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阅读本页时间:-
第六节 握手言和,西夏“俯首称臣”
好水川之战虽使夏军大获全胜,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在宋军的英勇顽强抵抗下,夏军自身也遭到极大伤亡。战后元昊率夏军驻扎在天都山,经过近半年的休整,元昊又集结军队进攻麟州(今陕西神木县),都监王凯据城坚守,夏军攻城十几天不退。知并州高继宣率兵来援,并重金募集勇士偷袭夏军大营,不胜。又募集黥配于此的厢军两千人,号“清远军”,令王凯率领冲击夏军阵营。元昊挥兵数万围攻,清远军暴发出惊人的战斗力,奇迹般将夏军击溃,夏军被迫解围而退。
元昊兵败麟州后,诈称损失数万兵卒,以麻痹宋军边防守将。突然率军袭破宁远寨,接着转攻府州,府州守将折继闵率军死战,元昊不能胜。又转攻丰州,州知事王余庆、兵马监押孙吉等皆战死,丰州城破。元昊乘胜又进攻麟州,宋将张岊率九百步兵前来,元昊没有把这区区数百宋军放在眼里,列好阵势等待宋军来攻。张岊勇猛异常,率部众奋力拼杀,夏军溃散。
广告:个人专属 VPN,独立 IP,无限流量,多机房切换,还可以屏蔽广告和恶意软件,每月最低仅 5 美元
好水川之战后,由于宋军完全采取守势,特别是范仲淹坚持稳妥的堡垒推进战术,在咽喉要地修筑城堡,随着宋军的逐步推进,局势变得对西夏越来越不利。
公元1042年闰九月,元昊的宰相张元提出宋军精锐都集中在边境,关中空虚,不如直接攻打渭州,宋军必定来救,然后设伏歼灭宋朝援军。元昊采纳了张元的建议,再次集结十万大军,分东西两路,从刘璠堡和彭阳城合围镇戎军。
泾原路都部署王沿得闻夏军主力前来,急遣泾原路招讨经略安抚副使葛怀敏率一万多战士救援镇戎军。葛怀敏是大将葛霸之子,在参谋制定作战方案时显示出极高的军事才华,深受宋仁宗的赏识,曾赐其穿名将曹玮的甲胄。葛怀敏率军到达镇戎军以南的瓦亭砦,与镇戎军统领曹英,泾原路都监李知和,西路都巡检使赵璘等会合。此时宋军侦察到夏军主力在定川砦附近活动。王沿事先部署不要冒敌轻进,要背城列阵,以弱兵诱敌深入。但立功心切的葛怀敏不听,下令兵分四路继续向西。延边都巡检使刘湛、向进出西水口,泾原路都监赵珣出莲华堡,知镇戎军曹英、都监李知和出刘璠堡,葛怀敏领军出定西堡。四路并进,主动寻找夏军主力作战,打算在定川砦会师。
葛怀敏的部署正中元昊下怀,元昊已经集中所有兵力在定川砦做好了埋伏,单等宋军主力前来。元昊首先派军烧毁定川砦后面定川河上的木桥,立营栅断绝宋军各部的退路,然后派人断绝流入定川砦的上游水道,打算困死宋军。
葛怀敏率军出城列阵拒敌,元昊率优势精锐兵力猛攻葛怀敏所率中军,葛怀敏部奋勇抵抗,击退了元昊的第一轮进攻。元昊接着转攻偏军曹英部,曹英率部拼死抵御。正与夏军杀得难分难解之机,突然狂风大作,吹向曹英军,曹英军阵溃败,向砦内逃避,本来岿然不动的葛怀敏部也争相向砦内奔去。顿时宋军出现一片混乱的状态,争相入城,葛怀敏差点被自己的士兵踩死。元昊乘机率军掩杀过来,幸好此时赵珣率骑兵赶到,杀退了夏军。宋军将士才得以进入城内。
元昊率大军驻扎城外,派人向惊魂未定的葛怀敏喊话,葛怀敏连夜召集众将商议如何突围,部将赵珣提出应坚守城池以待援军,但最后葛怀敏还是决定突围去镇戎军。第二日,葛怀敏分前后两军出城,结果刚出城没多远就发现路已被夏军所断,重又陷入夏军团团包围之中。在夏军的四面攻击下,葛怀敏、曹英等数十将校战死,赵珣被俘。九千四百名宋军士兵和六百匹战马被夏军俘虏。
史书对此战记载甚少,疑点重重。作为宋军名将的葛怀敏,屡犯低级错误,实在令人费解。史料对此战的战争过程的记载更是粗略一提,战争结局也令人疑惑:当时战争是怎么打的?到底战场发生了什么?葛怀敏部数十高级将领全部战死,但手下近万士兵被夏军俘获,这些都实在发生得太蹊跷。
