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公爵[21]

银行在交易里赚了大钱,而交易员也从中得到了丰厚的奖金。奖金体系归根到底就是个衍生产品交易。交易员利用这个骗局之母来抽取利润。他们发明了针对利润的看涨期权。

交易员拿银行的资本冒险:他们好比将银行作为赌注进行赌博,用足他们的交易上限。如果他们赢了,他们就能抽走一部分利润;如果赔了,那么只能银行埋单。交易员可能会被开除,但损失的是银行的钱。要是损失金额太大,威胁到了银行的生存怎么办?大多数银行规模庞大,一旦倒闭,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政府会出面干预。监管部门对“系统性风险”相当警惕,注意历史名节的监管机构是不愿意看到银行系统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倒塌。交易员总是可以利用“系统性风险”这张王牌。这就是终极的资本主义——赚了钱进自己口袋,赔了钱公家掏腰包。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股东想要更高的利润,董事和首席执行官们希望银行的股票能上涨,如果利润来自交易行为,那也就罢了。在各种激励的作用下,交易员愿意冒着风险,获得短期的收益。精心设计的奖金计划鼓励杀鸡取卵、夸大利润的做法。这种变态体系的症结就在于这种荒唐的薪酬制度。一旦发生问题,顶罪的总是不守规矩的交易员。也就是说,大家都无法阻止问题发生。管理层以此逃脱了渎职的指责。

巴林银行就是一个“道德风险”和“逆向激励”的例子。就在里森造成交易亏损的那年,巴林银行公布的总利润大约为3700万英镑。这个数字里面有4100万英镑是里森赚的“利润”。银行董事长彼得·巴林(Peter Baring)说:“在证券行业赚钱没有多么难。”按照巴林银行的制度,50%的净利润将用于发放奖金;董事的薪酬有75%由奖金构成,而剩下的25%由工资构成。里森当年预计的奖金达到45万英镑,而管理层预计的人均奖金超过了100万英镑。谁也不会去关心这些钱是怎么赚到的。谁也不想停止这场游戏。

2004年,美国的一个亿万富翁向曼联足球发出了收购要约。当时,摩根大通在和英国一家私人投资银行(嘉城银行)进行谈判,希望收购对方的股份。眼尖的评论家发现了这两件事的共同点:在两个收购案中,员工拿走了收益的大部分。在曼联收购案中,球员拿走了大头;在嘉城收购案中,银行家拿了大头;这两帮人都提到了自己对雇主的价值、他们短暂的职业生涯和受伤的风险。他们总是用加入竞争对手来威胁雇主,而且要求第一个抽成。损失则由股东来承担。我和一个朋友争论这两个收购哪个更好,最后一致认为收购曼联更划算。作为曼联的老板,你至少还能看球赛。在这两笔交易里你都看不到钱。

[21]原文为Dukes of Hazard,作者借用了2005年的喜剧电影《正义前锋》(Dukes of Hazzard)的名字。——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