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头风云

On the Waterfront, 1954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良心,那玩意能把你逼疯。

 

上面那句话出自特里·马洛伊之口,他是《码头风云》里提供不利于自己工会证词的码头工人。由马龙·白兰度说出的这句对白自始至终都在影片里回响,因为它的主题是良心——故事背后的故事也是一样。伊利亚·卡赞(Elia Kazan)于1954年拍摄了这部电影,之前他刚刚同意在议院反美活动委员会[1](House Un-American Activities Committee)面前作证,指出几位与共产党有牵连的前同事,并遭到左翼阵营的遗弃。

《码头风云》是卡赞为自己作证行为的辩护。在电影里,一个工会老板喊着“你背叛了我们,特里”,而白兰度的角色回敬道:“我现在就站在这儿。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欺骗自己,而自己却不知道。”这句话反映出卡赞的信念:共产主义是暂时诱惑了他的邪恶力量,必须遭到反对。白兰度的对白在卡赞1988年的自传《一生》(A Life)里引发了戏剧性的回声,他写下了电影获得八项奥斯卡奖(包括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和最佳导演)之后自己的感受:“那晚我津津有味地品尝着复仇的快感。《码头风云》是我自己的故事,每天我都为这部电影而工作,我在告诉世界我的立场,并且让那些评论家滚蛋。”

在上述那句话里,你可以感到由反美委员会的听证会和告密者(以及守口如瓶者)的反抗心理所点燃的激情。对于某些观众来说,《码头风云》背后的风波让影片黯然失色,影评人乔纳森·罗森鲍姆告诉我他“永远不能原谅”卡赞用这部电影为自己开脱的行为。但导演会出于各种隐藏的动机而拍片,有些高贵,有些可耻,而卡赞至少对自己的动机开诚布公。他拍了一部既有感染力又有影响力的影片,让1950年代美国电影表演风格的总体变化继续处于白兰度无可估量的影响之下。

卡赞在他的书里写到:“如果美国电影史上还有人能给出更好的表演,我不知道那会是什么。”如果你把“更好”换成“更有影响力”,那么还可以举出另一个例子:白兰度在卡赞的《欲望号街车》(A Streetcar Named Desire,1951)里的表现。在那些早期电影中,白兰度几十年来一直在银幕上贯穿着方法派演技,他提供了一种新鲜、机警而奇特的表演风格,与其说是现实主义,不如说是现实的某种高调即兴。在关键场景里对身体姿势的选择让他出了名(直到《教父》他仍在寻找那些姿势——比如大腿上的猫和土豆地里的喷枪)。

在《码头风云》里有一段,特里跟伊迪(艾娃·玛丽·桑特[Eva Marie Saint]饰)去公园里散步。伊迪的哥哥因为和犯罪调查员说话而被扔下了屋顶。她掉了一只手套,特里捡起来,但却没有归还,反而把它戴在自己工人的手上。这只是镜头里不起眼的一个细节,却描绘出影片的质感。再看看特里和他的兄弟查理(罗德·斯泰格[Rod Steiger]饰)在出租车后座上的著名场景。这就是“我本可以成为选手之一”的那场戏,已经被无数次的戏仿过(其中最重要的是罗伯特·德·尼罗[Robert De Niro]在《愤怒的公牛》里所做的)。但它仍然有力量来让我们感到特里甚至是查理的痛苦,后者被迫拔枪对准自己的兄弟。卡赞是这么写白兰度的:

“我感觉,他的表演有一点非同凡响之处,那就是硬汉的正面形象和极度温柔纤细的行为之间的对比。当他的兄弟用枪逼迫他做一些可耻的事情时,还有哪个演员能像温柔的抚摸那样把手放在枪上再把它推开?还有谁能用责备而充满爱意和忧伤的语气说着‘哦,查理!’,表达他深不见底的痛苦?”

