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第三节 韬光养晦,筹建帝国
自与宋议和,在德明的整个统治时期,基本与宋保持了和平的局面。在一个相对和平的外部环境下,再加上德明对经济发展的重视,实行保境息民、发展经济的措施,使得西夏的社会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国力得到了增强,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西夏境内出现了“大约三十年有耕无战”的太平日子。当时国家欣欣向荣,西北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经济重心由绥、银地区半农半牧区转移到了以兴、灵地区的全面农耕区。由于宋夏和谈完成,双方往来频繁,中原先进的农业技术传播到了西部诸州,提高了当地的生产技术水平和劳动经验。
除在境内休养生息,大力发展生产外,李德明更重要的是通过采取多种多样的手段,从宋朝取得优厚的经济利益,大大的积累了物质财富。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公元1007年,德明上表请求在保安军(今陕西省志安县)设置榷场,听许蕃、汉贸易。开始被宋朝拒绝,后来李德明又请求在麟州设置榷场,又被宋朝拒绝。再后来,双方经过反复谈判,在天圣年间,宋朝同意在镇戎军(今宁夏固原)开辟榷场。此外,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比如西夏出现灾荒时,特许西夏在榷场采购粮食。榷场的设立,除了方便双方交易、互通有无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是获取丰厚的税收。虽然榷场设在宋朝境内,由大宋直接派军队严格管理,但是税收却是各收各的。宋政府收内地汉族的,李德明收各蕃部的。
德明总是不间断地往宋朝派使人。他大力开展对宋朝的朝贡贸易,一方面可以得到宋朝的大量回赐,同时利用朝贡之便大搞贸易活动。自公元1005年(宋真宗景德二年)至公元1029年(宋仁宗天圣七年)间,进贡十次。贡品主要是马、骆驼,宋朝的回赐主要为器币、袭衣、金带等最高统治者的生活用品。德明所派的这些贡使在道途中和宋朝人民私下进行交易,最后卖不掉的商品还要宋朝官府代为收购。
本来按照规定,贡使到中原后,必须要先同官方交易,然后才能与民间交易,但由于宋政府管理较松,对此只是采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方式,甚至对西夏贡使购买违禁物品、逃避关税的行为也格外照顾,不予追求。在这种政策的纵容之下,李德明胆子越来越大,甚至在内地打造成批武器带回西夏。李德明为了从增加的贸易额中多获得利益,常在边境私设榷场,或派人在沿边一带贩卖违禁物品,进行走私活动。
由西域各国东来的贡使和商人,在通过西夏途中,有时还要遭遇洗劫和勒索。契丹之处,往来必由西夏界。西夏国将吏率十中取一,择其上品,贾人苦之,以至引起商旅减少和西方贡使的裹足不前。公元1022年,德明请求宋朝谕令大食贡使取道西夏,明白暴露出抱有榨取掠夺的不良意图,宋朝廷对李德明的过分要求感到愤怒不已,下令以后大食贡使改行海道,货船到达广州后,便登陆北上,直赴汴京。北宋以后,东西陆上贸易日趋衰落,海上贸易随之兴盛起来,这与西夏占据河西走廊有着一定的关系。
而李德明这边通过大力发展农业和利用同宋朝的贡使贸易,积聚了大量的财富,为西夏的立国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通过与宋朝的贸易,双方物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使得中原文化得以更快地传入西夏,提高了党项人民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对于加速西夏社会的封建化进程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随着西夏经济的好转和内外部环境的相对稳定,和历代统治者一样,李德明越来越讲究排场、注重享受,把自己装扮成一个最高统治者的形象。虽然为了敷衍宋朝政府以便从宋朝得到经济上的利益,西夏一直没有正式建国,但实际上已经与一个独立王国并没有什么区别。
李德明早年就已经在绥、夏二州建立驿馆,修治桥梁道路,用来迎接安置宋朝的使者。公元1010年(大忠祥符三年),辽国册封德明为夏国王的时候,他又役数万民夫在傲子山(今延川西),大起宫室,绵延二十余里,颇为壮丽。
此山在陕西延州西北,德明在此驻军,也有窥探宋朝之意。公元1013年(大忠祥符六年),他由夏州前往傲子山巡游的时候,俨然是中原汉族皇帝派场。公元1017年(天禧元年),有人报告德明说,在怀远镇以北的温泉山上看见了龙,德明认为这是祥瑞之兆,派遣官员到那里祭祀,经过反复考察后,德明认为怀远镇形势险要,西北有贺兰之固,黄河绕其东南,西平(灵州)为其障蔽,形势利便。于是在公元1019年(天禧二年)派大臣贺随珍负责在此筑城徒居,大建门阙、宫殿、宗庙、官署等,改称兴州,作为西夏的新都。
李德除了大修宫殿,营建新都外,还任命官吏和建立有关宫室、旌旗等制度方面,也俨然独立王国的排场。
公元1028年(天圣六年),在元昊取得对甘州回鹘的决定性胜利后,李德明认为元昊气势英迈,有勇有谋,所以册立他为太子,同时“大赫国中”。并为元昊向辽请婚,辽兴宗以宗室之女封为公主下嫁元昊。公元1030年(天圣八年)九月,西州流传“火星入南斗,天子下堂走”的谣言。可见,李德明俨然以“天子”自居,后来,又给他的父亲李继迁上尊号曰太祖应运法天神智仁至道广德光孝皇帝,庙号武宗。以上这些都表明,李德明实际上与皇帝一样,只差名义上还没称帝而已。
公元1032(明道元年)年五月,宋朝以李德明“恭顺”,遣使册封李德明为夏王,车服旌旗稍微低天子一个等级,意在抵消辽朝同德明的姻亲关系,并限制他称帝的野心。当西夏立国一切准备就绪之时,同年十月,李德明去世,时年五十一岁,他的儿子元昊继位,追谥“光圣皇帝”,庙号太宗,墓号嘉陵。
李德明在位期间正处于西夏封建经济蓬勃发展之时,李德明顺应这一趋势,在李继迁通过连年战争初步建立根据地后,对外实行和平的外交政策,对内大力发展经济,并通过与宋朝的贸易积聚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不但提高了境内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且为西夏国家的最终建立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又出兵夺取甘州、凉州,初步统一了河西走廊,稳固了后方,使统治区域得到进一步的扩大,使夏州地方政权的实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这也为西夏建国后的对外扩张解除了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