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宋夏决裂,战火燃起

元昊建国称帝的目的是为了摆脱宋朝的控制,实现党项政权的独立自主。但是,等元昊真正建国后,初生的西夏政权又想获得宋朝的承认。元昊于建国后不久,就向宋朝上表,表文主要是阐述其称帝的合法性,请求宋朝皇帝将西郊之地给自己,同时册为南面之君。

西夏建国,宋朝大为震惊。以宰相张士逊为首的官员主张出兵讨伐。但谏官吴育却提出:“元昊已经称帝,不可能自己再改回原先的称号,而且他一定做好充足的战争准备。当今之计,应暂且答应他的要求,让他没有口实兴兵,同时严命边将抓紧战备,争取时间,待其发兵来攻,兵祸还可能不会太深。”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十二月,宋仁宗命知永兴军夏竦兼泾原、秦凤路安抚使,知延州范雍兼鄜延、环庆路安抚使,准备出兵夏州。第二年正月,元昊再次向宋朝进表,说明已建国号,称帝改元。但名义上仍向宋称臣,请求宋朝承认夏国,册封帝号。六月,宋朝下诏削去元昊的爵号,并在边境张贴告示,募人擒捕元昊,称有斩杀元昊者即授予定难军节度使,赏钱二百万。同时停止互市,断绝双方贸易往来。

当宋朝还未出兵之时,元昊就开始了试探性进攻。他先是在边境地区不断挑起事端,掳掠边民的牲畜、粮食等,还不时地向宋边境城寨发动袭击,宋边境地区许多土地落入西夏之手。为了进一步深入宋境作战,元昊还不断派出奸细探路。为了进一步提高国威,逼迫宋朝承认西夏的地位,开始对宋朝边境大举进攻。

公元1040年(天授礼法延祚三年),元昊集结十万大军进攻宋朝的延州。他选择范雍镇守的延州为攻击目标,是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精心布置。宋夏两国以横山为界,自东北向西南方向延伸,东起麟州(今陕西神木),西到原州(今甘肃镇原)、渭州(今甘肃平凉),绵延一千多公里,形成了一条宋夏天然分界线。元昊称帝后,宋朝在这条边界线积极布防。元昊经过数次进兵侵扰及试探性进攻,终于摸清了宋夏交界处宋军的配置防御情况:环庆路则堡寨密布,每三、五十里就设有堡寨,而且地势险要,西夏兵对其道路不熟,此路又有刘平等悍将镇守。泾原路则有镇戎军、渭州两座坚城,且宋军守卫众多,甲骑精强,另外还有西蕃瞎毡据河州为其策应。最终元昊选定延州(今延安)为攻击目标,这是因为延州道路通畅,便于进攻,又无宿将精卒。

金明寨(今陕西安塞南部)系延州北部门户,周围有36寨互为依托,镇守金明寨的将领为党项族首领金明都巡检使李士彬。士彬能征善战,勇猛过人,手下有羌兵近十万人,延州人称其为“铁壁相公”。元昊深知这是一个只能智取,不能硬拼的劲敌。元昊开始使用了反间计,他派人把写给李士彬的一封信和锦袍、金带故意丢在金明县境内,信里的内容是约李士彬叛宋降夏。宋朝边防诸将多有怀疑,但是延州官员夏随识破了元昊的诡计,并召来士彬共饮安慰之,士彬感动不已,发誓要立功以证清白。一计不成,元昊秘密遣使进入金明诱降李士彬,使者劝诱士彬道:“你若归降,我们富贵与共。”李士彬不为高官厚实禄所动,并将前来劝降的刘重信斩首。

反间计和诱降都失败后,元昊又采取诈降,派党项部众主动投降李士彬。李士彬面对越来越多请求内附的党项部落,颇为棘手,便将这一情况上报延州知州范雍,并建议将这些来降的党项人迁徙到南方。但是怯懦无能的范雍对元昊实施的“诈降”信以为真,不但厚赐前来归降的党项人金帛,而且还将他们安置在李士彬的各个堡寨中。于是前来“投降”的党项士兵越来越多,元昊又派衙校贺真到延州诈降,同样取得成功。贺真联络到诈降到李士彬的党项部众,做好了内应的准备。

“诈降计”顺利实施的同时,元昊又使用“骄兵计”。元昊命手下将士,凡是遇到李士彬就不战而退。并扬言道:“我听说铁壁相公的名号,所以不敢放肆。”李士彬闻之,以为党项人真的怕他,愈发骄横,不可一世。遇到部下偶有过失,李士彬就严刑拷打,导致部下心生怨恨。

