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交易大厅
买卖非常简单,你只需要买价比卖价低就行了。如果你预计价格将上涨,你就买入,然后等它上涨到不会再涨的时候卖出,这样你就赚到钱了。如果你想赚得更多,你可以使用衍生工具。你可以用远期来产生杠杆效应,你买入看涨期权,如果价格没有上涨,你最多也就损失个期权费;也还可卖出看跌期权,拿到期权费,如果价格上涨,那么对方不会行权,你就能留下期权费了。如果价格下跌了,那你就离开这里。
如果你预计价格将保持稳定,那么你就卖出期权,一般同时卖出看涨和看跌期权——典型的勒式期权或者跨式期权。你能拿到两份期权费。如果价格波动不大那么你就没事,但价格要是向上或者向下出现大幅度变化,那你就有麻烦了——跨在铁丝网上可不是什么舒服的事。尼克·利森卖出大量以日经指数为标的的跨式期权之后,日本股市受神户大地震影响暴跌。他就这样被勒住了。尼克的确跑路了,但没有成功。他被引渡回了新加坡,最后身陷囹圄。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如果你预计价格波动非常剧烈,你就同时买入看涨和看跌期权。你支付两份钱。如果价格朝任何一个方向剧烈变动,那你就没事。但如果市场价格只在一个小范围内波动,那你就会比较惨。但好在你最多就损失了期权费。你交了学费,学到了经验。
这就是交易的全部原理。大家总是将它弄得很复杂,或者给它罩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但它其实很简单。关键是你需要准确地预测未来价格的走势,至少在大多数时候能算准。
交易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比如相对价值交易:你在买入你认为便宜的东西的同时卖出你认为贵的东西,那么你是“中立的”。真是这样吗?如果你买的东西价格下降了,而你卖出的东西价格上涨了,那又会怎样?在交易中,你只有在既不买卖也没有仓位的时候才是“中立的”。
还有银行天天都做的“套息交易”。他们借出长期贷款,然后靠借入短期贷款来支撑。他们必须在短期借款到期时再借入资金。大多数情况下,长期贷款的利率比短期贷款的利率要高。银行从中赚取利息差额。你每天都在利用套息交易赚取利差,增加利润。银行面临的是短期借款利率上涨、利差消失的风险。此外还有一个很难发现的风险:如果银行长期贷款到期前转手,就以较低的贴现率将贷款贴现了,那么银行就会受到损失。
在20世纪90年代,世界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套息交易。面对美国的经济衰退,格林斯潘将短期贷款利息降到了非常低的水平,大约年利率3%。有趣的是,在2001年到2002年,他继续降低利率,低到1%。而在这两个期间,长期利率却比短期高得多。日本也正处在经济危机当中。经济正以惊人的速度萎缩。通货紧缩(物价下跌)现象十分明显。日本政府将利率减到了0,相当于可以免费借钱。套息交易继续进行,赚钱非常轻松。
交易商们借入短期资金,放出长期贷款,购买国债就是最常见的形式。为了抓住低利率的赚钱机会,交易商推出了各种产品,如逆向浮动利率债券、延期后置互换、收益曲线互换、差额或定量型利率互换。每一种产品都建立在短期利率保持低位,而长期利率高于短期利率的假设上。
还有更激进的投资策略。交易商借入零利率的日元,然后购买以美元计价的美国国债,从中赚到了巨大的差价。他们面临日元随时升值的风险。还有些交易商用黄金借入资金。他们从中央银行以低利率借入黄金(大约为0.25%至0.5%),然后将黄金变现,买入利息高的美国国债。交易员面临的不确定性是他们能否一直以低利率借入黄金。
轻轻松松赚钱的游戏终于结束了。1994年,美国利率迅速蹿升,套息交易出现巨额亏损。最后,日元也开始翻身,并出现升值,日元套息交易因此遭受了灭顶之灾。在短短一天的时间里,1美元对日元的汇率变动超过了20日元,几家欢喜几家愁啊。中央银行也收紧了黄金借贷,使得金价和黄金借款利率急剧上升。美元/黄金套息交易也因此遭殃。
在千禧年之初,格林斯潘的低利率政策催生了套息交易的原型。头寸数量巨大,而且利用衍生工具的杠杆率非常高。2004年年中,美联储开始收紧利率。交易商开始清理手中因为套息交易而持有的头寸,但他们几乎找不到下家。疯狂抛售给债券、某些国家的货币,尤其是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造成沉重的打击,价格一泻千里,交易商们在疯狂的抛售中损失惨重。交易员强调他们从之前的危机中吸取了教训;他们更精明了,风险管理做得更好了;风险都能有效控制。套利交易就是在大家普遍认为容易赚钱的时候赚点碎银子,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这并不容易。
交易商就像钟摆那样在客户和自营交易之间来回摆动,寻找利润的踪迹。当市场景气的时候,他们就做自营交易。当市场形势走下坡的时候,他们就亏钱了,于是就转到代理业务。多家银行同时争夺客户资源,到头来谁都赚不到什么钱。他们就又好了伤疤忘了疼,转到了自营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