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妻子送给东胡王

秦军撤出漠南草原后,漠南草原上出现了月氏、匈奴、东胡三强鼎立的局面。匈奴西边的月氏曾经因为人质事件,与匈奴撕破了脸皮,且被匈奴打败,被迫向西迁移了。匈奴回到漠南后,月氏被匈奴人的强悍所威慑,不敢主动生事。东胡一直活跃在漠南草原上。先前,匈奴人被蒙恬打败,被迫北迁漠北后,东胡人趁机占领了不少匈奴的地盘。现在匈奴人回到了漠南,东胡人却没有半点要归还的意思。这意味着东胡和匈奴的冲突不可避免。不过,这时的东胡远比匈奴强大,东胡王根本就没把匈奴人放在眼里,时刻准备再一次把匈奴人赶出漠南。但双方还没来得及开战,冒顿就杀死了头曼及他的反对者,自立为单于,成为匈奴的最高统治者。

东胡王听说冒顿弑父自立,想试探一下这位年轻的单于到底有多大本事。他派使者去匈奴,向冒顿提出了蛮横的要求:“听说头曼单于在位时有匹千里马,现在他已死,千里马没有了主人,我们东胡王想得到它!”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东胡王想以此激怒年轻的冒顿。如果冒顿动怒或拒绝,就是不给他面子,他便以此为借口,出兵攻打匈奴,将匈奴逐出漠南草原。东胡国力强盛,兵强马壮,匈奴刚刚发生过政变,内部不稳定,双方打起来,胜负非常明显。如果冒顿给他宝马,就意味着匈奴向东胡低头认输,说明匈奴人好欺负,接下来,他可以继续向匈奴施压,最后实现不打仗而让匈奴屈服的目的。

冒顿能从月氏死里逃生,能从头曼那里夺过匈奴政权,并镇压反对者,足以说明他不是一介武夫,而是个很有谋略的人。东胡王的意图,他看得很清楚。

冒顿没直接答应东胡王的使者,而是召集群臣讨论,看看大家对此事的态度,让群臣一起感受被东胡欺辱的滋味,为以后同仇敌忾地打击东胡埋下伏笔。

群臣听说此事后,无论是出于真正爱国,还是出于个人对东胡王无理要求的义愤,都纷纷反对将老单于的千里马给东胡王。冒顿见此情景,心里非常高兴,但仍将千里马送给东胡王,并安抚群臣说:“既然与别人做了邻国,我们何必要吝惜一匹马呢?”

得到千里马后,东胡王认为冒顿怕他,好欺负,便得寸进尺,继续欺压勒索。这一次,东胡王更蛮横无理,他派使者前往匈奴,对冒顿说:“我们东胡王想得到单于的一位阏氏。”

阏氏是单于的妻子,相当于中原皇帝的皇后、皇妃。东胡王要冒顿把妻子送给他,对于匈奴国来说,这是把匈奴国母送给他,是对匈奴的侮辱;对于个人来说,连妻子都保不住,还算什么男人,是对冒顿的极大羞辱。东胡王认为,在这种屈辱面前,无论于公于私,冒顿都会动怒,继而起兵,以弱抗强,正中他的下怀。退一步讲,如果冒顿答应了,那说明匈奴从单于到臣民都是懦夫,都怕东胡,以后东胡就可以肆无忌惮地侵占匈奴的土地,索要匈奴的财物。

面对东胡王的无理要求,冒顿内心很气愤,但表面很坦然。他始终保持着理智和冷静。他心里很清楚,东胡王在逼他挑起战争,但此时发起战争,匈奴是打不过东胡的,匈奴将会面临着大灾,而他称霸草原的希望也会被掐断。他需要时间积聚力量,也需要借此事点燃匈奴人内心的怒火。只要匈奴上下同仇敌忾,打败东胡就有希望。

冒顿又把这件事拿到朝堂上讨论。群臣听说东胡王索要单于的阏氏,一个个义愤填膺,叫嚷道:“东胡王无理取闹,竟敢索要阏氏,我等请求率军攻打它!”见群臣这等激愤,冒顿心里欣喜。他知道,此举已经激起了匈奴人的国仇家恨。不过,他认为还欠火候。于是,他平静地说:“既然与别人是邻国,又何必在乎一个女人呢?”随后,冒顿下令将他最心爱的阏氏送给了东胡王。

