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世纪终极版

亚洲又再次火了起来。给印度尼西亚面条商人带来损失的那场危机才刚刚过去5年。他们甚至找到了罪魁祸首:一个名字怪异的人,他叫伦差·玛拉甲暖(Rerngchai Marakanond)。

亚洲又再次火了起来。他们甚至找到了罪魁祸首。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玛拉甲暖曾经是泰国中央银行的行长。1997年,他领导泰国央行,坚持泰铢不贬值,但最终失败。泰国法院对他判处罚款1860亿泰铢,约合50亿美元。这个金额就是中央银行为了维护固定的汇率制度,仓促应对而付出的代价。法院指责行长“严重渎职”,责令这位职业银行家在一个月内支付罚款,否则就要没收他的财产。玛拉甲暖只是一头替罪羊。亚洲又故伎重演。

情况有了新的变化,这次的热点与以往不同。东南亚“老虎”这次给中国“老虎”让路了。

大多数公司打入了金砖四国的市场——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投资者把大把的钞票投进这些国家;生意人每当谈到中国“龙”腾飞升天时,言语里透着一股惊叹之情。我一直认为龙这种动物只存在神话当中。

中国较为低廉的生产成本和它巨大的市场前景让投资者赞叹不已。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成为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临近香港的华南省份成了世界工厂。西方的消费者得到了它们想要的价格便宜的产品。除此之外,华南也对外出口其他产品。

2005年,美国银行以30亿美元收购了中国建设银行9%的股份。这就意味着中国建设银行的市值超过了330亿美元。这个数字高过了好多国际性大银行。

美国银行的首席执行官肯尼思·刘易斯(Kenneth Lewis)老生常谈地说道:“我们一直在寻找机会投资于这个日益发展的经济大国。”在这之前不久,中国建设银行取得了几十亿的政府拨款来消化银行的不良资产。分析师认为中国建设银行是中国国有银行中最好的一家。那些没有竞标成功的投资者个个垂头丧气。看到中国建设银行在中国香港上市后市值比美国银行支付的还高,投资者更加痛心疾首。

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带动了全球的商品贸易,商品价格再创新高。分析师聊着新一轮的商品价格周期和之后的通货膨胀。在世界各地上市的小矿产企业,其矿产资源前景不明但估价却达到了荒唐的地步。

以往不靠谱的方案又回来了。有人建议在泰国开凿一条运河,把泰国湾和孟加拉湾连接起来。这将大大缩短油轮往返于中东和中国的运输时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仅次于美国。我上一次看到这个方案是在1985年。这个方案是由泰国一个戴着太阳镜的退休将军和一个高利贷商人提出来的。这个高利贷商人之前是向个人提供汽车贷款;她想从这耗资200亿美元的项目中抽取4%的介绍费。我们听了之后哈哈大笑。

印度尼西亚也不甘落后。那些触礁倾斜的公司都已经名存实亡。它们的创始人,那些精明的家族企业又将它们买了回来。他们以极低的利率借入资金,然后将这笔贷款变成股本。他们又获得了所有权。这些家族并不为“亚洲世纪”所动。他们的财产早已变成了美国国债,存放在隐秘的瑞士私人银行里。

“新”经济已成过去,“旧”经济又重新当道。我们进入了“新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