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临危受命,党项少主初展锋芒

公元1004年(真宗景德元年)一月,李继迁之子李德明继为定难军留后(代理节度使)。德明为李继迁妻野利氏所生,史书上说他“深沉有器度,多权谋”,“精天文,通兵法”。现在很多人称其为“李德明”,并称其子为“李元昊”,其实这是错误的,他们家当时已被赐姓赵,元昊之后才再次改回姓李。李继迁临死之际给儿子留下了“倾心归附,一表不听则再请,虽累百表,不得请,勿止也”的遗言,同时嘱托重臣张浦、李继冲等人,希望大家能够尽心辅佐阿移,阿移是李德明的小名。。

李继迁死亡的这一年,是宋朝和契丹关系的转折点。起初,契丹铁骑屡次进犯南宋,到后来宋真宗御驾亲征,主动北上回击,长期战争的结果让双方都不堪重负,于是最终达成和谈。根据和约规定,宋每年给辽十万两银、二十万匹绢的“岁币”,双方各守领土,互不攻击,宋真宗赵恒与辽圣宗耶律隆绪互称兄弟,宋辽两国皆为兄弟之邦,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和约的签订,使宋辽暂时结束了长期的直接军事对抗局势,特别是宋朝可以从宋辽战争中解脱出来,专门应付西北党项部落,这使得李继迁时代执行的“附辽抗宋”的政策面临必然的转变。外部环境的改变是一方面,这时党项内部也极不稳定。李继迁时期,靠夏州李家历史上的威望以及与部族首领联姻的方式,扩展和巩固自己的势力。同时对不肯归附的部落进行残酷的清洗和镇压,统一了一直处于散乱状态的党项诸部。现在李德明刚上位,和宋辽关系未定,党项内部人心不稳,对于刚上位的少主,不少人处于观望状态。

此时,宋朝政府又在双方边境大肆招附党项部,使得许多立场不坚定的党项部落归附宋朝。外部战略环境的改变加上内部的动荡,使得新生的李德明政权处于风雨飘摇的险境。

以上的这些困境对刚刚袭位的李德明来说还不是最重要的。自从李继迁起事以来,战争持续二十几年,使得本来就皆是贫瘠之地的定难五州的经济更是雪上加霜,人民生活疾苦,整个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综合内外因素,李德明决定与宋和谈。

李德明首先做的是赴辽奔丧,借此维护和辽的依附关系。李继冲向李德明建议,“国家疆宇虽然辽阔,但西凉扰乱导致先王被害,各蕃众都感到惊疑。若不利用北朝的威令震慑他们,恐怕他们心存不轨。”

自从李继迁附辽抗宋以来,定难五州算是契丹的“附属国”。要想稳定党项内部,李德明必须重新获得辽的支持,才能假北朝的威令震慑他们,稳定处于观望状态的党项部落。于是李德明派李继冲亲自赴辽,成功争取到辽国的支持。其实宋辽虽然达成了合谈,但对辽来说只是权宜之计,以后战争还会不可避免,它也考虑在西北培植一个和自己亲近的势力以便牵制宋朝。公元1005年(真宗景德二年)正月,辽国册封德明为定难军节度使、西平王。

李德明重新依附辽国并获得册封后,立即对自己的杀父仇人、党项的世敌吐蕃部潘罗支下手了。说到吐蕃,党项的祖先就是被吐蕃和吐谷浑从水草丰美的青藏高原赶到了贫瘠的黄土高坡上。在早期,党项部落一直受到吐蕃部的压制和侵扰,只是到李继迁叛宋自立后,党项人才频频侵犯已经日益衰落的吐蕃部。

潘罗支知道一旦李德明缓过劲来,第一个要对付的肯定就是他,于是他一面派自己的哥哥邦逋支觐见宋真宗,请求宋朝出兵联手进攻平夏部,另一方面整集兵马,加强防备。潘罗支为了增强自己的力量,他趁李继迁刚死,党项内部一片混乱之际,招降拉拢党项异族。投奔到潘罗支的两个党项部落迷般嘱和日逋吉罗丹都是李继迁的旧党。他们故意投降其实是为寻机会替李继迁复仇,在他们的运作下,者龙族十三族有六族投靠了他们,这两族秘密派人联络李德明共同举兵暗杀潘罗支,同时派人向潘罗支报告说李德明要派兵前来袭击。

潘罗支急率百余骑前来赴援,两族首领将潘罗支迎入内帐商议,突然拔刀将其杀死。潘罗支死后,西凉大乱,六谷诸部共同推举潘罗支的弟弟厮铎督为首领,继续与李德明对抗,可是此时吐蕃六谷部的实力已经大大受损。李德明乘西凉乱作一团、人心未稳之机,率兵将凉州又重新夺了回来。

李德明刚刚上台,就成功地与辽维持依附关系,又诛杀世敌。一方面震慑了党项内部不安分势力;另一方面也使得西北其他诸部落不敢轻举妄动。这就为接下来与宋的和谈赢得了砝码。此时,在宋朝招降的政策下,宋夏边境诸蕃族多有内附者,禁止不绝。李德明与张浦商议解决之道,张浦认为与宋议和时机已经到了。

公元1005年(宋真宗景德二年),李德明接连上表宋朝廷愿意称臣议和,宋真宗接表后召集众大臣商议。知镇戎军曹玮表示:“李继迁占据河南之地二十年,兵不解甲,使我们一直有西顾之忧。如今他们国危子弱,部族离心,若不在这个时候将他们灭掉,等到日后他们强盛起来,就制止不住了。”

此外,大多数大臣都认为现在是消灭西夏的最好时机。可是自从宋、辽“澶渊之盟”签订后,宋真宗奉行保守的政策,决定对西夏实行“姑务羁縻,以缓战争”的方针,打算花钱买太平,并主动向德明提出了一些封官赐物,开放盐禁的议和条件。后来经过双方的反复磋商,艰苦努力,宋廷采取灵活务实的政策,把谈判的底线亮了出来,即只要夏方称臣,承认宋廷的中央政权,并不再侵扰边境,原先提出来的其他一切条件,都可以再商量。

公元1006年(景德三年)九月,宋、夏正式签订了和约。宋廷授李德明被封为检校太尉、兼侍中,夏州刺史,充定难节度使,夏、银、绥、宥、静等州管内观察处置押蕃落等使,上柱国,封西平王。并赐银万两、绢万匹、钱三万贯、茶二万斤。李德明本人还享受朝廷按内地同级官员标准发给他奉禄。以后夏对宋进贡频繁,宋对德明也经常有所封赏。

李德明采取“倚辽和宋”的策略,给夏州地方政权带来了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使夏州地区的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另外与宋缔结和约,接受宋的册封,可以通过朝贡贸易等途经,从宋朝获得大量经济上的好处。在与宋和好后,德明把主要军事力量放在了西部,开始了李继迁曾提出的“西掠吐蕃健马,北收回鹘锐兵”的行动。

德明在成功获得辽的政治支援和与宋修好后,为了稳定内部统治,重新调整加强了他的统治机构。他以左都押牙张浦为行军左司马、绥州刺史,赵保宁兼右司马指挥使,贺承珍兼左都押牙,刘仁昂为右都押牙,破丑重遇贵为者知落蕃使,自文寿、贺守文为都知兵马使,何宪、白文赞为孔目官,郝贵、王曼为牙校,复以李继瑗为夏州防御使,李延信为银州防御使,其余升赏有差。

从上述人员名单上看,任命的十一人中汉姓占了八人,说明德明对汉族知识分子的重视,使西夏的蕃汉联合统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