在一般人看来,连妻子都可以送给别人的男人,肯定是窝囊透顶的男人。当冒顿将他的阏氏送给东胡王时,不仅东胡王认为他懦弱无能,匈奴内部也纷纷对他不争气的行为表示愤怒,认为他缺乏血性。但是,冒顿心里始终亮着一盏明灯。他知道,匈奴崛起的时间不远了,东胡灭亡的时间不远了。只要东胡王还敢继续肆无忌惮地向他索要,他就能一举灭掉东胡。

东胡王在接连得手后,认为冒顿不仅软弱可欺,而且异常窝囊,只要他想要什么,冒顿就不敢不给。

当时,东胡和匈奴之间有1000多里的边境无人区,是两国的缓冲地带,双方都在边界地区建立了哨卡。东胡王想吞并这块土地,将它据为己有。鉴于索要宝马和阏氏非常顺利,东胡王认为,要想侵占那部分土地,根本不需要通过战争。于是,他派使者对冒顿说:“两国之间的那块缓冲空地,你们匈奴不能去,我们东胡想占有它。”

东胡王被狂妄自大蒙混了头脑,冒顿却始终保持着清醒。领土和主权神圣不可侵犯。如今,东胡王居然赤裸裸地索要土地,是可忍,孰不可忍。可冒顿没有直截了当地拒绝东胡使者,而是将这件事交由群臣决定。

冒顿已打定主意,要借这次事件整顿匈奴,将匈奴上下凝聚成一只铁拳,万众一心,共赴国难,趁东胡王狂妄自大、完全没有戒备心理的机会,给东胡致命一击,掀开称霸草原的序幕。

冒顿召集群臣,征求群臣的意见。大概因为冒顿前两次的软弱使一部分人对他失去了信心,或者认为他会继续答应东胡人的无理要求。有人说:“那是一片被废弃的空地,没有多大用处,给东胡人算了!”他们满以为说出了单于想说而不方便说出的话是大功一件,将会得到单于的青睐和奖赏,没想到此举超越了冒顿的心理承受底线,为他们招来杀身之祸。

冒顿勃然大怒,说:“土地是国家的根本,怎么能给予别人呢?”

那些人简直不敢相信,一向软弱的冒顿居然是这样强硬。在他们还没反应过来之时,冒顿就下令:“来人啦,将不知天高地厚的东胡使者和主张给东胡人土地的卖国求荣之辈推出去斩首。”

随后,冒顿翻身上马,传令匈奴全国的军民:凡能爬得上马、拉得动弓的,不分男女老少,全部立即披挂出征,攻打东胡;有畏缩不前的,一律处斩;率先杀入东胡的人重赏。

匈奴的军民早已对东胡人满腔愤怒,恨之入骨。见单于下令征讨东胡,他们立即毫不犹豫地拿起砍刀,跨上战马,跟随单于连夜向东胡发起了攻击。

东胡王轻视冒顿,正满怀希望地等待冒顿奉上领土,根本想不到“软弱”的冒顿会绝地反击,因而没有采取任何有力的防范措施。等到冒顿率领匈奴大军压境时,他才被迫仓促应战,结果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兵败被杀。冒顿趁机把东胡领土、部分残余部众和牲畜并入了匈奴,并对他们进行了相应的管制和安抚。

东胡作为一个草原强国就这样昙花一现,消失在历史茫茫烟尘之中了。一部分残部逃到了山林草泽之中,但是,冒顿率军紧追不舍。这部分人为了生存又不得不向匈奴称臣,承担赋税和劳役,成为匈奴的部族奴隶。而逃到乌桓山和鲜卑山的两部分残部,几百年之后发展成了乌桓族和鲜卑族,盛极一世。乌桓为曹操所征服,融入了汉族;鲜卑成为“五胡乱华”主角,先后建立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王朝,因北魏时进行过两次汉化改革以及长期受汉族的影响,到隋朝时基本完全融入了汉族中。而鲜卑族留在长城外的少数部众后来分化成室韦族、怛达族、奚族、契丹族等。室韦族和怛达族又演变成了蒙古族;奚族被契丹族兼并,后和契丹族一起在金朝末至元朝初融入了汉族之中。其中,契丹族和蒙古族都圆了他们的远祖东胡人雄霸草原的梦想,分别建立了强大的大辽和元朝。这是千年以后的事,或许能慰藉一下高傲狂妄的东胡王的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