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外省剧院股份公司”组织草案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力求把莫斯科艺术剧院的艺术原则运用于其他剧院的实践。他觉得通过这种途径就可能革新外省的戏剧事业。“外省剧院股份公司”组织草案就是实现这种思想的尝试之一。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草案是根据《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论文、讲演、谈话、书信集》中初次发表(略有删节)的手稿刊印。(第160—163页)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1904年2月13日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住宅举行了一次会议,他在会上说明了自己的改革外省戏剧事业和建立莫斯科艺术剧院分院的草案。据瓦·瓦·鲁日斯基的说法,这个草案是“很宏伟的”,不能完全立刻实现,但是“被多数人怀着极大乐意和兴趣所接受”,其中包括弗·伊·涅米罗维奇‐丹钦科、瓦·伊·卡恰洛夫、伊·米·莫斯克文等人(见瓦·瓦·鲁日斯基1904年2月14日致伊·阿·季霍米罗夫信,莫斯科艺术剧院博物馆)。
委员会主席瓦·瓦·鲁日斯基显然是根据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指示或者同他一起写出了这个已加以扩充的草案的稿本的,其中要成立公司这个主张是基于响应国内社会生活新现象的要求。
草案的序言中说:“在目前俄国社会所处的文化发展的时刻,各种形式的艺术已不再是某一部分人的财产了,它走上街头,挤进入群,生活在它周围沸腾的各式各样的生活里。当然,各式各样的周围的人的生活趣味,无论如何也要在艺术的内容本身反映出来……”外省观众会不会重视这种新艺术的创举呢,对于这个问题,草案的作者们作出了以下的回答:“……需要指出我们外省在生活的一切领域都出现了毋庸置辩的文化上的高涨;这是由一系列广泛的社会原因引起的。随着生活的这种前进,那些由艺术性质的企业提出的审美要求也提高了。剧场里的观众对剧本老一套的墨守成规的演出,已经不满意了。”
草案的序言中说,莫斯科艺术剧院在对外省流动剧场的领导方面扩大活动的主张,也是由这样一种必要性所提示的:关心青年,即关心1901年在莫斯科艺术剧院开办的话剧班的基干学生。要把他们“看做是来到剧院、跟他们在共同工作中生活过来的、剧院所开创的事业的青年继承者”,艺术剧院“不能漠不关心地对待这件事:由于不可能从剧院这方面向所培养的青年提供演员工作,必须把他们放出去……”往下确定了这样一种想法:剧院的学校可以是外省的巨大的文化力量,而且“对艺术剧院说来,应当是有保障的青年演员力量的苗圃。显然,需要某种企业组织,它在培养演员的学校的艺术工作中保持剧院的领导作用,使他们彼此联合起来,并且为剧院保留这种权利:根据需要的程度用他们来充实自己的剧团”。(第3113号)
组织几个艺术剧院分院的草案没有实现。1905年组织了莫斯科艺术剧院分院,大家知道的在波瓦尔斯卡娅街名为讲习所,变成了导演实验室,并拒绝执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最初委托给它的任务。
〔1〕奥斯特罗夫斯基的剧本《心非铁石》曾由康·谢·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瓦·瓦·鲁日斯基准备于1899—1900年演剧季在莫斯科艺术剧院上演。
在列入草案的艺术剧院演出的剧目单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用铅笔在《汉娜莉》和《心非铁石》下边画了一条线——莫斯科艺术剧院没有上演。
〔2〕往下用铅笔补写着:“〔二十九〕全(体)大(会)。”这一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尚未仔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