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茶寮碑》,沧桑、古朴、悲凉

且说蓝天凤悉数收纳谢志珊的残兵败将,闻听老谢覆灭的消息,蓝天凤心里忐忑不安,很明显王阳明下一个目标是他。桶冈独处一隅,孤立无援,局势对他十分不利。正在蓝天凤惶惶不可终日的时候,老王的书信到了。信写得热情洋溢,极尽掏心窝子之能事,惹得蓝天凤一阵阵感动,甚至有过缴械投降的冲动。转念一想,放眼这么多兄弟当初白手起家建立的一番霸业,就这么拱手让人,于心不忍啊!观望观望吧!

蓝天凤召开了高层会议,把王阳明的招降信出示给众人看,让大家发表下意见。众位贼首观点不一,王阳明让他们恐惧不安。自正月到此,小半年的工夫,连破詹师富、陈曰能、谢志珊等处巢穴,几度让他们感到无望,招安信又让他们看到了希望,人生最痛苦莫过于此。一封信说明不了什么,跟官府的人打交道务必多留几个心眼,他们通常喜欢落井下石,不讲江湖义气那一套。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蓝天凤犹豫不决,观望了几日官军并无动静,源源不断地送来好酒好肉和招降信,态度十分明确,有着十二分的诚意。蓝天凤被感动了,决定向朝廷投降。队伍中另一个激烈声音响了起来——断然不可!说这话的是来自谢志珊的残部将领萧规模。蓝天凤哪里知道正是萧规模的一席话要了他的老命。

萧规模代表了左溪、横水残兵败将们的心声。他们跟官军打过交道,在前线战败,对王阳明有更直接的了解。十路大军呼呼啦啦地搞演习,巢穴紧张,结果被四百多人出其不意偷袭才致大败亏输。由此可见,王阳明十分狡猾,对剿灭什么贼招安什么贼心里有数,勿要上当受骗。

蓝天凤焦头烂额,麻烦来了,官军没到自己人先起了内讧。分成两派,蓝天凤的老部下们赞成投降,横水、左溪的谢志珊部坚决反对,誓要顽抗到底,来个鱼死网破。两面就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辩,要知道他们都是土匪,不是朱熹、陆九渊那种知识分子,急眼了,抽刀断水。蓝天凤赶紧安抚众人,从中调停,两方势力一旦火拼起来,渔翁岂非要得利。自己人内部这么一闹,中国人最喜欢看热闹,连隘口的守卫都过来呐喊助威。好在下着大雨,官军那面又无动静。

王阳明那口杀猪刀已经伸向了蓝天凤。

无独有偶,虽然天公不作美,雾雨淫淫,但老王还是占了先机。巡山的部队抓了一个送信的,来自桶冈贼巢。老王两句话策反了小贼,从他那里得知桶冈诸多有价值信息。就在蓝天凤他们争论是投降还是反抗的时候,官军突然杀了出来,见人就砍,逢人就杀,一个个瞪着血红的眼睛,犹如群狼进入惊慌失措的羊圈里,不废话、不拖沓,就是个杀!大乱之中,蓝天凤率先逃跑,弃了这几处寨子,固守其他巢穴或可有翻盘的机会。

蓝天凤左冲右突,总算突出重围,率领几个兄弟往后山其他营寨跑。还没等到地方,后方营寨的兄弟也惊慌失措跑了出来。

“怎么回事?”蓝天凤怒喝道。

“官兵杀来啦!”

蓝天凤猛然一惊,心里彻底凉了,狡猾的狐狸终究没斗过更狡猾的猎人。后有追兵,前有围堵,大势已去,跑路吧!逃到深山老林,兴许还能保住一条老命。想法不错,可惜没实现!后面的官军到了,前面围堵的官军也来了,两处官军兵合一处……官军大胜,破锁匙龙、葫芦洞、茶坑、十八磊、新池等巢穴84处,斩杀从贼2000余人,俘虏3600人,其他牛羊物资不计其数,左溪贼首萧规模被杀,桶冈贼首蓝天凤被逼跳崖自尽。余部逃跑,有的跑到深山里隐姓埋名,有的一路向北。

阅读 ‧ 电子书库

《平茶寮碑》局部,“纪功岩”字为阳明先生真迹

老王派出追兵,一个也不放过。从贼凶猛,一路北上,南安之北是吉安府,吉安之北是临江府,临江之北是南昌府,在那里有一棵乘凉大树。

王阳明盯着南昌府地图,想起了一个人——宁王朱宸濠。这个念头,稍纵即逝!

王阳明十月进兵,十二月班师,仅仅用了两个月的工夫,铲除了令江西湖广骚然不安的谢志珊、蓝天凤等贼众,彻底根治了匪患顽疾。为纪念这次辉煌的战役,老王设茶寮隘所,在此处刻立纪功碑一方,名曰《茶寮碑》,后世称《平茶寮碑》,文章收录在《王文成功全集》中。此碑今存,位置在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思顺乡西山界村桶冈小组,为文物保护单位。《平茶寮碑》高八米,宽四米,立于正德十二年(1517年),经过近五百年的风雨侵蚀,古朴、厚重、悲凉,碑文依旧清晰可见,详细地记录了当时平贼的情况。数百年来,无数阳明信徒怀着朝圣的心情,拜谒此碑。几经沧桑,岿然不倒,仿佛向世人展现着胜利之荣耀,心学之伟大。《平茶寮碑》,全文如下:

正德丁丑,寇大起,江、广、湖、郴之间骚然且四三年,于是上命三省会征。乃十月辛亥,予督江西之兵自南康入。甲寅破横水、左溪诸巢,贼败奔;庚辛复连战,贼奔桶冈。十一月癸酉,攻桶冈,大战西山界。甲戌又战,贼大溃。丁亥,与湖兵合于上章,尽殪之。凡破巢大小八十有四,擒斩二千余,俘三千六百有奇。释其胁从千有余众,归流亡,使复业。度地居民,凿山开道,以夷险阻。辛丑,师旋。于乎!兵惟凶器,不得已而后用。刻茶寮之石,匪以美成,重举事也。提督军务都御史王守仁书。纪功御史屠侨,监军副使杨璋,参议黄宏,领兵都指挥许清,守备郏文,知府邢珣、伍文定、季、唐淳,知县王天与、张戬。随征指挥明德、冯翔、冯廷瑞、谢昶、余恩、姚玺,同知朱宪,推官徐文英、危寿,知县黄文,县丞舒富,千百户高睿、陈伟、郭、林节、孟俊、斯泰、尹麟等,及照磨汪德进,经历杭埕,典史梁仪、张淳并听选等官雷济、肖庾、郭诩、饶宝等,共百有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