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第五章速度节奏
按照打字稿刊印,上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亲手作的修改和批注(第438号)。原稿卷首页上写着:“尼斯,1934年5月”,并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附记:“1937年3月(赴巴尔维哈后)重读”。在一系列有关速度节奏问题的准备性材料和手稿当中,这篇原稿在时间上是最晚的,也是最完整的一篇,不过,根据原稿页边空白处的批注来判断,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并没有认为这一章的编写工作已经完成。
〔1〕与这段文字相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写着:“整章显得混乱不堪。”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2〕原稿页边空白处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附记:“这个练习开始后没法结束。要结束它或者加以转移。”
〔3〕原稿页边空白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写着:“两个不同的练习。”
〔4〕原稿页边空白处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附注:“他们可以来做这个练习——无实物地。”
〔5〕原稿页边空白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写着:“谈到形象岂不是为时尚早?”
〔6〕句子没有写完。页边空白处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附笔:“要说明,在群众场面中需要这种不同节奏的结合。”
〔7〕原稿页边空白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写着:“这个主题和上述主题是不同的主题。”
实际上,关于正在克服踌躇不决心理的哈姆雷特的例子,与后面这个例子(喝醉了酒的药剂师)没有什么联系,后者只不过是两种不同节奏机械结合的练习而已。
〔8〕原稿页边空白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写着:“威廉密诺娃做不成。马洛列特柯娃能行吗?”
〔9〕原稿页边空白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写着:“要说明,这种露马脚对于舞台说来是好的。”
〔10〕原稿页边空白处,与这段原文相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写着:“多余。往下是重复同样的话,也就是必须降低节奏。”不过在进行编辑的时候,这段原文还是保留下来了,因为没有它,同后文的意思上的联系就会失掉。
〔11〕显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这里指的是在大剧院歌剧研究所(1922年)进行的柴可夫斯基歌剧《叶夫盖尼·奥涅金》中拉林家舞会一场的排练工作。他把这场戏的排练算作是自己在群众场面处理方面最出色的导演成就之一。
〔12〕这个机器是按照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指示在莫斯科艺术剧院的工场里制成的,他在1935—1936年间曾同歌剧—话剧研究所的一批助手做过类似下面所描写的练习。他还把对游移不定的拍节机所做的练习包括到研究所教学计划搬演工作中去。(见本卷第421页,中译本第434页)
〔13〕页边空白处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批注:“莫名其妙。”
〔14〕这段原文下面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附笔:“……要讲清楚,演出之前需要做哪一些练习。”
〔15〕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页边空白处注明:“要更恰当地过渡到言语上来。”开头他是把言语的速度节奏当作《言语》一章的一个部分或独立的一章来探讨的。在最后的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发表的稿本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把动作的速度节奏和言语的速度节奏合成了《速度节奏》一章。
〔16〕люфгпауза指唱歌或说话时为了吸进空气而在声音上的极其短暂的休止。
〔17〕引号内是《钦差大臣》的一句台词(第一幕第二场)。
〔18〕这里和后面对《钦差大臣》开头一句话进行节奏上的分析时,在同一原文的初稿(《言语的速度节奏》,第429号,第24—26页)的基础上有所修改,初稿上比较确切地引用了果戈理的台词。
〔19〕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这里指的是萨尔维尼表演的查柯梅蒂剧本“Lamortecivlie”(《公民之死》)第二幕中的一段独白,该剧由阿·奥斯特罗夫斯基译成了俄文,并改名为《罪犯之家》。
〔20〕歌德诗作《魔王》的开头几行。弗·阿·茹可夫斯基译成:
Кто скачетю,кто мчится под хладною мглой?
Ездок запоздалый,с ним сын молодой……
(译者按:原文大意是“谁在这黑漆漆的夜里迎风驰骋?是父亲和他的儿子”。德文原文中有许多“t”(音“特”)和“d”(音“德”),连读起来很像马蹄声。)
〔21〕页边空白处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附注:“在音乐伴奏下的什么表演呢?”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经常涉及的音乐练习和习作,很可惜,并没有在《速度节奏》一章中得到充分的阐述。
〔22〕阿杜尔·尼基什(1855—1922),杰出的匈牙利指挥家。曾来俄国巡回演出。关于尼基什的指挥艺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控制与修饰》一章中述说得更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