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最后

凯恩斯说过:“到最后,我们都会死去。”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灭亡证明这句话在短期也是正确的。事实上,他们证明了自我毁灭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实现。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灭亡是许多不同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力量包括数量金融、风险建模和衍生品交易。当然,这也和金融市场两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有关:恐惧和贪婪。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是一家对冲基金,总部位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的格林威治镇。在1994年约翰·梅里韦瑟(John Meriwether)牵头,和其他从所罗门兄弟银行出来的交易员们成立了这家对冲基金。主要管理人员包括埃里克·罗森菲尔德(Eric Rosenfield)、劳伦斯·希里布兰德(Lawrence Hilibrand)、威廉·克拉斯科(William Krasker)、维克多·哈汉尼(Victor Haghani)、格雷格·霍金斯(Greg Hawkins)和戴维·摩德斯特(David Modest)。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主管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罗伯特·默顿和迈伦·斯科尔斯,此外还有来自监管机构的人员,比如曾经当过美联储副主席的戴维·穆林斯(David Mullins)。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公司的管理层之前都是所罗门兄弟银行固定收益套利部门的同事。这些人都不是那些传统意义上脸红脖子粗的交易员。他们大多数人都受过高等教育,拥有经济学、金融学、数学或自然科学等学科的博士学位。这些人能够走到一起,得归功于神秘莫测的约翰·梅里韦瑟。他把这些人召集到了自己的麾下。毕业于芝加哥大学的约翰属于最早接受数量金融的一批人,他发现数量金融是开启财富大门的钥匙。

约翰对下属无条件的支持,赢得了下属对他绝对的忠心。一个故事可以说明他和员工之间的关系。一个交易员正在考虑一笔交易,于是他向约翰征求看法。据说他当时是这么回答的:“我的工作就是雇你来上班,其他的就交给你了。”即使用金融市场天价的标准来看,他给他们开的工资也不是一般得高,这也增加了他们之间的凝聚力。

固定收益套利部门的神话起源于一个著名的事件。1987年股票市场崩盘后不久,所罗门兄弟银行的交易员走到一起谈论对策。现实世界的灾难通常会引起市场波动,而在交易员看来这正是交易机会。人们并没有因为灾难而关注人间悲剧,反而猜测灾难过后某只股票的走势,或者汇率和利率市场有何反应。交易员经常还会在灾难发生之后下注赌博。2004年亚洲海啸发生之后,一家银行的交易员在最终遇难人数上下注。

1987年,所罗门兄弟银行内部出现分歧。保守派代表约翰·古弗兰(John Gut-freund)和克雷格·科茨(Craig Coats)认为利率会下降,之前股市崩溃通常都会导致利率下跌。他们买入了大量30年期的债券,希望债券价格能够上涨,从中大赚一笔。

约翰的伙伴们(套利部门)并不赞同这个观点。他们发现市场崩溃降低了交易机会。30年期的债券需要等上30年,利息分60次支付,本金在30年到头才能收回。他们可以以较低的价格分别买入利息和本金。他们还真这么做了,将两个部分分离之后买入,然后卖空30年期债券,利润就这么到手了。

套利部门的交易赚到了钱。古弗兰的交易造成的损失和约翰他们赚的差不多。和梅里韦瑟争夺领导位置的科茨为此很恼火。这些交易就像一道分水岭。购买债券的交易代表传统的交易模式。套利部门靠数量分析和研究支撑的交易代表了新时代的交易模式。

当所罗门兄弟银行收入大部分来自套利部门的收益时,梅里韦瑟的权力和影响力达到了顶峰。尽管遭到其他员工的嫉恨,梅里韦瑟和他的团队有权享受利润分成制度。这个分成本来应该是保密的,但在交易大厅和金融市场里几乎没有不透风的墙。

债券部门本想击败梅里韦瑟,最终引发了一场丑闻。所罗门兄弟银行遭到起诉,被指违反美国国债竞标相关的法律。接替科茨成为债券交易部门主管的保罗·莫泽(Paul Mozer)和梅里韦瑟被迫辞职。这正是两败俱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