元昊在定川砦取得大胜后,接着又挥军直抵渭州城下,破栏马、平泉二城,焚毁庐舍、寨栅。元昊令宰相张元用“诏书”的形式告谕宋朝关中军民:“朕今亲临渭水,直据长安。”显示了元昊大胜后膨胀的自信和远大的图谋。知原州景泰率五千骑前来支援,在彭阳城西遭遇夏军主力,手下将领建议退守,景泰不许,令依山为阵,暗中派三百骑为左、右翼,大张旗帜疑惑夏军。夏军故意装作败退,暗中埋下伏兵欲诱杀宋军。被景泰识破,于是派遣士兵将夏伏兵全部搜出杀掉。
当定川砦大败的消息传入宋朝时,宰相吕夷简震惊道:“一战不如一战,令人惊骇啊!”三川口、好水川和定川砦之战,是西夏对宋作战中的三次最经典的战役,体现了元昊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他能根据战场的客观形势制定正确的作战部署,多次集中优势兵力歼灭宋军,给宋军造成极大的伤亡。但是西夏毕竟国小力弱,虽然也有几十万能征善战的军队,但是在西夏全民皆兵的国策下,对宋进行大规模的连年作战,耗费了西夏大量的国力财力,破坏了当地的农业生产,作战对大量牲畜的征用又严重地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随着宋朝关闭榷场,停止与西夏的贡使贸易,使得西夏国内急需的日用品如茶叶、帛、粮食等物价飞涨,老百姓生活困苦,人怨沸腾,国中为“十不如”之谣以怨之。夏国兵力在战后已十分虚弱,西夏已无力再次发动战争。
作为三战三败的宋朝,虽然损失惨重,但毕竟中原地广人多,战争潜力更是西夏所无法比拟的。况且在与西夏的长期作战中,也使得久不经战阵的宋军的军事素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战争中培养了一批以狄青为代表的优秀军事人才。另外,宋朝在宋夏边境屯集重兵,宋鄜延路屯兵近七万,环庆路驻守五万,泾原路驻兵七万,秦凤路也有近三万兵力,给了西夏以很大的牵制,使得西夏虽然三战三胜,但每次胜后都不敢贸然进兵关中。再加上宋朝启用韩琦、范仲淹等苦心经营陕西边境,通过大力修建堡砦,屯田养兵,招募弓箭手,边耕边战,极大地提高了边防力量。
西夏的盟国辽国在宋夏战争期间乘机向宋提出领土要求,宋朝当时疲于应付与西夏的战事,虽然没有同意割让领土给辽,但答应将给辽的岁币每年增加十万银、十万匹绢。得到好处的辽反过来给西夏施加压力,要求其停止对宋的入侵。
元昊当时的处境并不好,内部兵民厌战情绪漫延,同时元昊也意识到彻底战胜宋朝又绝非易事,再加上与盟国契丹关系恶化,便借三次大胜之机与宋议和。开始宋朝提出的议和条件是西夏必须取消皇帝称号,依旧对宋称臣纳贡,遭到西夏方面的强硬拒绝。
公元1043年,元昊派六宅使伊州刺史贺从勖等到汴京与宋和谈,双方都不肯让步,所以和谈没有取得进展。此后,元昊又派如定、聿舍、张延寿、杨守素到汴京继续谈判。这样,双方你来我往,在“岁赐,割地、不称臣、弛盐禁,至京市易、自立年号、更兀卒称为吾祖,巨细凡十一事”等问题上,经过一年多的讨价还价,最后求同存异,和约终于成立。
宋夏和约议定后,元昊向宋进“誓表”,而宋仁宗也给元昊颁降了“誓诏”。同年十二月,宋朝派尚书祠部员外郎张子奭充册礼使,东头供奉官閤门祗候张士元为副使,前往西夏册封元昊为夏国主,赐“夏国主印”。至此,完成了宋夏和约的全过程。
合约达成以下主要内容:夏主对仁宗称臣,奉正朔;宋帝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并承认西夏现有领土;宋岁赐夏银七万二千两、绵帛十五万三千匹、茶三万斤;于镇戎军的高平砦和保安军,设置榷场,但不通青盐;双方以前所俘军民各不归还,今后如有边人逃亡,不得越界追逐;两国边境划中为界,界内听筑城堡。
宋夏和约的签订,西夏以对宋称臣的代价从宋朝那里换取了大量的好处,西夏获得的好处是实实在在的,虽然名义上向宋称臣,但实际上照样称帝。和议的签订,有利于双方经济文化的交往和发展。