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双重赔偿
Double Indemnity, 1944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不,我从来没有爱过你,沃尔特——我既没有爱过你也没有爱过其他任何一个人。我从骨子里烂透了。你说得对,我利用了你,这就是你对我的全部意义。但是就在刚才,当我无法开第二枪的时候,这一切都改变了。”
她是在哄人吗?沃尔特认为是:“对不起,宝贝儿。我不吃这一套。”比利·怀尔德的《双重赔偿》中最令人费解的问题就是这两个人究竟对对方怀有怎样的感情,这也是这部影片历久弥新的原因之一。他们大模大样地完成了一桩黑色电影谋杀案的标准流程,包括粗暴的对话和冷酷的性游戏,然而他们似乎始终不是那么迷恋对方,对金钱也不是那么执著。他们追求的究竟是什么?
沃尔特(弗雷德·麦克莫瑞饰)的全名是沃尔特·奈夫(“有两个‘f’,就像‘费城’一样[1]”)。他是一个保险推销员,业绩优秀但生活乏味。女人名叫菲莉丝·迪切克森(芭芭拉·斯坦威克饰),是个慵懒的金发美女。她原先做过护士,后来嫁给了一位女病人的丈夫,根据她继女的说法,那位女病人其实是她害死的。一天,奈夫上门为菲莉丝的丈夫续订汽车保险,没有遇上丈夫,却遇上了裹着一条大毛巾站在楼梯顶端的妻子。“我想再次看见她,”奈夫告诉我们,“近距离地看,不要隔着那段愚蠢的楼梯。”
这个故事是硬汉派作家、《邮差总按两次铃》的作者詹姆斯·M. 凯恩(James M. Cain)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创作的,起初在好莱坞各大制片厂之间流传了一阵,但最终因为“使观众对犯罪产生麻木感”而被海斯法典办公室枪毙了。到1944年,怀尔德认为他可以把这个本子搬上银幕。由于请不到凯恩本人,他就聘请了他热爱的小说《长眠不醒》的作者雷蒙德·钱德勒做编剧。应邀而来的雷蒙德是个醉鬼,抽着一只臭气熏天的烟斗,对剧本创作一无所知,然而,他却能为对话平添一种邪恶的意味。他与怀尔德一起删除了凯恩的复杂结尾,深化了奈夫与保险公司的理赔经理凯斯(爱德华·G. 罗宾逊[Edward G. Robinson]饰)之间的关系。在他们的编排下,影片以倒叙形式展开,叙述者奈夫深夜来到自己的办公室,身上滴着血,开始对着一部录音电话机讲述整个故事。事实证明用画外音叙述故事的效果非常好,以至于怀尔德在《日落大道》中再次使用了这种手法,由一个开头就已经死去的人作为叙事者。没问题。《双重赔偿》原先的结尾是奈夫死在毒气室里,但这一幕后来剪掉了,因为之前的一幕已经构成了一个完美的结局。
要介绍故事的梗概难免会漏掉其中的微妙细节,而这些细节正是整个故事的魅力所在。菲莉丝想让沃尔特卖给她丈夫一份金额为五万美元的双重赔偿保险,然后设法让她丈夫“意外”身亡。沃尔特愿意做这件事,表面上是因为被她的美色所惑。两人设计了一场高明的掉包计:断了一条腿、拄着拐杖的丈夫准备乘火车去外地,但没到车站就被他们勒死了。奈夫顶替他上了火车,在途中跳车与菲莉丝会合,并把丈夫的尸体留在铁轨上。计划进行得很完美。然而,奈夫却回忆起那天夜里他去药店为自己制造不在场证明时“听不到自己的脚步声。那是一个死人在走路。”
这无疑是一桩聪明的犯罪,但他们的目的是什么?菲莉丝厌倦了婚姻生活,而她的丈夫又在石油生意上损失了一大笔钱,因此她有动机,但谋杀的念头似乎仅仅是因为奈夫的出现而出现的——他在她家客厅里谈论保险的那一刻,她突然产生了把丈夫杀掉的想法。两人第三次见面时先唇枪舌剑了一番,随后终于决定杀死丈夫,领取保险金。我估计他们也做了爱,在1944年的影片里你永远无法确定这种事情,但即使他们做了,也只有这一次。
为什么?奈夫是否被欲望和贪婪蒙住了眼睛?这是传统的解读方式:软弱的男人,强大的女人。然而这里的他冷酷而强硬,谈吐简洁,态度超然。他总是叫她“宝贝儿”,仿佛她是一个商标而不是一个女人。他的眼神充满警惕,姿势有所保留,他并没有被爱情冲昏头脑。而菲莉丝呢?她也很冷酷,但后来她又说她在乎“他们”甚于在乎钱。假如这两人都显出一幅唯利是图的模样,我们就可以相信他们害死丈夫是为了金钱,但他们并非唯利是图之辈。我们也可以相信他们害死丈夫是为了激情,但他们的激情看起来更像是一种伪装,而且在谋杀发生之后便逐渐退去了。
