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投资风格
有一次我问尼禄,公司客户和投资客之间的差别。他认真地想了想之后说:“所有客户都是混蛋,但投资客是彻头彻尾的混蛋。”买方是先骂脏话再挂电话,投资客是接了电话先骂脏话。之所以有如此差别,原因是企业经常需要银行,通常是在借钱的时候。投资者正好相反,他们并不需要银行。反倒是银行,尤其是衍生品交易商,需要投资客。
基金管理公司常常摆出一副傲气凌人的样子。大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资产规模非常庞大:瑞银全球资产管理公司一家管理的资产就超过1万亿美元。即使小一点的基金管理公司,其资产规模也在500亿到1000亿美元之间。投资组合经理嘴边挂着“我的基金”和“持有微软股票”。这钱并不属于他们。对交易商来说,他们是重要的客户。交易商在基金经理身上不惜血本:音乐会首演、马术训练、成箱的香槟酒和在瑞士滑雪胜地举行的研讨会。基金经理靠着他们的资金到处吃喝玩乐。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许多基金经理实际上之前都做过精算师,因此在数量技能方面看不起别人。早期的数量金融也注重投资。事实上,基金管理可以概括成几个主要原则:
(1)分散化——哈利·马科维茨(Harry Markowitz)“证明”了把所有的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有多危险。沃伦·巴菲特成功地进行了反驳。他认为把你的钱投资到少数几个便宜而且是你了解的项目上,你会过上更好的日子。他不喜欢你投资一些你完全不懂的项目。
(2)有效市场——尤金·法玛和他的同事假设价格的变动是随机的。价格变动并不遵循某种可以识别的规律,至少无法从历史数据得到。所有已知的信息都已经反映在价格当中了。交易商和投资者就是为了利用市场的弱点。如果市场完全有效的话,那么怎么赚钱?
(3)均值/方差——金融市场的风险能够用两个统计数据反映:平均收益和收益的波动率,也就是用标准差或方差来反映波动率。对投资者来说,价格波动幅度越大,风险就越大。风险就成了一个已知的已知因素。没人会和你说风险。只有未知的未知——纯粹的不确定性,也就是之前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
(4)风险/回报——威廉·夏普(William Sharpe)、约翰·林特纳(John Lintner)和杰克·特雷诺(Jack Treynor)利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 asset price model,CAPM)证明风险和报酬是相关的。如果你承受更多的风险,你就会要求更高的回报。老一代的投资者喜极而泣。他们无意识地运用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基金管理经理有他们自己的风格,也就是投资风格,如表3-1所示。
表3-1 投资风格
事实上,投资的原则有三条。第一,资本保全:你希望能够一分不少地收回原来的投资;第二,创造收益:你希望能够赚到钱;第三,资本增值:你希望你的投资能够升点值,这样你能够跑过CPI。大多数投资者都是按照我所列的这个顺序来进行投资的,但有时候这个顺序也不是一成不变。
20世纪90年代末,当时正是互联网最热的时候,投资者一心想资本增值。基金经理减少了一只股票的仓位,因为这只股票赚钱了。他们认为公司应该“减少更多”。一家公司发行了股票,承诺将“资金投入到某个和互联网相关的企业”。发行股票的收入相当于这家公司银行账户余额的两倍,而现金是这家公司的唯一资产。个人投资者吹嘘自己的投资组合增值翻了一番,或者更多。2001年,这些投资者聊起了社会责任和慈善事业。当时纳斯达克指数蒸发了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