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人生

It's A Wonderful Life, 1946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美好人生》碰到的最好的也是最糟的事情,就是它失去了版权保护,落入公共领域。这部电影的版权失效了,因此任何一部电视台都能获得一份拷贝,想播出多少次就播出多少次,不用花任何成本。结果在过去的十年里,人们重新发现了卡普拉这部曾被遗忘的影片,并把它作为圣诞节的传统片目。在20世纪七十年代,PBS电视台首次用小镇英雄乔治·贝利的传奇来对抗其他电视台昂贵的假日特别节目网。让电视节目导演普遍感到吃惊的是,欣赏《美好人生》的观众逐年增加,一直到现在,许多家庭都每年定期重看这部电影。

奇妙的是《美好人生》多少年来一直魅力不减。它是那种永葆青春的电影之一,就像《卡萨布兰卡》和《第三个人》一样随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增色。有些影片尽管很好,但只能看一遍。当我们知道结尾如何之后,它们的吸引力和神秘色彩就烟消云散了。另一类影片可以看无数次,就像伟大的音乐一样,对它越熟悉反而越觉得好。《美好人生》属于后者。导演弗兰克·卡普拉(Frank Capra)和他的明星詹姆斯·斯图尔特(James Stewart)都将其列为最爱。

电影就像一则强烈而基本的寓言,一个倒过来的《圣诞颂歌》[1]:后者是幽灵给一个吝啬的老人展示欢乐的场景,而《美好人生》的主角则一头栽入绝望之中。他就是乔治·贝利(斯图尔特饰),一个从没有走出他宁静的出生之地贝德福德镇的男人。年轻的时候,他梦想着可以抖掉鞋上的尘土去远方云游,但一桩接一桩的事情让他无法脱身——特别是对自己家族的储蓄贷款社负有责任。只有这个机构能让贝德福德镇免受本地贪婪的银行家波特先生(莱昂内尔·巴里摩尔[Lionel Barrymore]饰)的侵害。

乔治和高中时代的恋人(唐娜·里德[Donna Reed]饰,这是她第一次演主角)结了婚,安定下来并组建了一个家庭。他帮助本地一半的穷人买房子,让他们也可以有自己的家。接着,乔治健忘的舅舅(托马斯·米切尔[Thomas Mitchell]饰)在圣诞期间把银行基金弄丢了,邪恶的波特终于要奸人当道了。乔治失去希望,开始变得怨毒(甚至他的脸色都阴沉了,尽管在彩色版中看起来依然和善而红润)。他绝望地站在一座桥上考虑自杀,这时一个名叫克莱伦斯的二级天使(亨利·特拉弗斯[Henry Travers]饰)给他看贝德福德镇如果没有他会是什么样。

弗兰克·卡普拉从未打算把《美好人生》拍成一部“圣诞电影”。这是他在二战中服役归来的第一部作品,他想拍些特殊的东西——一次对美国普通公民的生活和梦想的歌颂,这些人尽其所能地依靠自己和邻居来行善。拍这部电影之前,卡普拉已经制作了一系列优秀的代表一般群众的寓言式影片(《一夜风流》[It Happened One Night,1934],《迪兹先生进城》[Mr. Deeds Goes to Town,1936],《史密斯先生去华盛顿》[Mr. Smith Goes to Washington,1939],《浮生若梦》[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1938]),并因此成为好莱坞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平民诗人。当他在菲利普·凡·多伦(Philip Van Doren)的故事里找到《美好人生》的点子时,前者已经在制片厂的架子上蒙尘许久。

斯图尔特也刚回到文明世界,电影对他来说是一次再度与卡普拉合作的机会,之前他曾为后者扮演过史密斯先生。按卡普拉的标准看,两人的这次配合有点阴暗和反常规。与他战前影片的乐观主义相对,《美好人生》表明了事情可能会变得很糟。好莱坞的预告片明显不是在为实际拍出的影片做广告,而是在宣传制片厂希望电影拍成的样子。这段预告片强调了斯图尔特和唐娜·里德的恋爱,贬低了电影传达的信息,而回避了它的阴暗面——但是电影在票房上没有大获成功,几乎差一点就要被遗忘了,直到其拷贝开始在公共领域流行起来。

电影的阴郁气氛给人如此强烈的印象,以至于那些轻快的场景可能会被忽略——比如高中舞会的滑稽剧,舞池的地板裂开露出下面的游泳池,斯图尔特和里德跳着吉特巴舞,一不小心直接掉进了池子里(这个地板覆盖的泳池不是摄影棚里搭出来的,而是好莱坞高中的实景)。还有几场戏剧性很强的戏,比如乔治为了不让弟弟掉进冰水里跑去救他;比如唐娜·里德弄掉了身上的浴袍,结果斯图尔特只能对着灌木丛说话;比如打电话的那场戏——生气的斯图尔特和里德发现他们无法抗拒相互之间的吸引力——充满了浪漫的情感。

 

 

阅读 ‧ 电子书库

[1] 《圣诞颂歌》是狄更斯的一则短篇小说。故事讲述一个吝啬鬼在圣诞夜碰到了幽灵,并逐渐明白自己因为昔日的所作所为而失去了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