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曲

Singin' in the Rain, 1952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鲜有哪部歌舞片的趣味性能胜过《雨中曲》,也没有多少能在许多年后仍让人耳目一新。一旦明白了如下事实,你就会更加惊讶于《雨中曲》的原创性:影片中的歌曲只有一首是新写的,布景和道具都是制片人在米高梅的库存中找来的,还有上映之初人们对它的评价低于《一个美国人在巴黎》(An American in Paris,1951),后者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电影奖。然而时间的裁决比奥斯卡更加公正:《雨中曲》是一次超越性的体验,任何一个热爱电影的人都不容错过。

影片首先是轻快而欢乐的。三位明星——金·凯利(Gene Kelly)、唐纳德·欧康纳(Donald O'Connor)和19岁的黛比·雷诺兹(Debbie Reynolds)——一定为他们包含着杂技动作的载歌载舞排演了无数次,但表演的时候他们还是焕发着令人眼花缭乱的高兴劲儿。彼得·沃仑(Peter Wollen)在一篇英国电影学院的专论中写到,凯利浑身湿透的“雨中曲”舞段是“电影里最让人无法忘怀的舞蹈段落”。而我觉得它跟了不起的“逗他们笑”舞段能打个平手,后者展现了唐纳德·欧康纳如何像一个动画角色那样粗暴地控制着自己的身体。在1952年电影拍摄的时候,凯利和欧康纳已经是明星了。而黛比·雷诺兹还是个新人,之前只演了五个比较小的角色,这是她的一大突破。她必须跟上两个老练的职业舞蹈家的步子,而且她做到了,在“早上好”舞段里,她随着凯利和欧康纳大步迈向沙发,注意看她活泼的脸上毫不迟疑的神情。

《雨中曲》随着生命的脉搏而跳动,在一部关于电影拍摄的电影里,你能感觉到他们拍这一部时是多么兴奋。有两个人合作担任了导演,一是斯坦利·多南(Stanley Donen),当时他才28岁,还有金·凯利,他负责监督舞蹈动作的编排。多南1998年得了奥斯卡终身成就奖,领奖的时候他学着电影中的段落一边唱“脸贴脸”(Cheek to Cheek)一边捧着小金人跳舞。他在1941年进入电影界工作时只有17岁,开始是凯利的助手,25岁的时候跟凯利合作了《锦城春色》(On the Town,1949)。多南其他的影片包括《甜姐儿》(Funny Face,1957)和《七对佳偶》(Seven Brides for Seven Brothers,1954)

《雨中曲》带给人的一大乐趣在于它确实言之有物。当然,它和大多数歌舞片一样与爱情有关,但同时也关系到处于一个危险过渡期的电影工业。影片简化了无声片到有声片的转变,但却并没有错误地表现它。没错,摄影机躲在隔音棚里,话筒藏在观众几乎能看得清清楚楚的地方。还有,参加试映的观众第一次听到某些著名影星的嗓音时的确笑了出来,广告承诺说“嘉宝说话了!”,但是和她搭戏的明星约翰·吉尔伯特(John Gilbert)却最好能闭着嘴。电影在偷偷摸摸的试映会上放映,其中许多段落在摄影棚和配音录音室里完成,并且戏弄了制片厂制造明星之间浪漫爱情的方式。

当米高梅派制片人阿瑟·弗里德(Arthur Freed)以及编剧贝蒂·康姆顿(Betty Comdon)和阿道夫·格林(Adolph Green)负责这项计划的时候,他们接到的指示是循环利用一些制片厂已经拥有的歌曲,其中大部分都由弗里德本人和纳希奥·赫布·布朗(Nacio Herb Brown)合作完成。康姆顿和格林注意到这些歌都来自无声片逐渐被有声片取代的时期,因此他们决定制作一部关于有声片之诞生的歌舞片。此项决定产生了丽娜·拉芒特(吉恩·海根[Jean Hagen]饰)这个角色,她是一个妖艳的金发美女,但说话的声音好像在用指甲刮着黑板。

其实海根有一副完全可以接受的嗓子,这在好莱坞人尽皆知,可能她正因此才拿到了奥斯卡最佳配角奖的提名。(《雨中曲》也因为配乐而得到了提名,但两个奖都没得到——对于一部在美国电影学院的百大榜单上名列第十,在《视与听》的最伟大影片投票中曾排到第四的电影来说,这个开始实在不怎么样。)海根扮演了一个滑稽而愚蠢的金发女郎,仅因为看了追星杂志上的绯闻八卦就真的相信自己爱上了男主角唐·洛克伍德(凯利饰)。她有一些对白是整部影片中最好笑的(“他们以为我是谁?一个呆瓜吗?哎哟,我挣得钱比卡尔文·柯立芝[1]都多!”)。

