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历史性一战,雄鹰折翼

李继迁好几次进攻夏州,曾与神卫指挥使许均一天内大战十二次,还是不能攻克,于是想与宋讲和。公元995年(至道元年)正月,李继迁派张浦等去宋进贡。太宗带着张浦来到皇宫侍卫的练功厅,让他观看宋朝武士的演练。之前,太宗曾赐李继迁三张劲弓,力量均为一石六斗,但李继迁的部下都拉不动。而宋朝的这些侍卫却能轻松地拉动两石的劲弓,张浦大惊。太宗笑道:“羌人敢敌否”?张浦连连摇头。李继迁的这次讲和也以失败告终,太宗以张浦是李继迁的谋主,授予他银青光实禄大夫等职,将他扣在了京师。

而前后经过十几年与宋朝极其艰难地作战的李继迁,逐步夺回了定难五州,同时也在统一诸蕃的战争中连连得胜,基本上完成了对诸蕃部的统一,实力不断增强的他把矛头对准了灵州。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灵州(今宁夏灵武),有“塞上江南”的美誉。位于夏州的西侧,倚附贺兰山,带引黄河,地位要冲。灵州为宋朝的咽喉,是唐、宋时代西北边疆上的重镇。在灵州的西面,是中国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河西走廊,当时这一地区主要散居着回鹘部落。灵州的西南,则是吐蕃部落分布地区。从自然环境来看,灵州土地肥沃,地饶五谷,尤宜稻麦,水草肥美,农牧两宜,且有汉延、唐徕诸渠水利之便,宜屯宜垦。因而,灵州成为汉、回鹘、吐蕃和党项各族争夺的焦点。

唐宋五代以来,西北地区经历了长期的战乱,社会生产力遭受重大破坏,人力物力都大为衰耗。而西北的灵州地区,不但农牧业发达,文化也很发达,这个地方也诞生了很多文臣武将。所以灵州对李继迁和宋朝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阅读 ‧ 电子书库

宋、辽、西夏版图示意图

对于宋朝来说,保有灵州这样一个据点,就能张大国之威,如果失去灵州,则缘边诸郡偶不能保。但是宋朝要想守住灵州,就必须先解决粮饷给养问题。对于李继迁来说,占据灵州,则可独霸西北,在与宋辽抗衡中占有重要的地理位置。李继迁必取灵州,而宋朝也是非保不可。

灵州军粮马料一向都依赖于关中诸州供给,由于路途遥远,粮草的补给极其困难。宋朝为守住灵州,任命名将裴济为灵州知州兼都部署,裴济到任后,积极开展屯田练兵,准备长期固守。李继迁为了夺取灵州,则采取“以逸待劳,断宋粮运,长期围困,利则战,不利则退”的战略,对灵州长期不断地进行骚扰围困。

公元995年(至道元年),李继迁率数万兵马围攻灵州,并借机向宋朝索要张浦。他还同时派兵袭击了宋朝粮运上的军事据点清远城,阻断了宋朝的粮运。经过几个月的围攻,灵州城中的粮草渐空,军民多有饿死,大宋朝廷上下震怒。

宋太宗为救援灵州,命令白守荣、马绍忠等率兵护送四十万石粮草到灵州。李继迁在浦洛河埋下伏兵,白守荣大败后逃走,当时士兵和民夫死者有数万人,粮草全部被李继迁夺取,灵州守军顿时陷入绝境。不久,宋太宗派五路大军进剿,李继迁采用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充分利用地形,在广阔的沙漠里往来奔波,把五路来攻的宋朝大军拖得疲惫不堪,相继无功而返。

公元997年(至道三年)十二月,李继迁再次上表宋朝请降,并索要张浦。宋真宗以为李继迁真心臣服,就将张浦放了回去。

宋朝五路攻夏虽然暂时解了灵州之围,但灵州依然处于往来飘忽不定的李氏兵马的严重威胁之下。对此宋朝内部对灵州是守是弃,形成了两派,杨亿、王旦、张齐贤、李沆等一部分大臣认为死守灵州是件劳民伤财的事,主张干脆予以放弃。张齐贤上言放弃灵州,才能保护六、七万军民。但是这一建议遭到了大多数人的反对,例如通判永兴军何亮在这时给宋真宗上的《安边书》就很有代表性。

