的一代宗师。《明会典》(万历本)对各种文书的应用目的、写作格式等有详细记载。此外,官方发布的政令如特别重要内容,通常刊登在《京报》上。
中国最早的报纸叫邸报,创办于西汉初年,距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西汉沿用秦代的郡县制,各郡都有京师设在当地的办事处,称之为“邸”。每郡邸都有办事处主任,负责中央与各郡之间的政令信息传递工作。口头传递信息通常传达不准确,或有偏颇,今天用电脑复制粘贴还会有错误何况口头传达。官方为解决这一问题,不知道哪位天才发明了“报纸”这种方式。把中央政令誊录多份,以书面形式传递到各郡郡邸办事处,于是产生了“邸报”,又称邸抄,类似今天的《人民日报》,范围一般在府衙之内。宋朝时,报纸较为发达,除了官方的邸报,出现了非官方的“小报”,又称为小抄、新闻。小报的内容相当丰富,臧否政令、桃色事件、花边新闻,丰富老百姓的业余文化生活,也有用小报造谣生事者,是以官方对此大力禁止。
明代的邸报叫《京报》,技术手段采用活字印刷,由中央通政司主管承办,这个部门类似现在的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负责传达皇帝、内阁做出重大政令给官员及人民。《京报》不再限于衙门内,面向全社会公开发行,对各个部门当然也强制订报。明代中叶以后,报纸较为发达,各地方都有自己的报纸,刊登某某官员落马、谁谁金榜题名等,明码标价,公开叫卖。官方对民间报纸的态度,渐渐默许。
办报纸没点墨水不行,诚然官员文章必须要写好,这是一门技术活。现在虽不以文取士,但也有申论。有提高申论写作水平想法的,读一读苏洵、曾巩的文章,尤其是策论。由此可见,写好文章能飞黄腾达,最低也能发家致富,当个师爷幕僚之类的,混口饭吃不成问题。文章写得好的去当自由撰稿人,水平一般的就去代写各种论文。
父母官王阳明申请减税成功,庐陵人民似乎不买账,该告状还告状。诉讼内容一如既往,巨细繁琐,也不是什么杀人抢劫非得报官不可之事,丢只下蛋公鸡也来告状、骂一句也来告状、瞪他一眼也来告状……老王羸弱的身子,不堪重负,遂发挥他的聪明才智,给庐陵人民写了好几份告示公文,效果极其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