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第二节 嵬名元昊,白色战舰启航
元昊成年后,一直对父亲李德明依附宋朝的策略不以为然,主张背宋自立。野利部的野利仁荣是元昊的重要谋臣和支持者,他提出“商鞅峻法而国霸,赵武胡服而兵强”,主张按照党项本民族自身的特点行事,建议元昊以兵马为先,反对讲礼乐诗书,培养党项族的“虎狼之心”。依据这个方针,元昊在袭位后抛弃了父亲的亲宋政策,主张“尚武重法”。为达到“为帝图皇”的目的,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加强党项族的民族意识。
首先是改姓立号。公元991年,宋朝赐封李继迁姓赵,而契丹人则沿用唐朝时赐给党项首领的李姓姓氏。元昊废除了唐、宋的赐姓,下令将党项皇室李姓改为党项姓“嵬名”,并且让党项统治氏族中的所有内亲都采用“嵬名”,元昊改名为曩霄,自称巫卒。“巫卒”为党项语译音,意思为“青天子”。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公元1032年,元昊的谋臣杨守素建议改了国号,元昊以宋明道年号犯了其父李德明的讳为借口,下令改年号为“开运”。不久后发现“开运”年号为后晋同帝石重贵亡国之前用过的年号,于是又改年号为“广运”。从此,西夏开始使用自己的年号,在独立建国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元昊建国以前,由于统辖范围较小,西夏的官制相对简单,模仿宋朝的官职仅设有蕃落使、防御使、都押牙、指挥使、团练使、刺史等职。随着元昊统一了整个河西,疆域得到扩大,为了适应新的统治要求和为建国做准备,元昊开始参照宋朝的政治体制,改革党项的官制,彻底废除世袭制,建立新的官制体系。皇帝之下设有中书、枢密、三司、御史台、开封府等,它们的具体职责如下:中书管理行政;枢密管理军事,三司(户部、度支、盐铁)管理财政;御使台管理监察弹劾;开封府借用宋朝首都开封地方政府之名,实指管理西夏首都兴庆府的衙门。其他如翊卫司、官计司、受纳司、农田司、群牧司、飞龙苑、磨勘司、文思院,这些衙门的职掌大多与宋朝相同。中央官职,自中书、枢密、御史大夫、侍中、太尉以下的官职分别委派蕃人和汉人充任,但也有由皇帝专门委任的一些职务,它们的名称分别有宁令、谟宁令、丁卢、丁弩、素赍、祖儒、吕则、枢铭,这些官名都是以各少数民族的称谓而命名的。这样,就使西夏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形成了蕃汉合一、两制并存的格局,适应了新的统治要求,提高了行政效率。
公元1036年,元昊开始完善改革各项军事制度。除了组织由党项羌组成的“族内兵”之外,还增加了“族外兵”。所谓“族外兵”,指的是在被俘虏的汉人中挑选勇敢善战者组成军队,取名为“撞令郎”,让他们在前面冲锋陷阵,这样可以减少党项军队的伤亡。
西夏主要有以下兵种:一、“铁鹞子”,是西夏最精悍的骑兵。这种骑兵约有三千人,分为十队,每队三百人,队有队长。这支骑兵装备精良,乘善马、重甲、刺斫不入。是一支战斗力极强的军队。元昊除了用它作为自己的贴身护卫外,还用它作为冲锋陷阵的“前军”。二、“擒生军”,计十万人,装备精良,是西夏军队的精锐。主要职责是在作战中掳掠牲口和奴隶。擒生军有三万正军,七万“负担”,每一正军平均有“负担”两人以上。三、“侍卫军”。在党项贵族子弟中挑选能骑善射者组成的轮番宿卫的军队,大约五千人,号“御国内六班直”,分三番宿卫,每月给米二石,作为给养。这是一支侍卫军,又是一支质子军。它用来保卫夏国奴隶主的统治,又可用以控制各部落豪强。四、炮兵部队。只有二百人,称“泼喜迭”,立旋风炮于骆驼鞍上,发拳头大的石弹攻击敌人。
西夏武士铠甲
西夏实行征兵制,成年壮丁二丁抽一,并编入军籍。全民皆兵,西夏军队除了“铁鹞子”、“擒生军”、“卫戍军”、“侍卫军”、“泼喜”等为常备军队之外,还有大量召之即来的军队。这种军队平时从事生产、训练,战时由部落首领点集出征。