凯利和欧康纳的舞蹈风格与弗雷德·阿斯泰尔这位大师相比显得更加粗犷,也糅合了更多的杂技动作。欧康纳的“逗他们笑”舞段仍然是最令人吃惊的舞蹈段落之一——其中的许多动作用长镜头拍成。他跟一个假人扭作一团,几个箭步走上了墙再来个后空翻,像个布娃娃似的把自己的身体摔来摔去,横躺在地板上翻着筋斗,冲向一个砖墙和一块木板,最后穿过了一块用作背景的假墙。

根据沃仑的研究,“雨中曲”舞段的最终形式是由凯利策划的。原来的剧本把这一段放在更晚的地方,并且三位主演都出现在里面(在开头的字幕中我们能看见三人在一起唱着《雨中曲》)。而凯利将其裁剪为独舞,并移到他和年轻的凯西·谢尔顿(雷诺兹饰)意识到两人堕入爱河之后。这一改动对舞蹈作出了更好的解释:他正为了爱情而心醉神迷,因此毫不介意变成落汤鸡。凯利设计舞蹈的时候喜欢利用手边的道具和场景,他甩着雨伞,用胳膊挂住街灯,一只脚踩在人行道边缘,另一只脚踩在排水沟上,在高潮部分直接在水洼里跳上跳下。

其他一些舞段也用到现实的道具。凯利和欧康纳跟着一位语音老师学说对白,他们跳起了《摩西以为》,在桌面和椅子上保持着平衡(只有这首歌是特别为电影写的)。《早上好》用到了洛克伍德家里的厨房和起居空间(讽刺的是,这是一个为约翰·吉尔伯特的电影搭出来的布景)。电影开始不久,凯利爬上一辆电车又跳进凯西的敞篷车里。某些被剪掉的镜头拍下了凯利在一次尝试中直接掉到了街上,而没有落在车里。

在影片三分之二处的高潮部分,故事情节被暂时搁在一旁,取而代之的是“百老汇芭蕾”这个由金·凯利和希德·凯丽斯(Cyd Charisse)详尽演绎的想象性舞蹈段落。凯利试图说服电影中的制片厂采用这一段,一个笨拙的男孩心怀远大梦想来到百老汇(“应该跳舞!”),却和一个黑帮分子的长腿女友起了冲突。米高梅的歌舞片喜欢在影片中插入全体演员都出场的大规模特别段落,但我们可以一边欣赏着“百老汇芭蕾”一边思考其是否真的有必要,它用更加严谨的舞段代替了影片里那股头脑发热的活力。

高潮部分聪明地利用了影片已经建立起来的策略,让丽娜黯淡的星光陨落,也让凯西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在一次试映之后观众热烈追捧丽娜的新片(由凯西配音),她被迫陷入必须上台唱歌的窘境。凯西不情愿地躲在幕布后对着话筒再次为丽娜假唱。接下来,凯西的两位朋友和制片厂老板一起拉着绳子把幕布升上去,让这个把戏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凯西跑下观众席的过道——但随后,在电影中伟大的浪漫时刻之一,她出现在前景的特写里,洛克伍德站在台上大喊:“女士们先生们,拦住那个女孩!拦住跑下过道的那个女孩!你们今晚听到并喜爱的声音是属于她的!她才是电影真正的明星——凯西·谢尔顿!”这可能有点儿老套,但却异常完美。

《雨中曲》的魔力长盛不衰,但好莱坞的歌舞片并没有从这个例子中学到什么。他们开始重拍之前已经获得成功的百老汇音乐剧,而不是创作出像《雨中曲》这样专门适于电影的歌舞片(同样的例子还有《一个美国人在巴黎》[1951]和《篷车队》[The Band Wagon,1953])。这么做是行不通的,因为百老汇的定位在老一辈的观众群(它的许多成功都在展示不老的女性传说)。大部分优秀的现代音乐片都直接依赖于新的音乐,就像《一夜狂欢》、《周末夜狂热》(Saturday Night Fever,1977)和《迷墙》(Pink Floyd the Wall,1982)所做的那样。与此同时,《雨中曲》一直是少数能把广告宣传语所说的付诸实践的电影之一。它的海报上写着:“多美妙的感受!”确实如此。

(周博群  译)

[1]  Calvin Coolidge,1872—1933: 美国第三十届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