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德莱叶为什么要将空间分割成碎块,为什么要扰乱观众的视觉感官,又为什么要用特写镜头拍摄?我认为他希望通过这些方式避免历史剧常有的画面的诱惑。《圣女贞德的受难》中仅有的风景是围墙和拱顶,没有什么东西是仅仅为了好看而存在的,观众也不会分神去讨论片中的服装(尽管这些服装都完全符合时代特征)。镜头集中在人物的面部,强调就是这些人做下了他们所做的事。德莱叶剥掉了宗教法庭的神圣仪式和正义外衣,揭穿了法庭的成员只不过是一群拿了英国人赏钱的肥胖的伪君子,他们眯缝着的小眼睛和刻薄恶毒的唇舌都在攻击着贞德的圣洁。
对于法奥康涅蒂而言,演出这部影片是一次严酷的考验。有片场传言称德莱叶曾强迫她忍着剧痛跪在石头上,然后设法抹去她的一切表情,这样观众就会从她的脸上读出压抑的或是内在的痛楚。他把同样的镜头拍了一遍又一遍,希望能在剪片室中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微妙表情。法国导演罗伯特·布列松那广为人知的拍摄风格与德莱叶有相近之处,1962年他拍摄他的《圣女贞德的审判》(The Trial of Joan of Arc)时也曾让演员一遍遍重演同一个镜头,直到他们的表演再也没有任何外露的情绪。汤姆·米林(Tom Milne)曾在他关于德莱叶的书中引用这位导演的一番话:“假如一个孩子突然看到前方有一辆火车飞驰而来,他脸上出现的表情必然是自发的。我说的不是这种表情所蕴含的情感(在这个例子中是突然的恐惧),而是这张脸在此刻完全不受控制这一事实。”这正是德莱叶想从法奥康涅蒂身上取得的效果,而他的成功获得了公认。或许《圣女贞德的受难》的成功也是因为法奥康涅蒂再也没有拍过第二部电影(她于1946年在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去世),我们无法将她在影片中的脸和她扮演其他角色时的脸相比较,因此这部影片便显得超然于时间之外(法国导演让·谷克多曾对《贞德》发表过一段著名的评论,他说这部影片就像“一份古老的文献,来自电影艺术诞生之前的时代”)。
现代电影惯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而非人物面孔传达感情,对于从小看着这种电影长大的观众而言,像《圣女贞德的受难》这样的影片是一次令人不安的体验——影片离我们的心灵太近了,以至于我们害怕自己会从中发现过多的秘密。我们的同情心如此强烈地倾注在贞德身上,以至于德莱叶采用的拍摄角度、剪接和特写给我们的感觉不像是为了创造特定风格有意使用的视觉手段,而更像是贞德的体验的一部分。筋疲力尽、饥寒交迫、心惊胆战、死时年仅十九岁的贞德仿佛活在一场噩梦之中,折磨她的人的面孔如同一个个恶鬼,在她四周幽幽地升起来。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或许,德莱叶成功的秘密就在于他问了自己这样一个问题:“这个故事真正想表达的究竟是什么?”想明白之后他便拍了一部电影,用这部电影全部的内容回答了这个问题。
(殷宴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