西夏军队训练有素,军容整肃。史载:“西贼首领各将种落之兵,谓之‘一溜’,少长服习,盖如臂之使指,既成行列,举手掩口,然后敢食,虑酋长遥见,疑其语言,其整肃如此。”
西夏军队总数为五十余万人,在全国设十二个军区(监军司),分区防守,重点放在贺兰山、灵州、兴庆府三角地带和四邻边界。既捍卫了首都,又加强了边防,可谓内外并重,布防合理。在边防部队中,几乎都配备了战斗力很强的横山羌兵,被称之为“山讹”,是边防军中的主力部队。
除了以上的军事政策之外,李元昊父子还推行了一种新的军事政策——“血夫”政策。党项人为了提高自身的军事实力和弥补自身人员的短缺,经常会在宋夏边境去抢一些八岁以下的男孩。把后脑勺较平的留下来集中在一起,然后进行残酷的封闭式的军事训练。训练十分严酷,让孩子们从小搏斗厮杀,稍大一点的话就仿照对敌作战的阵势,让这些孩子对打,被打倒的一方只要有一口气就会站起来与对手继续对抗。待他们长到十四岁至十五岁后,就被派出去与敌人作战。这样训练出来的士兵,战斗力极强,作战中不顾生死,勇往直前。后人对党项人为什么单选后脑勺较平的进行培训的猜测是,可能这种人在战斗中躲避刀剑枭首相对要容易一些。
元昊为了彻底改革统治地区内的传统风俗习惯,颁布秃发令,他以身作则,先把自己的头发剃了,然后下令境内的所有党项人一律在三日内秃发,对于不愿秃发者,允许其他任何人都可以将他处死。
公元1033年,元昊下令改革服饰式样,文官的穿戴是“幞头、靴、笏、紫衣”,武将的穿戴是“金帖起云缕冠、银帖间金缕冠、黑漆冠,衣紫襕、金涂银束带、垂蝶躩,佩解结锥、短刀、弓矢韣,马乘鲵皮鞍、垂红缨、打跨钹拂,便服则紫皂地绣盘球子花旋襕,束带”。一般老百姓只能穿青色、绿色的服装,以区分高低贵贱。
西夏服饰
公元1033年,元昊将兴州城改名为兴庆府,并仿照唐宋都城的建筑风格,大兴土木,修建宫城、殿宇。
公元1037年,元昊命大臣野利仁荣搜集、整理西夏文字。野利仁荣根据汉字与藏文的若干特点,专心研修,不分昼夜,终于在短短几年时间里,演绎出西夏文字十二卷,共约六千字。西夏文字模仿汉字,字形方正,结构复杂,笔画较多,但没有一个字和汉字一样,正如清代学者张澍所说:“乍一看,每个字都认识;再仔细看,无一字可识。”
西夏文字
创制出西夏文字后,元昊下令尊为“国字”。颁布之时,举国庆贺。这就是史书上说的“蕃书”,即西夏文字。为了推广新文字,元昊规定西夏国内所有的文字诰牒一律用西夏文字书写。同年元昊设立蕃字院和汉学院,蕃字主要用于吐蕃、回鹘、张掖、交河,由蕃字院官员负责撰写。汉字主要用于同宋朝往来的文书,由汉学院官员负责撰写。同时又令野利仁荣负责主持建立“蕃学”,把《孝经》、《尔雅》、《四言杂学》等书翻译成西夏文,选拔优秀的官僚子弟进入蕃字院学习,等他们学业有成时,根据他们的考试成绩来安排官职的大小。
在礼乐方面,元昊下令废除宋朝的五音,改为一音。改定朝仪,每六日,官员朝见皇帝,称“常参”。九日朝见,称“起居”(问候皇帝起居)。凡吉凶、嘉宾、宗祀、燕享等,改宋九拜礼为三拜。不遵行者就要族诛。元昊实行的以上这些改革,主要是为了提高民族意识,加强党项内部的联合与团结,借此摆脱宋朝对党项的控制和影响。
当一切准备就绪后,公元1038年(西夏大庆三年,宋宝元元年)十月十一日,在兴庆府的南郊,祭坛高筑,元昊在众大臣的拥戴下,正式登上了皇帝宝座,宣布西夏国家正式成立。国号大夏,西夏语称“邦泥定国”,意为“大白高国”或“大白上国”。改元天授礼法延祚元年,这年元昊三十四岁。
西夏王国的出现,是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事件,以党项羌为主的西夏人民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生产等各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对祖国历史的发展进程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