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好的想法

起初,银行通过CDO将贷款的风险转嫁给投资者。我亲眼看到过许多CDO策划书,交易商忽悠银行,说服对方把贷款卖掉。这些说辞本来应该是“降低信用风险”,但实际上却是“资本管理”。

这个交易并不会减少出售方银行的信用风险;它通常要保留权益的部分。当损失发生时,首先遭殃的是银行,这就是所谓的“切肤钱”或者“荣辱与共”。投资者不希望你卖给他们一大堆烂债,于是想办法让银行先承担损失。通常,第一笔损失设定得比投资组合预期损失要高得多。因此,银行承担了大部分的风险。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通常,银行向企业每发放一笔贷款需要计提至少8%的准备金。一笔10亿美元的贷款就需要计提8000万美元的准备金。当银行进行CDO交易时,它只需要为它持有的权益部分上缴准备金;如果权益部分的比例只有2%,按照规定,银行需要为10亿美元的贷款计提2%即2000万美元的准备金。用行话来说,银行释放了大约6000万美元的资金。

在银行目标回报率为20%的情况下,释放的资金每年大约能够产生1200万美元的收入。按照整个交易规模来算,CDO的成本大约为每年0.35%,也就是350万美元。因此银行净赚850万美元。这是真金白银吗?银行要将释放的资金用在什么地方?假设市场上到处都是赚钱的机会,银行可以投资这部分资金,回报率将超过20%;如果这还不行,银行还能回购自己的股票。CDO释放了资金,提高了资金回报率。

合成证券化能达到异曲同工之妙。它成本更低,大约在每年0.1%~0.15%,也就是100万~150万美元。它价格更低,但效果不在CDO之下。

CDO只有当银行售出信用等级更高的企业的信用风险时才能起作用,通常是投资评级在BBB以上的公司。实际操作中,这些公司违约的可能性更小。银行卖掉了优质的客户,剩下的那些都是不咋样的客户;而且它还有CDO中的权益部分。银行的收益真的变好了吗?在风险调整后资本回报率的年代,问这些问题是不合时宜的。CDO只是个绝好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