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第十七章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艮、南大吉,门人继承与发展
嘉靖元年(1522年)二月份,王阳明父亲王华去世,享年七十。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王阳明告诫门人子弟不要哭,这是喜丧。关上了门,老王一哭顿绝,得了一场大病。闻听王华去世,全县子弟,南京官员前来凭吊。
老王慢慢走出阴影,开始了讲学生涯。这一年,有一位重要弟子拜入门下,他叫王银。
王银,扬州府泰州安丰场(今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人,世袭灶丁。灶丁就是烧盐的苦力,社会底层人民。为了改变这种情况,王银父亲在他七岁时供他上学,没上几年,十一岁辍学了,下来与父亲一起烧盐。流年不利,烧盐干得多还不挣钱。从此王银随着父亲走南闯北做点小买卖。十九岁时在山东经商,王银跑到了孔庙拜祭,得到很大的启发,由衷感慨道“夫子亦人也,我亦人也,圣人者可学而至也”。从此走向了自学成才之路,学了十多年,小有成就。有理论思想指导,买卖做得相当不错,成了富户。三十八岁时,闻听王阳明大名,头戴哭丧帽,手拿哭丧棒,打扮成僵尸状去拜师。
老王见了,当头棒喝:“穿成这样,你想出名吧?”
王银傻眼了,他的内心无所掩饰,一下子被老师洞穿,服了。之后拜于王阳明门下,也不老实,经常与老师对着干,时时不满师说,坚持自己的观点,然后反复推难、曲尽端委,对老王甚感敬佩。但他不拘泥师说,自创“淮南格物说”,主张:“即事是学,即事是道。人人皆可为圣贤。”
老王见王银生性孤傲,蹦蹦跶跶的,遂给他改名为“艮”,表示静止消停点的意思。从此,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正式出现在哲学舞台上。改了名字,王艮也不消停,经常搞一些行为艺术,招摇过市。
嘉靖二年(1523年),王艮跑到了京城,沿途讲学,受到各方重视而轰动一时。老王听到后大为震怒,想方设法召他回来,痛加制裁,但鞭长莫及,王艮的学术思想已如蒲公英,风一吹种子遍地都是。
嘉靖五年(1526年),王艮终于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应泰州知府王瑶湖之聘,于安定书院主讲心学,宣传他的“百姓日用即道”的学术观点。老王的思想是个性解放之启蒙,王艮的思想已然深入到生活之中,两者为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泰州学派的学员均来自社会底层,有农夫、樵夫、陶匠、盐丁等487人。黄宗羲对泰州学派评价非常高,竟称这一派能“赤手以搏龙蛇”。泰州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王栋、王襞、徐樾、颜钧、罗汝芳、何心隐、焦竑、李贽、汤显祖、袁宏道、徐光启等。
嘉靖三年(1524年)正月,绍兴知府南大吉拜王阳明为师。
绍兴府,汉朝时称之为会稽郡,延续到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设绍兴府。明代绍兴府治所山阴、会稽两县,领会稽、山阴、萧山、诸暨、余姚、上虞、嵊县、新昌八县。清继明制,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山阴、会稽合并为绍兴县,即今浙江省绍兴市。
绍兴之地,治学盛隆,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风气,深入绍兴人民的血液之中。文化繁盛之地,通常会出现文学流派,诸如清代安徽的桐城派,但是绍兴这地方比较特殊。受到王阳明经世致用讲求实际的心学思想影响,渐渐地形成了职业文化人——绍兴师爷,又称幕僚,也就是谋士。
文化水平高的考科举去当官,考不上那些并不代表水平不行,相反他们很有才能。凭借着心学的“知行合一”打遍天下无敌手,形成了职业化的智囊团。时有京中胥办幕僚“自九卿至闲曹细局,无非越人”,主要来自绍兴。绍兴师爷的历史高潮出现在清朝雍正、乾隆时期,这一时期,正值衙门急需大量人才之机。绍兴师爷凭借祖上遗传的聪明才智进入衙门,得到体制内的一致认可,成为一个地域性、专业性极强的幕僚群体,所谓“无绍不成衙”即是这一盛况的真实反映。
明清时期的绍兴师爷代表人物有:徐渭,字文清,后改文长,山阴人,著名军事家、文学家、书画家、戏剧家,大明三大才子之一。王阳明弟子季本的学生,民间对他的传说遍地都是。初为抗倭名将浙江、福建总督胡宗宪幕僚,他慧眼识英雄发现了戚继光;继为青瓷宰相李春芳幕僚,后由戚继光推荐担任辽东名将李成梁之子李如松、李如柏的老师。清朝雍正时期的邬思道,为浙江巡抚田文镜谋士,帮助田文镜给雍正皇帝上了一封奏折,弹劾雍正娘舅隆科多,于是隆科多被整了。邬思道由此名声大盛,田文镜死后邬思道失踪,传说被召进宫给雍正打工去了。再如沈文奎,皇太极的谋士;秋桐豫,东三省总督谋士;章士杰,曾国荃谋士;马家鼎,张之洞谋士;程埙,左宗棠谋士;娄春藩,先后为李鸿章、荣禄、袁世凯等谋士。绍兴师爷壮大幕主的权势,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央集权,形成了一股左右政治的力量,为各级行政长官乃至中央所重视。
绍兴师爷的出现,需要感谢两个人,众所周知,第一个是王阳明,第二个叫南大吉。很多人都不认识他,也没啥名气,但他为绍兴府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南大吉,字元善,号瑞泉,西安府渭南(今陕西省渭南市)人,正德六年进士,二甲一百零五人,全国第一百零八名。嘉靖二年任绍兴府知府,性格有西北人的粗狂豪迈,擅长古文,是著名学者,其思想理论收录于黄宗羲著《明儒学案》卷二十九,代表作《绍兴志》《少陵纯音》《瑞泉集》等。最著名的是他退休回到渭南老家修的《渭南志》,为明代关中八大明志之一,手抄本今存上海图书馆,刻本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明代时,绍兴府灾难频发,人文混乱,王羲之、谢安等名士祖宅被抢占,运河被势家所侵,辖区内有大盗,犯罪率急剧上升,犯罪分子又多被衙门的人庇护。知府南大吉见当时绍兴的情况比较头疼,听说王阳明在山阴讲学,刚开始不信,后来见到了,坚定了他治理绍兴文化事业的决心,对绍兴府作奸犯科的现象开始全面整治。
嘉靖三年,南大吉与山阴县令吴瀛拓建稽山书院,这个书院始建于宋代,位置在今绍兴市府山公园风雨亭之西。在书院原有基础上,增建“明德堂”、“尊经阁”,聘请大明帝国著名心学大师王阳明老先生来此讲学,并向社会出版发行心学名著《传习录》,广泛宣传心学思想,促进文化进一步发展,绍兴文化事业由此繁荣隆盛。在任期间,南大吉修建了大禹陵,在绍兴市城东,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大禹陵”三字,敦厚隽永,气势庄严,为南大吉真迹。
稽山书院落成时,南大吉邀请王阳明去剪彩,老王撰写了著名的《尊经阁记》,全文基本没尊经阁什么事儿,完全在阐述心学“心外无物”的世界观,将心学抽象的哲学思想用浅显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为阳明心学经典文章,收录于《古文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