如果从影片中抽离出来,不考虑影片希望我们怎么想,我认为这两人所热衷的既不是爱情也不是金钱,而是行为本身。他们被自己的派头陶醉了,而这种派头是从电影、广播和侦探杂志里学来的。他们就像是本·赫特(Ben Hecht)笔下的犯罪对话所造就的人物。沃尔特和菲莉丝是通俗读物里的角色,没有什么心理深度,这也正是比利·怀尔德想要达到的效果。他最好的影片都是讽刺喜剧,而在这部作品中菲莉丝和沃尔特拿他们自己开了个拙劣的玩笑。
影片中较为真挚的情感则集中在其他的地方,包括奈夫对罪行暴露的恐惧和他对凯斯的感情。爱德华·G. 罗宾逊扮演的理赔调查员是个特立独行的人,领带老是松松垮垮,喜欢倚在办公室的沙发上,抽便宜雪茄,还想让奈夫做他的助手。他代表着一个父亲的形象,或许更多。他也是个聪明人,经过一番调查之后他不但推测出迪切科森先生的死是一桩谋杀,更推测出了谋杀的具体手法。他的调查引出了两个令人窒息的紧张场面,一场是凯斯把奈夫请到他的办公室,随后叫进来一个在火车上见过奈夫的目击证人;另一场是凯斯突然拜访奈夫的公寓,而奈夫正在等菲莉丝到来,在这种情况下她的出现无疑会暴露奈夫的罪行。凯斯是否对奈夫产生了怀疑?这一点无法确定。他安排的情况往往把奈夫置于险境,但这只不过是他惯用的技巧的一部分,或许是他的潜意识、他“胃里那个小人”对奈夫有所怀疑。
影片的结尾十分奇怪(这一段既是结尾也是开头,所以我暂不透露具体情节)。如果奈夫受伤之后仍然企图逃跑,为什么他还要到办公室录下自己的口供?难道他想让凯斯发现他?奈夫对凯斯说:“你知道你为什么查不出这件案子吗,凯斯?让我来告诉你。那是因为你要找的那个人离你太近了——和你只隔一张桌子。”凯斯说:“比一张桌子更近,沃尔特。”奈夫接着说:“我也爱你。”整部影片中一直是奈夫为凯斯点烟,现在却是凯斯为奈夫点上了烟。你明白为什么不需要毒气室了吧。
怀尔德的《双重赔偿》是黑色电影的早期代表作之一。由约翰·塞兹(John Seitz)掌镜的摄影推动了黑色电影标志性风格的发展,其特点包括棱角分明的阴影、边缘清晰的镜头、奇特的角度和爱德华·霍普[2]式的具有强烈孤独感的场景。这种风格恰好适合凯恩、钱德勒等曾被埃德蒙德·威尔逊(Edmund Wilson)称为“幕后小子”的作家所创造的冷酷的都市氛围与对话。
《双重赔偿》具备黑色电影最常见的主题之一:主人公并非不法之徒,只是一个屈服于诱惑之下的软弱男人。在这个“双重”的故事中,男人和女人互相诱惑,离了任何一方另一方都不会单独采取行动。两个人都不完全是被他们即将犯下的罪行所吸引,而是被与对方共同犯罪的强烈刺激所吸引。爱情与金钱都是幌子,而丈夫的死成了他们的一夜情。
怀尔德于1906年出生在澳大利亚,1933年到了美国,至今仍然是好莱坞的一座里程碑。他对《双重赔偿》这类故事有一种独特的视角。他不关心显而易见的叙事弧,对故事中的人物感兴趣的东西也不感兴趣,他想知道的是这些人物做了他们认为无比重要的事情之后会发生什么事。他想要的不是真相,而是结果。
很少有导演能像怀尔德一样拍出那么多部紧张、讽刺、玩世不恭而又以各种方式、各种腔调妙趣横生的影片。他以剧作家为起点,逐渐走上了导演之路,代表作包括《失去的周末》、《日落大道》、《战地军魂》(Stalag 17,1953)、《龙凤配》、《七年之痒》(The Seven Year Itch,1955)、《控方证人》(Witness for the Prosecution,1958)、《热情似火》、《公寓春光》和《飞来福》(The Fortune Cookie,1967)。我不喜欢列单子,却忍不住一直往下打。《双重赔偿》是怀尔德成为导演之后的第三部影片,尽管此时他的事业刚刚开始,但他已经敢用这样的台词作为一部惊悚片的开头:“我杀他是为了钱,也为了一个女人。我没有得到钱。我也没有得到女人。”在影片结尾,他让主人公对爱德华·G. 罗宾逊说:“我也爱你。”——这是多么狂妄大胆的做法!
(殷宴 译)
[1] “费城”(Philadelphia)一词中实际上没有“f”。
[2] 爱德华·霍普(Edward Hopper,1882—1967):美国现实主义通俗画家,作品常以孤独、忧郁的人为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