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战争

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展开竞争,促进和改变了信用市场。凭借庞大的资产量和业务能力,商业银行通过承担风险来获得业务。它们把钱借给客户,尤其是在收购和并购这样大规模的交易中。这些借款的前提是客户要让商业银行来做利润丰厚的投资银行业务。这种捆绑销售在许多国家是不合法的。在实际操作中,这些法律上的细枝末节无关紧要。客户很明白如果他想继续取得银行慷慨的帮助,他应该将投资银行业务给谁做。套用电影《教父》里老教父的话说:“我给出了一个让他无法拒绝的报价。”

商业银行刚开始进入证券交易和其他投行专业领域时,投资银行对其有些看不起,又有些怜悯。“笨手笨脚”的商业银行似乎永远也干不成。经过几次失败之后,笨手笨脚、反应迟钝的商业银行发现它们可以用绝对优势来赢得竞争。投资银行为此惊恐万分。和其他自由市场的鼓吹者一样,当自己的行业受到威胁时,投资银行也做出了同样的反应。它们大喊“犯规”,希望变更游戏规则。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投资银行去找联邦会计准则委员会讨公道,但委员会似乎帮不上什么忙。投资银行的诉求很模糊:它们不赞成商业银行不需要将贷款以市价在报表上反映。他们可以低于市场利率的条件来招揽客户,从而拿到收益更加丰厚的投资银行业务。暗藏在贷款中的补贴并没有反映在报表上,也不会影响利润。相反,投资银行却要按规定将这些贷款以市场价格核算。现在,竞争的压力迫使投资银行不得不提供“搭桥”贷款,才能赢得客户。

顶尖的投资银行哭诉由于不公平的竞争而丢失了业务,这一幕让人感到好笑。这一切,当然是为了保护商业银行股东的利益;投资银行这么做是在保护公众的利益。“有时候,你需要选择站队。”一个投资银行家说。商业银行极力为自己贷款的会计处理做辩护。

最后,这场辩论不了了之。面对市场实际情况,投资银行不得不多借资金才能获得业务。大投资银行扩大了贷款业务,增加了人手,还雇了一些笨手笨脚的商业银行家。它们还得到了更多的资金,可以和商业银行一决雌雄了。

许多投资银行知道灾难即将来临,于是就把自己卖给了商业银行。这些属于全能型银行。大部分银行都葬身沙场。幸存下来的全能型银行对业务模式犹豫不决,因此出现了几次大变动。在银行内部,这就像非军事地带。商业银行家和投资银行家共存。在日常的内部交流中,大家顾不上礼貌。每个人都听从了教父的教诲:和朋友打成一片,和敌人更要亲密无间。

有一次我和德国的一名银行家喝酒。他的银行雇了业务熟练的投资银行家来开拓新的业务。他本人之前从商业银行出来的,他为此很生气。这些投资银行家“薪水过高,而且反客为主”。“到头来一定不好。”他嘟囔着说,“这就是盎格鲁-萨克逊风格。”“这些投资银行家拿着更高的薪水,他们蹂躏完我们的客户之后就扬长离去。他们总是这样。然后我们将回到真正的银行业务。贷款,这才是正常的好业务。”我笑而不语。

信用战争并没有解决信用风险的问题,只是让更多的资金流向少数几个银行。但投资银行开进信贷市场,催生了以信用为标的的衍生产品。这将是衍生产品诞生以来最大的一次狂欢。

投资银行开进信贷市场,催生了以信用为标的的衍生产品。这将是衍生产品诞生以来最大的一次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