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第十三章 1519年,南昌的狂热之夏
唐寅成绝响,无关风月点秋香
朱厚照执政十三年的各种“神奇”作为让胸怀大志的朱宸濠看到了希望。就在武宗走南闯北巡游的时候,朱王爷已经开始招兵买马,蓄积力量,扯起一面大旗,向着人生中最辉煌的火葬场走去。随着实际工作逐步完善,朱宸濠渐渐感觉到造反是一件极有风险的伟大事业,能否成功取决于三大因素,天时、地利、人和。天时他已经占了,地利也有,现阶段主要是人才问题。没有人才辅佐,再大的事业也干不起来。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朱宸濠经过矬子里面拔大个儿,找到了三位顶尖人才。
第一位,刘养正,字子吉,江西吉安府人。曾经被誉为神童,举人出身,会试不知道落榜几次,最后考得刘养正心灰意冷,憋在家里以诗文自高,做才华横溢不得不归隐状。刘养正眼瞅着岁数大了一无作为,高不成低不就的,梦想突然有一天会飞黄腾达。去过京城的人见过大世面,糊弄糊弄左邻右舍可以,但长期忽悠贩夫走卒也不能当饭吃。刘养正一标准文艺青年,正对朱宸濠胃口,这让他看到了就业的机会。刘养正眼光放得长远,忽悠皇室成员远比忽悠邻居实惠。
刘养正到南昌待了几日,打听清楚后,知道宁王身边有几头蒜,做到知己知彼,其中李自然的名字让他眼前一亮。刘养正憋足了劲儿去见朱宸濠。刘养正见到宁王后,跟他讲了一番尧舜禹汤的大道理。朱宸濠不感冒,那些他都懂,不需要。刘养正话锋一转,表达了他对成祖朱棣的无限敬仰之情,特别崇拜苏州人道衍高僧姚广孝。
朱宸濠双眉一皱,接下来是不是要说江西盛产天子之类的话?似乎又来了一个骗吃骗喝的,而且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
刘养正看出了朱宸濠的不屑,他说了五个字,于是朱王爷服了。
“吾善观天象。”
李自然给了刘养正灵感,那神棍都能留在朱王爷身边,他堂堂一举人,饱读诗书,博学多才,难道还不如一个跑江湖的?经过对朱宸濠的试探,刘养正明白了,朱王爷喜欢听玄机,那就来点玄机。刘养正并非天文爱好者,相反观天象是一项顶尖技术。要说谁会观天象那绝对了不得,胸怀大志的主儿会主动把你从深山里挖出来当国宝养着。
刘养正见朱宸濠上道了,娓娓道来:帝星见于豫章故郡。朱宸濠顿时觉得眼前的刘养正是个人才,特意在无月的晚上,找他谈话。刘养正对着夜空指手画脚,说得朱宸濠五迷三道,在晕晕乎乎中认同了刘养正的才能,引为重要谋士。
第二位,李士实,南昌府丰城(今江西省宜春市丰城)人,正儿八经的科班出身。成化二年(1466年)进士,三甲第二百三十八人,全国第三百三十九名。退休官员,原职为刑部右侍郎,正三品大员。与朱宸濠是儿女亲家关系,退休在家闲来无事,拉过来帮着忙活忙活。李士实在朝廷里混迹一辈子,没混出什么名堂来。到老了,攀上皇亲贵胄希望能再风光一把,做个开国功臣,死后混个谥号,也不枉此生。
第三位,唐伯虎。