公元1040年正月,在一切准备妥当之后,元昊一面率军佯攻金明寨,一面送信给宋朝延州(今陕西延安)知州范雍,表示愿意与宋和谈,制造假象,以麻痹范雍。范雍却信以为真,立即上书朝廷,对延州防御也松懈了。一日,元昊突然率大军自保安军土门路向宋境发动进攻,扬言攻打金明寨。士彬整顿兵马,严阵以待,一直到凌晨时分夏军还是没来,士彬于是解甲就寝。士彬刚睡,元昊大军突然攻城,金明寨顿时乱作一团,士彬和他的儿子还没来得及与夏军作战,就被提前投降来的党项人擒获献与元昊。

元昊轻易攻下要寨金明后,得到士彬帐下蕃兵数万,实力大为增强的夏军乘胜进攻延州。延州城依山而建,易守难攻,由于当时副都部署石元孙领兵在外,守城士兵仅剩数百人。延州知州范雍恐慌不已,一面下令紧闭城门,一面派人召环庆路副都部署刘平、鄜延副都部署石元孙率军前来救援。刘平和石元孙紧急调集五万兵马,星夜兼程赶往延州,行至三川口以西10里处安营扎寨,当晚,刘平和石元孙带领骑兵先行进城,给留下的黄德交代,让步兵也夜行军跟进,随后进城。到了天亮,二人发现黄德和并没率步兵及时跟进,已经到了城下的刘平和石元孙又带了部分骑兵回去找黄德和,在三川口(今陕西省延安市枣园附近)会合后,继续率军东进去延州。在距延州仅五里处的五龙川,遇到元昊早已设伏在此的主力兵团,宋军完全陷入元昊的包围。元昊列好阵势包围攻击宋军,刘平指挥宋军奋力迎战,元昊令步骑渡水向宋军发起攻击,被宋军击退。接着又令骁将扬言单挑宋军大将郭遵,郭遵拍马赶到,只一回合,就挥铁杵将夏将脑袋击碎。两军混战在一起,刘平右颈左耳皆被流矢击伤。元昊见宋军主将受伤,指挥轻骑冲击宋军,宋军渐渐抵挡不住,开始向西南后退,殿后的黄德和见宋军抵挡不住,便带领手下人马向西南逃窜,加速了宋军的溃败。

在黄昏时分,刘平率残部退到西南方向的一个山坡上,设七道栅寨坚守。入夜,元昊的部队包围了刘平、石元孙的临时营寨,并派兵向西侧迂回。一切安排妥当之后,又派人招降刘平等将,被刘平斩杀。元昊又令西夏士兵绕宋营大喊道:“你们这些残兵,不投降还在等什么?”

天亮后叫使人威胁道:“你们降不降?不降,都要死!”宋军没有回应。完成合围的西夏军发起总攻,从侧、后两个方向突破宋阵,刘平、石元孙被俘。郭遵战死,宋军全军覆没。

元昊取得三川口大捷后,集中主力挥师东进,包围延州,范雍见援军被歼,举止失措。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了这一次延州守卫战中的一个典故,说是元昊围城七日,范雍忧形于色,将佐皆无退敌良策,唯有一位担任指挥使的老将说:“我在边关镇守多年,遭围城已有数次,其势有近于今日。虏人不善攻城,我可以担保今日万万无虞,若有不测,请斩我头。”

后来,元昊果然撤围而去,有人对那位老将说,“你胆子真大,万一城失,不怕砍了你的头。”

那老将回答:“如果城真破了,我们的脑袋还轮得到自己人来砍吗?我说那话,只是为了稳定军心而已。”

元昊率军围攻延州七天七夜,天降大雪,夏军缺乏御寒衣物,士气逐渐低落。加上宋军在其他战场不断击败西夏军队,增援延州的宋军正在赶来的情况下,元昊下令撤军。

三川口战败,令宋廷大为震惊,认识到了西夏对宋朝的严重威胁,并采取了一系列的应急措施。首先追究此次战败的责任,罢主战派张士逊的相位,以吕夷简接任。撤掉了无能的范雍,将其贬知安州,对临阵脱逃的黄德和处以腰斩。宋廷当时认为刘平、石元孙等已经战死,追赠刘平为忠武军节度使兼侍中,石元孙为忠正军节度使兼太傅。其实二人并没阵亡,而是被西夏俘虏。后来西夏放回了石元孙,宋朝才知道两人没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