何亮认为有三大理由不能放弃灵州:第一,农牧两宜的灵州一旦落入李继迁之手,将使他得地坐大,增强他的战争实力。第二,放弃灵州,就等于撤销一向起着隔离作用的藩篱,就会造成诸藩“合二为一”的严重形势。第三,契丹雄居北方,成为宋朝的重大威胁,宋朝所需战马,向来是主要依赖河西地区的供应,如果李继迁占据灵州,威胁着西北各族,进一步控制了这项交易,势必又将使宋朝发生战马缺乏的恐慌。在宋朝内部激烈争论,举棋不定的时候,李继迁再次集结重兵,做好了进攻灵州的准备。

公元1001年(宋咸平四年),受到李继迁威胁的西州回鹘、吐蕃均主动向宋廷申请讨伐李继迁。宋廷诏令西州回鹘和吐蕃六谷部配合宋军,但仍敌不过李继迁。李继迁乘势袭破定州,围怀远镇,守将李赞只有一百兵卒,经过很多天的苦战,最后自焚而死。李继迁接着攻破保静、永州,向清远军进攻,知军刘隐等分兵拒守,同时派人向庆州请援,清远城抵抗七天后终于力竭,也没有等到援兵支援,最终城陷。自此,号称灵州城肩背的五城全被李继迁攻占,此时灵州真正成为一座孤城了。

公元1002年(宋咸平五年),“澶渊之役”爆发。宋军的主力几乎全部投入与辽作战的北方战场上,李继迁乘机下令“大集蕃部”,集中全部兵力包围灵州,并派兵切断了灵州粮道。此时灵州城内只有不到一万的兵力,名将裴济组织军民坚守城池拼死抵抗,并写血书派人求援。李继迁分兵扼守瀚海要道,来援的王超大军也不敌对方。宋将张熙率军出镇戎军,进入夏境,由白豹镇抵柔远川,经过激战将阻击的夏军击败,又星夜兼程前往灵州支援,但张熙还没赶到,灵州城就已经被攻破,裴济以身殉职。

灵州一战,无疑是李继迁无数次的战斗中最辉煌的一次胜利,标志着他已经由弱变强,这在西夏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占据灵州,李继迁“西取秦界之群蕃,北掠回鹘之健马,长驱南牧”的梦想终于有了实现的希望。宋朝失去灵州这个西北堡垒后,国防线不得不退到环州、庆州一带,这样关中直接暴露在西夏的威胁下,宋朝不得不在关中一带集结重兵进行被动防御。更关键的一点是,宋王朝从此面临北方大辽和来自河西夏氏政权的双重威胁,从此开始了二百年双线作战的历史。

得城后,李继迁将改灵州为西平府。考虑到平夏地方偏僻,不如西平府前途广大,于是李继迁让弟弟李继冲和牙校李知白等,督领民众建造宫室、宗庙,暂定都于西平。

攻占灵州后的第二年,李继迁率兵东攻鄜州,但不能攻克,还扬言攻打环庆二州,当宋朝正在调兵加强防备准备迎击时,李继迁突然转而向西进军,越过黄河和贺兰山区,深入吐蕃部族居住区域,矛头直指西凉府。西凉(今甘肃省武威县)素称河西重镇,有“畜牧甲天下”之称,唐朝中叶被吐蕃占据。盘踞于此的吐蕃部大首领潘罗支率众仓皇而逃,李继迁占领西凉府。

出逃的潘罗支选择了归附宋朝,他被宋廷授为朔方节度使,兼灵州西面都巡检使。之后潘罗支向李继迁伪降。张浦见其有诈,劝李继迁慎重,希望他能够看清敌情再做打算。李继迁连克灵州、西凉后,信心空前膨胀,根本不听张浦的劝阻,他说道:“我已经得了凉州,势力大增,他们又能有什么诈呢?何况杀掉投降的人也不吉利,所以你不要多疑了。”而后李继迁欣然前往受降,潘罗支率领部众排列于校场,接受李继迁的检阅,检阅结束时,潘罗支乘其不备突射冷箭,正中李继迁左眼,吐蕃兵顿时纷纷拔出短刀一拥而上。李继迁在护卫的保护下,杀出一条血路,逃回了灵州。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正月二日,李继迁伤重身亡。

夺取灵州、西凉后,李继迁已经夺回了自唐代以来被占的夏州的全部领土。他作为“光复夏业”的第一代反叛首领,经过二十二年的艰苦血战,建立起了白色帝国的雏形,被认为是西夏帝国的实际开国者。李继迁于其孙李元昊称帝后,被追尊为太祖,谥号神武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