沉寂十余年,唐伯虎终于出山了。经过科举舞弊案,唐伯虎对仕途心灰意冷。回到家后,“行贿主考官”的消息不胫而走,人气瞬间跌入谷底。第二任妻子何氏见他那副穷酸德行,愈看愈来气,夫妻频繁争吵不断升级。最后唐伯虎一纸休书,与何氏离婚。屋漏偏逢连夜雨,弟媳又提出与他分家过,唐伯虎黯然神伤,只得同意。亲人不认他,朋友不见他,众叛亲离仿佛全世界忽然变得陌生,唯有独自在那寒冷的夜晚品尝世态炎凉的滋味。从此,唐伯虎看破人生,四处云游,十年间走遍了大江南北,拓宽眼界,增长见识,对他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光阴荏苒,唐伯虎年龄大了,思乡日切,顿生落叶归根之意。正德四年,唐伯虎在苏州城北宋人章庄简废园址上修建了桃花坞,专心作画。这一时期产生了大量优秀作品。穷而后工,说得没错,不经历人间辛酸,丰富人生阅历,想要创作出传世之作,异想天开吧!王阳明与唐伯虎有过一段交集,唐伯虎画过十二幅风景画,由王阳明撰写诗句,即为书法作品《唐寅十二景文》,今藏于贵州省博物馆。
伯虎兄刻了一枚“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印章,饮酒狎妓,留恋娼家,赢得青楼薄幸名,过着清苦的生活,靠卖画维持生活。唐伯虎有诗云“青山白发老痴顽,笔砚生涯苦食艰”,你就知道他的生活有多么拮据清贫了。那时候,他的画还不值钱。艺术作品通常苦在当代,利在千秋,现在唐伯虎画作真迹,没个几百万人民币是下不来的。中年时,伯虎兄终于迎来了人生的又一个春天,要了美貌贴心的妓女沈九娘为妻,育有一女。可惜好日子没过几年,沈九娘因操劳过度去世,唐伯虎再遭精神重创。
上苍为你关上一扇门,必然为你打开一扇窗,就在唐伯虎人生最低谷的时候,朱宸濠向他伸出了橄榄枝,重金聘为幕僚。可能这辈子活得太艰苦,穷怕了,唐伯虎欣然往之。到了宁王府,唐伯虎拿出江南第一才子的范儿震慑所有人,他的水平毋庸置疑。在绘画书法等艺术方面,唐伯虎绝对是旷世奇才,无师自通的那种,给支笔就能画出大好河山,政治方面水平却绝对一般。
唐伯虎原本以为这是上天给他的否极泰来的机会,没想到再一次被老天玩儿了。唐伯虎发现宁王府人群各异,土匪、强盗、不良青年、社会渣子,什么样人都有。他又发现宁王蓄养死士,购置大量兵器等军事物资,队伍经常在城里堂而皇之地演习。唐伯虎心里冰凉,虽然前半生悲苦,到了晚年还不希望晚节不保。遂,唐伯虎想出了个绝招——裸奔。当代人玩行为艺术觉得挺时尚,中国很久以前就有过,唐伯虎也不过拾人牙慧罢了!唐伯虎每天喝得醉醺醺的然后逛妓院,在大街上裸奔,逢人便说他是宁王的贵客。宁王的脸被他丢尽了,最后朱宸濠实在受不了这位大爷,把他送回了苏州。就这样,唐伯虎得以保全性命苟延残喘,了却余生。
嘉靖二年(1523年)秋,唐伯虎应友人之邀去东山王家做客,见苏东坡真迹《满庭芳·归去来兮》,其中“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句,触动了唐伯虎被伤得千疮百孔的心,不觉潸然泪下,回家后一病不起,十二月初二(1524年1月7日)去世,年五十四,遗一女。丧事由好友王宠、祝枝山、文徵征凑份子办的。
纵观唐伯虎一生,年少成名、亲人罹难、乡试第一、科举牵连、离婚分家、中年丧妻、宁王风波、晚景悲哀、凄凉离世,盛名之下背负着太多的心酸苦泪与无可奈何,终明一代的艺术家中没有比他更惨的了。江南第一才子,假托风流,身世苦无多,一首桃花庵诗成绝响,无关风月点秋香。
桃花庵诗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日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按:此非唐寅《桃花庵诗》原文,但此诗最接近我们印象中的伯虎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