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结束语〕

这一章发表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为全集第三卷结尾部分而准备的材料。作为本章基本内容的是一篇题名《如何运用“体系”》的手稿。在这篇手稿的原文中,依照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指示,采用了原先为《远景》一章而准备的材料的几页(第410号。打字稿,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作的修改)。这一章还编入了写在规格不同的零散纸张上的四篇草稿,这些纸张订在一起,有着共同的、使它们合而为一的标题《天性颂》。(第483号)

在注明1935年的第三卷各章编排方案中(第274号),第三卷的结尾一章题名为《如何运用“体系”》。头两篇手稿是为这结尾一章而准备的材料。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第三篇手稿——《天性颂》——写成时间比其余所有的都要晚些(显然,在1938年),就其内容看来也是属于为“演员自我修养”全部课程作总结的本书最后一章的。很可能,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打算用编排方案中未曾提到的专门一章来论述“赞颂天性”这一主题。但由于在这方面缺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直接指示,材料又纯属草稿性质,就没有理由把这份材料划为独立的一章。

这三篇手稿的原文是按照它们保存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文献档案中的顺序排印的。《结束语》这一假定的标题系编者所拟。

〔1〕句子开头的删节号表明,这个片断的开头部分没有写完。手稿上勾去了如下的字句:“阿尔卡其·尼古拉耶维奇听了我讲的故事笑得很厉害。可我却不觉得好笑。”显然,在论述言语技术的这个片断的前面,按照作者的意图,应该有一段文字来说明言语中重音的技术规则在初期会束缚学生们,妨碍他们自由地表现自己的创作意向。

〔2〕沃拉比克是许勒尔(德国)在19世纪80年代发明的一种人工国际语言的名称。

〔3〕这以后的一段文字,即到“这就是我们在我们的艺术中所说的那一种深刻的理解,那一种朗诵,那一种言语”为止,是根据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如下的批注而取自《远景》手稿(第408号)的:“往下看一看关于远景的一章。那里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一篇论文仿佛值得一读。——选择出所需要的,把它单独放着,因为这种朗诵(在关于远景的一章中)是要删去一些东西的”。(第482号)

学生那兹瓦诺夫所读的那篇论文,在文字上和已知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任何一篇论文都并无相符之处,然而在内容上却与他的许多论文相似。

从这个片断可以看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对于各种时髦的“主义”的真正态度,他实际上是一概不予承认的。但是出于实践的考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他准备承认任何的艺术派别,只要它能以真正的生活真实挤掉舞台虚假。换句话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对每一个派别都提出作为现实主义艺术的基本标志的那些要求。

〔4〕此处和下面提到进一步诵读论文的地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都在手稿页边作了批注,指明“C……”的文章全文应该写完。

〔5〕往下又是第一篇手稿(第482号)的原文。这段文字的开头部分前面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批注:“如何运用‘体系’”。

〔6〕随后的原文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作了修改的一篇打字稿。原先这份材料预定编入其他章节(《舞台自我感觉》,《情绪记忆》),然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把它从这几章中抽出来,和那些有着共同标题——《如何运用“体系”》——的散页手稿订在一起。

〔7〕草稿中这段情节是这样继续下去的:“课上完了,阿尔卡其·尼古拉耶维奇向我们告别,转身就要走了,可是这时候观众厅的大门忽然打开,天真得叫人感动的伊万·普拉托诺维奇以庄严的步伐走了进来。他手里拿着一幅不带字的狭长布条,显然,这是为新的小旗(元素)——内而部准习备惯的,托尔佐夫刚刚才谈到这个元素”。(第495/1号,第475—475页)

〔8〕从此处到章末发表了题名《天性颂》的四篇手稿(第483号)。手稿别在一起,然而是独立的片断。它们的顺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并未加以确定,所以现在是按照它们的内容和意思上的相互联系而确定的顺序发表的。

〔9〕下面删去了一部分原文,它是叙述作者想法的最原始的草稿,而这种想法在有关“赞颂天性”的四篇手稿的第一篇里阐述得更为确切。但是,在这一部分删掉的原文里有不少有趣的、值得注意的表述。现把它完整地刊载如下。

“他们用这样的话来替自己辩白:灵感、直觉、下意识、超意识是‘上天降临’到我们身上的。但是,什么叫做‘上天降临’,谁也不知道,谁也没有思考过这些问题。

“另外一些人恰恰相反,他们什么都知道,什么都能解释。可是当必须动作,必须使下意识活动起来的时候,他们那一切学术性的词句在实践中就以最最厉害和最最古老的刻板法而告终。

“那些把什么都看得既清楚又简单的人说:意识等于是灯光,它把我们集中注意的那一思想照亮,而其余的则处在黑暗中。在灵感来临的时刻,灯光照亮大脑的全部皮质表面,那时候我们什么都看得清清楚楚。

“这当然很好。如果就那么简单,你就经常去照亮吧。然而不幸的是,还没有出现一个善于运用这种灯光的灯光管理,所以它在为人们所需要的时刻却继续处于静止状态,只是当它愿意的时候才闪亮一下。我准备相信,这个例子是恰当的,实际情形也正如这个例子所说明的那样。但这难道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难道有谁能掌握这种下意识的,或称灵感的,或称直觉的灯光吗?我要继续往前走。很快地这样的时刻就要来到:那时候科学将证明,所有这些在我们看来是玄妙莫测的过程都能用简单的唯物论的和唯理论的原因来加以解释。

“你们是不是认为,这可以教会我们掌握灵感,教会我们如何掌握……〔句子没有写完〕

“不。这甚至都不能把简单的、演员可以达到的实际手法交给我们。这不能教会他感觉,并掌握形体天性的最重要的中枢,而在需要的时候可能会像按某种机械的按钮那样去挤压形体天性,以便使其行动起来。

“解剖学知道许多东西……心理学也有了某些发现。但是难道它们能教会我们掌握或运用那些反射,哪怕像我们运用意识、注意、意志、节奏那样去运用(……用电来引起肌肉反射)。”

〔10〕普希金的悲剧《吝骑士》中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