卡赞的剧本由巴德·舒伯格(Budd Schulberg)撰写,他的制片人则是萨姆·斯皮格(Sam Spiegel),独立制作的伟大冒险家之一(他在《码头风云》之后的作品是《桂河大桥》[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1957])。斯皮格一开始建议让弗兰克·西纳特拉饰演特里·马洛伊,卡赞也同意了:“他讲一口完美的霍伯肯市方言。”年轻结实的西纳特拉可能会是个很好的选择,但斯皮格后来决定把角色给白兰度,他在当时是比西纳特拉红得多的明星,这样电影可用的预算就能翻倍。卡赞已经和西纳特拉讨论了服装,对这一改变感觉很糟,但西纳特拉“没有跟我过不去”。

电影以一个码头工人试图推翻腐败工会的真实事件为基础。在现实生活中他失败了,但在电影里却成功了。今天看来,《码头风云》的结尾给人的感觉过于做作和乐观。影片在新泽西州的霍伯肯市实景拍摄,地点就在码头或是其附近,真正的码头工人作为临时演员扮演他们自己(有时候他们聚在一起行动,看起来就像是人为安排的)。白兰度扮演的角色曾经是职业拳击手,而现在成了没什么重活的码头工人,因为他哥哥查理是腐败的老板约翰尼·弗兰德里(李·J. 考伯[Lee J. Cobb]饰)的左膀右臂。特里无意中被人利用,结果造成了伊迪哥哥的死亡。于是他开始质疑自己生活中最基本的假设——包括对查理和约翰尼的忠诚。后者毕竟曾经命令他故意输掉在麦迪逊广场花园的重要比赛。

另一个主要角色是牧师(卡尔·马登[Karl Malden]饰),他试图鼓励码头工人通过作证来跟腐败斗争。就在一个反抗者被蓄意砸死船舱里之后,牧师在他的尸体旁发表了一场演说(“如果你不认为基督就在这个码头上,你得再好好想想”)。对于另外的某种电影来说,这可能是个高潮,但比之于白兰度千回百转的表演,它给我们的感觉只是诸多事件之一。

艾娃·玛丽·桑特完美地衬托了白兰度。两位演员在酒吧里有一场著名的戏,白兰度几乎是间接地表明自己喜欢她,而她把对话从爱情转向了良心。在电影的某处,卡赞和他的摄影师鲍里斯·考夫曼把伊迪苍白的脸和头发置于银幕右上角,而白兰度在下方的中间,就好像一个守护天使正在他头上盘旋。

电影最好的场景也是最直接的那些。想一想电影开始不久,白兰度拒绝跟在码头上找到他的调查员合作的情景。还有他在养着自己心爱的鸽子的屋顶走路的方式——像猫一样柔软而敏捷。斯泰格对这部电影来说是无价之宝,在著名的出租车对话里,他以自己的温柔配合着白兰度:两兄弟正在哀悼他们之间逝去的爱。

由舒伯格创作的剧本横跨了两种风格——正在浮现的现实主义和风格化的黑帮片。属于后一个传统的对白诸如尖叫的人被扔下屋顶时那句“他会唱歌,可是不会飞”。属于前者的对白有:“你知道工会怎么工作吗?你参加一次会议,做点什么事情,灯光熄灭,然后你走出来。”白兰度的“选手”发言是如此有名,以至于很难用新眼光去看它。但重看这部电影,你会感到两个男人之间的悲伤现实,以及表达它的只言片语。

《码头风云》获得十一项奥斯卡奖提名,并最终捧回八项。讽刺的是,另外三个提名都是给最佳配角的,而考伯、马登和斯泰格打了个平手。今天看来故事已经不再新鲜了,片中与腐败的斗争和浪漫爱情都已属于古老的电影惯例。但其表演和最好的对话段落仍有不逊于当年的冲击力,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电影、白兰度以及卡赞的力量,他们永远地改变了美国电影的表演。

(周博群  译)

[1] 议院反美活动委员会是1938到1975年间美国众议院的一个调查委员会,从事反对共产主义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