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话剧艺术爱好者的观剧日记。观感和札记。1885年
日记写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艺术的少年时期”,这段时间他自己称之为“虚位期间”。
这时二十二岁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正在公开的业余演出舞台上尝试自己的能力。1885年是他短暂地逗留在小剧院附属学校的时候,并由于幻想从事“歌剧生涯”而开始向费·彼·柯米萨尔日夫斯基学习声乐。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1885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观剧日记据手稿(第743号)初次发表。除以日记形式直接写的手记外,在发表的手稿中还包括导演札记和表演艺术笔记。
〔1〕俄罗斯话剧院由费·阿·柯尔什创办于1882年。1884—85年的演剧季时,著名演员伊·普·基谢列夫斯基、尼·巴·罗辛‐英萨罗夫和维·柳·福尔卡季加入了柯尔什剧院的剧团。
〔2〕(福柳尔德卡维季戈夫),维克多·柳德维戈维奇(1846—1906),是一位很受欢迎的外省演员,以后成为剧院业主。
1885年1月14日举行福尔卡季的义演(在克·阿·塔尔诺夫斯基的喜剧《逆来顺受》中,福尔卡季扮演生意人基尔什)。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日记中所述,大约指1月13日福尔卡季在维·克雷洛夫的剧本《事出之因》里的演技(饰鲁斯洛夫),剧中有类似的情景,但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描写的情形不尽相同。可能福尔卡季以即兴的方式增加了一些剧词中所没有的细节。
〔3〕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这里所写的日期不准确。1885年2月3日俄罗斯话剧院早场上演的是亚·尼·奥斯特罗夫斯基的喜剧《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晚场演米·巴鲁茨基作剧、阿·费·克柳科夫斯基改编的《金钱大亨》,亚·瓦·苏霍沃‐科贝林的《克列钦斯基婚事》中的第二幕和米·阿·斯塔霍维奇的《夜间牧马》。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讲述的布景,是彼·米·涅维任的喜剧《在陷阱中》的第二幕的景,该剧公演于1884—85年的演剧季(作者在第二幕的舞台指示中指出:“街道。油漆过的圆木建筑物。舞台中央有一幢房子,房子附近是大门和守门人的长凳。房子前面有一条人行道,道旁有几个短木柱……幕启时,守门人潘菲尔坐在长凳上靠着大门正在睡觉”。)
〔4〕,穆尼基古里拉·依格纳吉耶维奇(1841—1906),小剧院的演员,奥斯特罗夫斯基剧作的喜剧和性格角色的出色扮演者。穆基里力求深刻地揭示出他所扮演的形象的内在实质并加以精雕细琢。他是一个细腻的现实主义艺术家,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他为自己饰演的角色增添了许多从现实本身所窥视到的性格化的日常生活细节。
亚·尼·奥斯特罗夫斯基的《心诚则灵》(《巴尔扎明诺夫婚事》)一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可能是于1885年2月3日在小剧院的舞台看到的。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日记中描写穆基里的演技时所引巴尔扎明诺夫的台词,在奥斯特罗夫斯基的剧词中并不存在,看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是凭记忆写下的,不确切,或许是穆基里在表演时有运用即兴台词的地方。
在此次演出中,除穆基里饰巴尔扎明诺夫外,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还看到阿基莫夫,雷卡洛夫、萨多夫斯卡娅、梅德维捷娃和费多托娃等人的表演。
〔5〕,马弗克拉舍基耶米夫尔·亚历山德罗维奇(1843—1901),自1874年是小剧院的演员。他最成功的表演是世态型和喜剧型的角色。
在阿·特罗菲莫夫的通俗笑剧《在沙地上》(彼得堡生活即景)中,马克舍耶夫扮演退职文官塔内金一角。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引用的这句话,在刊印的该剧的台词中并不存在。大概马克舍耶夫此刻讲的是即兴台词。
〔6〕基,谢伊廖万夫·斯普基拉顿诺维奇(1839—1898),富有才华的外省演员,也常在柯尔什剧院和亚历山德拉剧院登台演出。是克列钦斯基、斯卡洛茹布、克鲁其茨基和涅夏斯里夫采夫诸角色的著名扮演者。
基谢廖夫斯基具有舞台即兴表演的才赋。即使演那些陈腐的、毫无创造性的剧本,他也能主动提供一系列作者尚未预见到的鲜明的生活细节。
至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日记中所写的,有基谢廖夫斯基和福尔卡季参加的,究竟是什么戏,无从判断。
1897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将自己对费·米·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中篇小说《斯捷潘奇科沃村》(《浮玛》)的改编本交给基谢廖夫斯基,“以期在外省舞台上得到公演,条件是必须”有他,参这加一演点出已足以证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对基谢廖夫斯基的态度。
〔7〕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向费·彼·柯米萨尔日夫斯基学习唱歌,准备“初次登台演唱歌剧”。原拟在红门阿列克谢耶夫家举行歌剧片段的演出未能实现,其中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应饰演梅利里克(《水仙女》的第一幕)和麦菲斯托弗(古诺的歌剧《浮士德》的序曲)诸角色。“从第二次排演起”,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回忆道,“我的声音就嗄哑了,越唱越糟糕”。(见全集第1卷,第92页,中译本第108页)
所发表的札记可以看做我们所了解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最初的导演计划之一。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故居仍保存着《浮士德》歌剧的钢琴改编曲,上面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写的有关创造麦菲斯托弗这一角色的导演注释和作过修改的歌词。
〔8〕利‐岑玛,耶亚尔历山大(1839—1898),写生画家。肖像画家兼插图画家,曾画过历史题材的作品。19世纪末他为歌德的《浮士德》一书所作的全套插图颇负盛名。利岑‐玛耶尔的作品不乏历史和日常生活的准确性,以其外部的华丽而著称,但缺乏深入的心理刻画。
〔9〕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创作生活的各个时期,麦费斯托弗的形象始终都使他感兴趣。谢·萨·马蒙托夫叙述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他父亲萨·伊·马蒙托夫家演出的哑剧中扮演麦菲斯托弗一角的情形。“一群化了装的人来到我们家……”谢·萨·马蒙托夫回忆道,“穿着黑僧服隐蔽着脸庞的卡普勒僧侣们走进客厅……突然,一团火红的东西。在这些黑色的僧侣长袍间一闪而过,立刻在我们面前……出现了麦菲斯托弗……僧侣们继续以端庄的行列围绕大厅行进着,麦菲斯托弗却由于他们的神圣不可侵犯而曲蜷着身子,接着又奔向前,企图诱惑圣父们。他和青年人的体态显得惊人的匀称和灵活,每一个动作都经过周密的思考,优美而富于表现力。”安·谢·施杰克尔和弗·谢·阿列克谢耶夫在各自的回忆录中也描述了年轻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这次表演(见《回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第32和48页)。对这出哑剧更为详尽的描绘,可参见季·谢·索柯洛娃的回忆录。(《康·谢·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资料、书信和著作》,第377—378页)
艺术剧院一度考虑要排演歌德的《浮士德》,并打算由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扮演麦菲斯托弗一角。
〔10〕(斯库特科鲁列日金夫斯基),尼古拉·谢尔格耶维奇(殁于1889年),诗人兼演员。曾在外省舞台、莫斯科演员剧团、普希金剧院和德国俱乐部演戏。在《火星》、《闹钟》、《点滴》等杂志担任过编辑。讲授过戏剧艺术理论并发表了专辑论文。(见1879和1880年的《戏剧图书》月刊中的《演员札记》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