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金融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衍生品的鼓吹者

2003年,沃伦·巴菲特与艾伦·格林斯潘这两个美国资本重量级人物就金融衍生品这个所谓的金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爆发了一场辩论。我整天和金融衍生工具打交道,却丝毫没有意识到它们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那些印度尼西亚人可能会认同这样的说法:在进行衍生品交易之前应该穿上用特殊材质制成的防护服。沃伦·巴菲特是伯克希尔-哈撒韦投资公司的董事会主席。巴菲特传奇般的选股技巧使他名声大噪。但他善于讲美国“大白话”,这才是他成为偶像人物的真正原因。

“自己炒的菜自己吃下去”“只有退潮时,我们才能知道谁在裸泳”“从汽车的挡风玻璃向后看永远不会比从后窗玻璃向后看来得清楚”,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都出自巴菲特之口。巴菲特的追随者把这些话当成金科玉律。他一年一度的“致股东的信”也被看成圣经。当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召开股东年会时,大批虔诚的信众涌入这场“资本家们的伍德斯托克音乐会”。巴菲特则是“奥马哈的先知”。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2003年,巴菲特向其称为“金融界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衍生工具发起了进攻。和他并肩作战的还有一些头面人物,其中包括比尔·格罗斯(Bill Gross),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世界上最大的投资管理公司之一)数量庞大的固定收益型基金正是由他掌管。他们发难的理由是隐藏在衍生工具合约中的亏损迟早会暴露出来。那些参与衍生品交易的银行和保险公司就会受到影响。他们担心一些公司和投资者利用衍生工具把别人的钱拿来赌博。我曾经天真地以为拿他人的钱下注是资本主义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话通俗易懂而且是经由巴菲特嘴说出来的,因此迅速传播开来。巴菲特的话让衍生品交易商们惊恐万分,他们担心这会引起其他人,尤其是监管部门的关注。如果政府对衍生品交易出台新的监管措施怎么办?支持衍生品的游说团体加紧了运动,但是他们的担心有点多余了。

艾伦·格林斯潘成了为衍生工具辩护的主角。他当时是美联储(相当于美国的中央银行)的主席。美联储的责任包括完善金融体系和保持银行系统的稳定。美国中央银行主席出来为衍生工具加油打气让人奇怪。

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艾伦·格林斯潘接任保罗·沃尔克(Paul Volcker)成为美联储主席。沃尔克在任时提高了利率,导致抵押资产的贬值,让整个美国的存贷行业遭了殃,因此他的政策并不受欢迎。但该政策成功抵御了通货膨胀,并开启了一个低通胀、低利率、股价上涨的“美好时代”。当船驶入了波澜不惊的海域时,艾伦·格林斯潘发现自己当上了这艘船的船老大。伍迪·艾伦(Woody Allen)曾经说过,生活中80%的成功都是在恰当的时机出现的。“大师”格林斯潘可以说交上了好运。

格林斯潘这位爱打网球、能吹爵士萨克斯管的美联储主席经历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1994年债券市场崩溃、几次资产价格泡沫以及随后的泡沫破灭。格林斯潘的出名还得益于另外两件事——冗长的句型和对新技术盲目的信任。

格林斯潘每次去国会作证都会引来金融分析家、记者,还有数量相当的语言学家的关注。解读格林斯潘语言的行业也随之兴起。格林斯潘还亲自指导大家如何解读他的语言,看不出有丝毫自我解嘲的意思。“我知道你觉得你理解了我说的意思,但我不能肯定你能意识到你听到的其实不是我说的意思。”大师曾这样解释说。他之后又很直白地说:“如果你认为我说得很清楚,那么你就错了。”

这一次,格林斯潘运用他高超的演讲技巧来为衍生工具做辩护。在互联网泡沫达到顶峰的时候,他曾大谈特谈技术对生产力的影响。而格林斯潘对衍生工具的迷恋也毫不逊色。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金融衍生品的迅猛发展和壮大可以说是金融界至今为止最重大的事件。随着21世纪的到来,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都要重新审视一下,他们风险管理水平能否跟上不断发展的业务活动,能否适应金融市场的变化并做相应的调整。如果他们的风险管理能够做到这点的话,我可以肯定市场参与者会进一步依靠衍生品来分散风险,并且加速财富创造的进程。”格林斯潘如是说。

金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真的很危险吗?谁说得对呢,巴菲特还是格林斯潘?到底什么是衍生工具?对于它们我们该知道些什么?这些年来我和它们都发生了什么故事?

金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真的很危险吗?谁说得对呢,巴菲特还是格林斯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